○李 光 苏娇燕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14.12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影响,例如,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如何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需求等等。研究表明,老年人口学习需求的满足有利于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有助于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而目前的老年学习也面临很多困境,其中最大的困境在于学习资源与需求的矛盾。老年群体并不是同质的群体,那么,老年学习必然离不开适配性的问题,即为不同的个体提供适宜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来满足其学习需求,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以老年群体的异质性为切入点,对老年群体的内部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其特点,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老年群体的学习效果。
老年群体是一个异质性极大的群体。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历、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居住地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学习形式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老年人的异质性进行分析,提高老年人的学习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即可称之为老年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老年人细分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标准的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不断改变,有学者提出,新的时空条件下显现的新人口情势就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人口年龄分组和参量界标,60岁到79岁的人口“身已退,人未老”,身体和心理处于健康水平且有一定生产力,把其定义为老年前期,80岁到89岁为老年中期,90岁到99岁为老年后期,100岁及以上人口称之为百岁老人。此种划分似乎更加贴合当今老年人的现状,但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学习能力有所差异,老年前期作为老年人口的主力军,也是能重返岗位的主力军,其晶体智力维持在很高的水平阶段,自身经验的可调动性也助力知识的内化,行动能力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而老年中期、老年后期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普遍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行动力、自理力及学习能力递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乡村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在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按照城乡人口比例进行粗略估计,则城镇60岁以上人口约16868万人,乡村60岁以上人口约为9534万人,城镇老年人口约为乡村老年人口的1.8倍。城乡老年人对于老年学习存在着差异,首先,城乡老年学习意愿差异。由于我国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受传统观念、成长背景、经济状况等影响,城乡老年群体对学习的意义、效果有不同的理解,对老年学习的意愿也就不同。其次,城乡老年学习机会差异。学习机会指老年个体根据自身意愿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可能性。作为老年学习最传统的学习形式的老年大学通常都设在城镇,而乡村老年大学发展受限。最后,城乡学习支持机制差异。由于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完善程度在城乡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导致城乡老年群体选择不同的学习形式。
对老年群体而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存在异质性。老年群体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老年残疾人口,按是否残疾可以分为残疾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按残疾程度可以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依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轻度老年残疾人基本生活可以自理,而极重度或重度且存在智力或精神方面障碍的老年残疾人参与各种生活的能力极弱。老年是一个各种机能都在不断退化的阶段,免疫力下降,各种隐患暴露出来且有加重的趋势。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残疾现象,而这种残疾程度又因低龄、中龄、高龄老年人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残疾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有研究表明,老年残疾人以听力残疾、肢体残疾和视力残疾为主。因此,面对这些不同健康状况、不同残疾形式、不同残疾程度的老年人口,自然需要侧重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学习形式。
老年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由于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大不相同。据研究表明,2015年,老年人口中基本不识字的为22.4%,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6.1%,初中文化程度的为21.3%,高中文化程度的为7.0%,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2%,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口规模为1.72亿人,此数据对现在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明确的是,老年人口文化程度相当异质。而文化程度的不同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年人的学习观,正如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所强调的:文化资本占有量的不同对于个体的性情、品位有影响,而这些品位和性情反过来成为一种惯习维持了阶级和地位的再生产。布迪厄称之为不平等的合法化。老年个体所能拥有的文化资本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而这种文化资本又会相对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年人的学习观念,继而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老年群体中,他们各自的工作经历、专业背景、工作环境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职业背景,养成了不同的职业性格和学习趋向。因此,职业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进而影响老年人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意愿等。职业背景为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的老年人学习趋向于满足认知性要求、兴趣的需要,从而对学习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其终身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而职业背景为工人的老年人学习目的则更可能趋向于满足生产性要求。有研究表明,乡村的老年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
此外,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常城镇的老年人经济状况较好,乡村的老年人经济状况较差,并且即使同在一个城镇或乡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之,老年群体内部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
老年人这一群体在年龄、地域、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背景等方面存在异质,种种方面的不同组合共同构成了老年群体的复杂性,同时也影响老年人的学习意愿、学习机会、学习能力和学习内容。
学习意愿是指老年人对学习的态度,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的趋向性。学习意愿对于老年人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引起学习行为发生可能性的第一步。学习意愿又进一步分为主动学习意愿与行为意愿。主动学习意愿是指参与学习中开展讨论、总结、实践等主动学习意图的主观概率,行为意愿被认为是实际行为最重要的预测指标。
第一,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学习意愿存在差异。多数学者研究表明,效用和兴趣是影响学习意愿的重要因素。老年前期(60—79岁)处于工作状态到退休状态的过渡期,这一阶段的老年人不论是在追求自身价值感的体现,还是各方面兴趣等都处于膨胀水平,老年前期的学习意愿也相对较高。而到了老年中期或是老年后期,即生理水平处于不断下降的不可逆阶段,受自身行动力或是其他条件的制约,其学习意愿相对较低。
第二,不同职业背景的老年人学习意愿存在差异。职业背景的不同使老年人继续学习的可利用度和迁移度也大大不同,从而进一步影响老年人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进一步造成学习意愿的差异。通常职业背景为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的老年人,对学习往往持积极的态度,其终身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按照劳动性质的不同,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而从事一线生产的体力劳动者相比脑力劳动者而言,其退休后有更低的学习意愿。究其原因在于,脑力劳动者在工作中偏向于知识的运用,更能了解到知识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习有更高的积极性。
学习机会是指老年个体根据自身意愿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可能性。老年人学习机会往往受到健康状况、闲暇时间、学习态度、地域差异、资源建设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学习机会直接影响老年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容易和便捷程度。
第一,不同地域居住的老年人学习机会存在差异。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城镇居住的老年人学习机会高于乡村老年人。乡村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城镇,体现在学习上则是各种学习供给资源的差异。近些年确实有很多政策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但多数体现在义务教育上,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仍然较低。单以老年大学来说,其作为老年学习的主要载体,乡村老年大学发展受限,城乡资源供给出现严重失衡。再如,城乡学习支持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同,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的有限性限制乡村老年群体发展的可能性和学习的参与性。
第二,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学习机会存在差异。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继续参加老年学习的机会,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比身体亚健康或身体残疾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不断衰退,多种老年慢性病发病率的提高使老年人身体处于亚健康或者残疾状态。具体而言,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等器官型残疾的老年人,他们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相比,学习机会就会减少很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习能力是指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组合,包括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实际上,学习能力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已经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二是潜在的学习能力,即通过对话、交流、协作等可能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力。
第一,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文化程度的不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年人的学习观。一般而言,学历高低与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呈正相关,同时,老年个体所能拥有的文化资本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而这种文化资本又会相对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老年人的学习观念,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不同认知能力的老年人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老年人的学习不但受到行动能力的制约,还会受到学习能力的制约,老年人的衰老对老年人机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是脑的一系列结构改变,对其认知功能产生很大影响,如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语言能力下降等,因此,不同认知能力的老年人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老年前期作为老年人口的主力军,其晶体智力维持在很高的水平阶段,而老年中期、老年后期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普遍来说,其行动力、自理力及学习能力递减。
学习需求是指人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为满足自身生产、生活以及发展需要,并在学习动机驱使下的一系列反应。老年人因自身经历、教育背景、学习观念及态度等不同,对于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需求。
国外学者麦克拉斯基(McClusky)认为,老年人有5种学习需求,分别是应对需求、表现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及超越需求。我国也有一些研究者对老年学习需求展开研究。陈文娇、刘巧巧等人认为,老年学习需求基本构成包括追求生活品质的需求、追求人际交往的需求、追求社会贡献的需求这三个要素。学者黄富顺在《高龄教育学》中将老年人学习需求分为:健康保健的需求、人文艺术的需求、休闲生活的需求、语言学习的需求和才艺技能的需求5类。黄家乐基于S市M区的抽样调查,大致把老年学习需求分为三个类别:自我发展内容需求、家庭发展内容需求和生活保健内容需求。总的来说,种种需求按照学习侧重点不同可以细化为以下三类:以知识为重点的认知需要;以交往为重点的人际需要;以经验为重点的社会贡献需要。老年人需求不同,其学习内容自然会有所差异。
职业背景为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的老年人学习趋向于满足认知性要求、兴趣的需要;而职业背景为工人的老年人学习目的则更可能趋向于满足生产性要求。有研究表明,乡村的老年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究其原因,在于乡村的老年人常常作为家庭的补充力量持续投入社会生产的环节,即使是完全退出生产一线的老年人,其学习目的也更加趋向于消磨和打发时间。
由于异质性的特点,老年人形成了不同的学习意愿,拥有不同的学习机会,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老年人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目前,老年人主要依托老年大学、网络学习、代际学习、老年学习共同体等形式进行学习。每一种学习形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不同的学习形式适合不同的学习群体。
老年大学是以老年人为教育对象、有相对稳定的教育场所的、开展相对规范教育活动的、开放性的社会教育,是我国开展老年教育的主体及重要形式。老年大学具有相对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员的报名、注册、编班、收费等学籍管理制度,教师的聘用制度,课程设置方案等,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方式相结合,提高了老年人的学习效果。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可以划分为六大门类,包括人文学科类的诗词班,文艺学科类的舞蹈班、器乐班、声乐班,美术类的书法班、绘画班,卫生保健类的医疗保健班,体育类的太极拳班,电脑学科类的电脑班、摄影班等。经过30多年的发展,老年大学经历了“初创形成期——快速发展期——创新完善期”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学习目标。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约7万余所,学员达800多万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老年大学成为老年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老年学习的主要途径。由于老年大学具有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开展相对规范的教育活动,因此,其并不适合所有的老年人。
网络学习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老年网络学习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适合身体健康程度不同的老年人学习。网络学习具有便捷性,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学习者所要获得的知识,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习机会,收获学习效果。其次,适合文化程度不同的老年人学习。文化程度不同,学习能力必然不同。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同在一个班级学习定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而网络学习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老年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知识进行学习。最后,适合不同地域的老年人学习。有学者指出,贫困可以分为传统收入贫困、人类贫困和新世纪的新贫困(即“知识贫困”)。而网络学习能够弥补这种知识性贫困,其传播范围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随时随地展开学习。网络学习是老年学习形式的一个重要补充。
虽然网络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目前,我国老年网上学习系统尚未建立,虽然开发了多个老年学习网站,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网页设计没能切合老年人特点,出现了字体过小、页面分类不清晰、操作繁琐等问题。
代际学习是不同世代的人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交流,以获得知识、技能、经验和价值的过程。代际学习的项目起源于美国,21世纪初,其研究的重心逐渐向欧洲转移。代际学习有利于缩小世代之间的数字鸿沟,减少老年人因无法融入信息社会而出现的“技术恐慌”心理和“老年歧视”现象,促进世代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不同世代的人开展的,具体来说有两条路径:一是自上而下式的(老年人向年轻一代传递),传递的是总结性、经验性的知识;二是自下而上式的(年轻一代向老年人传递),传递的多为时代性的新知识。不论是哪一种路径,代际学习只要有两代人及其需要传递的知识即可进行。一方面,代际学习可以使不同世代的人直接进行交流,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老年人迅速掌握最新经验;另一方面,代际学习不受地域、行动能力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也能保证学习效果,更适于老年弱势群体的学习。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对代际学习的研究日渐兴起,研究者对代际学习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代际学习可以突破学习意愿、学习机会、学习内容、学习能力的限制,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在促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代际转移,改善代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代际学习是一种契合终身学习的新兴学习方式,也是老年学习的一种新潮流。
老年学习共同体是以共同愿景为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协商等方式促进组织内个体不断成长的一种学习组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主体性、互动性、情境性。老年学习共同体正是这样的学习组织,因此,以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为特点的老年学习共同体能够得到老年人的欢迎。第一,老年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不同学习意愿老年人的学习。一般而言,老年前期的学习意愿大于晚期,而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阶段,以外在的浅层的同一兴趣点作为连结点,发展为深层的情感认同,形成一种老年群体文化,从而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学习意愿的老年人进来,通过对资源(包括人本身的经验)的共享达到共同追求的目标。第二,老年学习共同体亦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老年学习共同体在自发性的基础上,以共同追求为半径构造学习圈,可以大大突破其对于老年大学等学习载体或职业背景带来的学习倾向的限制,同时,乡村或城镇也有很多的老年受众群体,亦可以发展老年学习共同体。第三,老年学习共同体可以满足不同学习目标的老年人的学习。老年学习者的需求多元,而老年学习共同体可根据其需要自发、主动地构建知识类、娱乐类等多元化的目标,从而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学习共同体具有参与的主体性、组织的开放性、目标的一致性、学习的互助性、管理的自主性及资源的共享性等优点,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人与人的交互性。因此,它能够使老年人超越简单的娱乐生活,达到情感认同,不断追求基于自身的更高目标,从而实现老年生命的真正解放,同时也是老年学习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