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丰,瞿 锋
(1.黄冈市罗田县人民医院外科,湖北 黄冈 438600;2.黄冈市罗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 黄冈 438600)
急性阑尾炎病情一般变化快,其发病主要机制是因粪石阻塞,对阑尾腔造成阻梗所引发的急性炎性反应,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急、病症发展迅速,患者在发病的数小时后通常会出现右下腹疼痛,并伴有压痛、反跳痛等其他症状[1-2]。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多采用手术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使患者得到康复。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技术成熟,可在直视下对病变组织进行完整有效切除,但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失血量较多,可能会引发创口感染,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随着现在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阑尾炎切除术中,该手术手段可以对患者的腹腔状况进行查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且术后恢复快,感染率较低[3-4]。本研究通过对3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行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旨在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罗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38例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男9例,女10例,年龄26~59岁,平均(41.26±4.69)岁;体重指数(BMI)21~25 kg/m2,平均(23.04±0.66)kg/m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7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4例。对照组男10例,女9例,年龄26~60岁,平均(40.23±4.71)岁;BMI 22~25 kg/m2,平均(23.10±0.59)kg/m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8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比较。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无腹部手术史;②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证;③入院之前无其他药物治疗;④有明显转移右下腹痛病史并存在发热、呕吐等症状;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妇女;②患有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④肝肾功能异常者;⑤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3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在患者身下铺无菌布,取仰卧位平躺,给予硬脊联合麻醉;进行常规消毒,在患者右下腹做一长约3 cm的切口,若患者的炎症较严重可将切口适当扩大;将腹壁经过逐层切开,吸出腹内的积液,顺着结肠带将阑尾找到;把阑尾提起,结扎阑尾系膜,并切除游离阑尾,将阑尾在距离盲肠5 mm处进行切断并结扎,用碘伏消毒液对残端进行消毒后,并进行腹腔清理;设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术后对患者进行抗菌抗感染药物治疗。
观察组给予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常规铺放无菌布,患者入室后,取头高脚底、右高左低姿势躺卧,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0.5%碘伏进行消毒,在脐上边缘位置做1 cm左右弧形切口,将气腹针对腹腔进行穿刺,并对腹腔进行CO2注入建立气腹,将腹腔内压力保证在8~10 mmHg;将腹腔镜置入,先用腹腔镜确认患者穿刺口下方的腹腔内无肠管、血管及其他重要脏器后,在继续对整个腹腔进行探查,随后将穿刺器置入;在耻骨与脐的中心点取5 mm切口,并在右中腹取1 cm切口,用负压吸引器对盆腔内及腹腔内积液进行吸除;患者阑尾已经充分暴露,对阑尾动脉进行分离,将其用血管夹夹住并切断,将阑尾系膜至根部用电凝切开,阑尾在距离结扎线5 mm处进行切除,并把阑尾残端黏膜处用电凝处理;急性阑尾穿孔或坏疽者不能进行残端结扎,可用缝合法对残端进行缝合,为其加固可使用大网膜进行覆盖,最后对腹腔内进行检查;确认无出血情况,对腹腔内积液用吸引器吸干净,将腹腔用甲硝唑冲洗至冲洗液变强;阑尾经穿刺器用标本袋取出,送至病理检验,对气腹进行终止,放置引流管在右下腹穿刺孔,术后对患者进行抗菌抗感染药物治疗。
1.4观察指标:①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②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测定PCT、CRP,测定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ELISA)。③生活质量:对治疗前、后的三项心理领域、5项独立性领域与5项生理领域等进行生活质量评估,每项均使用0~5分评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④胃肠激素:采集患者手术前、后的空腹静脉血5 ml,对其进行离心(3 000 r/min,离心10 min)处理,分离上清液,测定胃动素(MTL)及胃泌素(GAS),方法为放射免疫分析法。⑤并发症:对患者并发症(切口感染、皮下气肿、肠梗阻及腹腔出血)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2.1两组手术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着更低的术中出血量,更短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两组手术前、后外周血PCT、CRT水平比较:在CRP、PCT水平上,两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PCT、CR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水平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CRP、PCT比较
2.3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两组心理、独立性、生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理、独立性、生理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n=19)
2.4两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术前两组MTL、G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TL、GAS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与对照组(47.37%)比较,观察组(10.53%)有着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19]
我国近年来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情况,根据调查显示,急性阑尾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且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约占患者比例的五分之二[5]。夏秋季为急性阑尾炎的多发季节,并无特定多发人群,患者大多由于饮食不当、多饮多食或吃不干净、生冷食物所引发疾病,其特点为变化快、起病较为迅速,在临床上主要的表现症状为腹部疼痛、胃肠道不适、发热、呕吐、压痛等,患者在术后可能会产生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急性阑尾炎发病大多与感染、便秘、梗阻及饮食等因素有关,且病情较为复杂,对阑尾进行快速切除使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关键。
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以手术为主,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时间较长,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属于较为成熟的术式,应用效果好、操作简单且治疗费用较低成为其优势。但该手术也具有一些缺点,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在患者皮肤上留下手术瘢痕,对美观造成影响,不能对腹腔进行全面探查,对盆腔及肠内积液不能进行彻底清除易引发术后并发症[6]。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快速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成为一种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新型手术,其可以对患者的腹腔情况进行全面探查,且医生通过腹腔镜的引导,操作视野更加广阔,可以对患者的病灶区域进行全面观察,为医生诊断、治疗提供帮助,防止出现漏诊、错诊现象,还可以降低因开腹手术而造成的伤害。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可以减小手术创口避免手术瘢痕的形成,不会对腹部美观造成影响,对患者的胃肠功能影响较小,促进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更容易获得患者的认可。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散戳孔,可以避免发生神经损伤情况,促进患者恢复,而且使用腹腔镜可以对腹腔情况进行清晰的检查,确认组织间隙中的脓液是否清除干净,并可以将引流管放置到最佳位置,防止出现腹腔感染情况,使胃肠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避免发生肠梗阻等并发症[7-8]。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少,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短。究其原因,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需要对患者进行逐层开腹,使腹壁出血,而腹腔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并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排气[9]。
CRP是受到炎性反应刺激后,人体的肝脏细胞进行蛋白急性合成的产物;PCT为患者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或异常、严重细菌感染时水平将升高,PCT可用来鉴别是否为细菌感染。在本研究中,观察组CRP、PC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说明采用腹腔镜手术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更低,可促进患者术后更快的恢复。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究其原因,腹腔镜手术为一种微创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小,改善患者心理负性情绪,术后恢复快,促进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可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0]。
MTL由肠嗜铬细胞所生成,可以在消化过程中加强胃肠收缩,促进胃排空;GAS由胃窦部G细胞所生成,激素及迷走神经可以对其进行调节,促进胃窦动作电位的出现及产生,使胃慢波节律增强,并对肌肉收缩情况产生影响[11]。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胃肠功能相关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MTL、GAS水平明显更低。究其原因,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疼痛程度明显较小,可降低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对患者胃肠道的不良影响,调节其胃肠功能。此外,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究其原因,腹腔镜手术可对患者腹腔内积液彻底吸除,并降低对血管、神经的损伤,使得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2]。
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手术指标及胃肠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抑制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