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浩强
1958年,美国食药监总局(FDA)批准礼来公司的“巨无霸”抗菌药物品种——万古霉素上市。至今,万古霉素的临床使用已逾60年,它作为曾经的“超级抗生素”,是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吧!
在青霉素被发现20 多年后,礼来公司的员工从一位传教士采集的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丛林的土壤中,分离出了代号为“05865”的具备抗菌作用的物质。通过长期研究,科学家们欣喜地发现“05865”对于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对于一些青霉素耐药的细菌也非常有效,甚至对于葡萄球菌也有着非常强大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第一位“吃螃蟹”的是一个足部手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他因为伤口感染了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而将面临着被截肢的悲惨命运。在患者的反复请求下,医生尝试了新药“05865”,结果一个疗程之后奇迹出现了,患者的感染消失了,脚也保住了,患者康复出院。
礼来公司将该药物命名为万古霉素(Vancomycin,取自英文Vanquish,意思是:征服、战胜)。
万古霉素起初是被用来治疗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但随着对于抗β-内酰胺酶的青霉素衍生物(头孢菌素)研究的持续发展,耐青霉素的细菌似乎已经可以被头孢菌素有效杀灭了,万古霉素渐渐“失宠”。
1961年,在英国发现了令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束手无策的“超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此时,恰逢万古霉素问世不久,“敌我”狭路相逢,万古霉素对于MRSA有效且不存在交叉耐药性。科学家在进行了MRSA的传代培养后又发现其对于万古霉素的诱导耐药性也很低。
目前,万古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限于耐甲氧苯青霉素的M R S A 所致的系统感染和难辨型梭状芽孢杆菌所致的肠道感染和系统感染。常规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可用于治疗复杂的皮肤感染、血流感染、心内膜炎、骨关节感染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脑膜炎等严重感染。
虽说万古霉素在临床上被当作重症感染治疗的保留手段,是对付M R A S 的首选药物,但是仍然无法避免产生细菌耐药的问题,最为常见的是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 R E)及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随着耐药菌株的泛滥,万古霉素已经被降级到最后一道防线的一线用药,其“江湖”地位大大降低了,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头孢吡普等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正在逐渐上升。
抗菌药物的滥用已经导致了细菌耐药的严重问题,并引发超级细菌的频频出现,这哪里是万古霉素一个“神药”所能守住的防线呢?所以,为了保证人类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被微生物轻易击溃,合理、安全、规范、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