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 华张海新王 琳章 丽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51)
黄芪(Astragalus·propinquusSchischkin),别名黄耆、木耆、绵黄芪、王孙,是豆科黄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为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常以干燥根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也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本药材。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经、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主要成分是黄芪皂苷、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类物质,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类胡萝卜素、叶酸、亚油酸和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黄芪的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对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烂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荚膜黄芪,株高50~100cm,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二体;子房被疏柔毛。荚果膜质膨胀,半椭圆形,先端尖刺状,被白色或黑色短毛,种子3~8枚,肾形,黑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蒙古黄芪与荚膜黄芪形态的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
黄芪多生长于海拔800~1300m的向阳山坡或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地,现全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蒙古黄芪多为人工栽培,主要产地为山西恒山地区、甘肃陇南地区、内蒙古南部;荚膜黄芪多为野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但资源近枯竭,其它地区如山东、河北等地有少量栽培。
黄芪为长日照植物,喜气候凉爽、阳光充足的环境,耐旱、耐寒、怕涝。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pH值7或稍大于7的沙质壤土种植为佳,要求种植区年平均气温-3℃~8℃,最好2℃~4℃,年降水量300~450mm。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15d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幼苗期要求土壤湿度在18%~24%,生长中、后期则需干燥。2年生开花结果。荚膜黄芪花期为6月下旬,果期8月下旬~9月上旬;蒙古黄芪花期为5月下旬,果期为6月下旬~7月下旬。忌连作。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汗止表、生肌利尿的作用。黄芪种植成本低,适宜种植的区域较广。近年来,黄芪被许多地区推荐为精准扶贫中药材之一,各级政府对黄芪种植的支持力度增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黄芪产出量增加。国内市场对黄芪的需求极大,其中约50%用于生产黄芪饮片,50%用于中成药和提取物及制剂。据统计,黄芪每年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在9000t以上,国内药厂年用量在7000t以上。黄芪未来行情走向还需要关注库存变化、面积变化及产地其它品种的整体走向。专家预测,2022年黄芪库存充足,价格平稳运行;就黄芪价格后市走动来说,短线价格有震荡性,但因河西地区及青海等地“退药还耕”压缩中药材新扩,加上黄芪算是西北三大品种中2021年“唯一没被资本光顾过的品种”,分析认为黄芪或有长线机会。
6.1 投入。黄芪种植成本包括种苗费用、土地租金、肥料及农药、人工费用等。种子费用350元/亩;人工、肥料费用600元/亩;土地资金800元/亩。合计资金投入1750元/亩。
6.2 产出。黄芪每亩可收900kg鲜货,折干后的黄芪为300kg,按市场售价20元/kg,合计每亩收入6000元。
6.3 利润。6000-1750=4250元,每年每亩纯获利4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