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受负担在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疾病感知与术后恐动症间的中介作用

2022-11-17 11:59李果林孙冬冬邓琼伟石小满范晓英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8期
关键词:恐动症条目心脏

李果林 孙冬冬 邓琼伟 石小满 范晓英

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导管室,陕西西安 710032;2.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西安 710000;3.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西安 710032

心血管病是引起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死因[1-3]。随着心脏介入诊治技术的迅速发展,介入手术成为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4]。介入手术后饮食与运动干预的实施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对患者术后疾病预后与生活质量均产生明显影响[5]。心血管疾病多表现为心脏疼痛,在经历介入类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能出现对日常运动的恐惧[6],这种对运动的恐惧感被学者称为“恐动症”。恐动症是因受到疼痛性伤害或损伤致疼痛敏感性增强,从而使患者对身体活动或运动产生过度恐惧,进而增强对痛苦伤害易感性的一种心理现象[7],对病情康复有不利影响[8]。国内关于恐动症的研究集中在骨骼肌肉类疾病领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鲜有报道。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报告指出总身体活动量与心血管病死亡呈负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心脏介入患者术后恐动症进行研究[9]。患者在适应疾病过程中如何理解疾病、应对疾病,受疾病感知影响,疾病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健康行为[10],若患者能够正向感知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恐动症的发生。而在患者患病过程中,对家属或者照顾者在经济、情感、照护的依赖,产生拖累他人、成为别人负担的心理感受[11],这种自我感受负担会引发负性情绪从而加剧恐动症。因此本研究关注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情况,并从疾病感知和自我感受负担对恐动症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提高心脏介入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20 年8 月至2021 年8 月,采用便利取样法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184 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45~90 岁;行心脏介入手术;术后转入病房病情稳定;具有正常认知功能的患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伴有意识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肢体运动障碍;术后伴有心、肝、肾等脏器不全或其他重大慢性疾病。本研究已取得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20200754)。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户籍、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付费方式、疾病类型、术后主要照护者自评健康状况。

1.2.1.2 恐动症评分量表 使用胡文[12]译制的恐动症TSK 评分表中文版来评估患者恐动症的发生情况,评分表共计17 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1~4 数字计分法,量表分数范围是17~68 分,>37 分即为恐动症,分数越高,恐动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

1.2.1.3 简易疾病感知问卷 该问卷由Broadbent 等[13]编制,中文版由梅雅琪等[14]验证来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知。该问卷共有8 个条目和1 个开放性问题,包含3 个维度,其中条目1~5 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条目6 和8 评估患者的情绪,条目7 测试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情况,1 个开放性问题探索患病病因。各条目均采用0~10 数字计分法,条目3、4、7 反向计分,其余条目均正向计分,各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范围为0~80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消极感知越严重,认为疾病对自身的危害越大。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

1.2.1.4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采用Cousineau 等[15]开发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来评估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情况。该量表共有10 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1~5 级评分法,量表总分<20 分代表没有负担,20~29 分表示轻度感受负担,30~39 分表示中度感受负担,≥40 分表示重度感受负担,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感受负担越重。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4。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在患者术后1 个月复查及随访时由研究者现场发放纸质版问卷,发送问卷前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注意事项,在取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匿名填写,问卷现场收回。共发放200 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84 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 相关分析,采用Hayes编制的PROCESS 宏程序,用Bootstrap 法进行中介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恐动症情况

184 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恐动症得分(38.34±5.79)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恐动症得分在年龄、婚姻状况、付费方式、照顾者健康状态方面存在差异(P <0.05)。见表1。

表1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恐动症情况及单因素分析(分,)

表1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恐动症情况及单因素分析(分,)

注 其他a 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植入水凝胶治疗心衰术、二尖瓣瓣膜成形术

2.2 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疾病感知、自我感受负担、恐动症的相关性分析

疾病感知得分为(37.14±13.15)分,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0.29±7.06)分。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与恐动症呈正相关(r=0.748,P <0.01),疾病感知与自我感受负担呈正相关(r=0.842,P <0.01),自我感受负担与恐动症呈正相关(r=0.703,P <0.01)。

2.3 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疾病感知对恐动症的影响,加入中介变量自我感受负担对恐动症施加影响,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对恐动症的影响显著(β=0.329,t=15.187,P <0.001)。当放入中介变量自我感受负担后,疾病感知对恐动症的直接影响作用仍然显著(β=0.235,t=2.829,P <0.001)。疾病感知对自我感受负担的正向影响显著(β=0.453,t=21.099,P <0.001),且自我感受负担对恐动症的正向影响显著(β=0.208,t=5.954,P <0.001)。自我感受负担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CI 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显示疾病感知不仅能直接预测恐动症。而且能通过自我感受负担的中介作用预测恐动症。中介效应(0.094)占总效应(0.329)的28.57%。见表2~3。

表2 自我感受负担在疾病感知与恐动症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表3 中介效应分解表

3 讨论

3.1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恐动症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184 例患者的恐动症得分为(38.34±5.79)分。在性别、户籍、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年龄、婚姻状况、付费方式、主要照护者健康状况方面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方面,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恐动症的水平越高,年龄越大,身体机能衰退,又受到疾病影响,心理状态不稳定,因此对运动感到恐惧和抗拒[16]。在婚姻方面,相对于未婚和其他情况,已婚患者有更多的家庭支持,在家人的支持下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和恐惧感[17]。在付费方式方面,自费相对于其他的付费方式,会带给患者更大的经济负担,在经济压力的作用下,加剧了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对疾病和运动的恐惧,促进恐动症的发生。主要照护者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其照护能力[18],照护者自评健康状况越差照护能力越差,在日常照护中可能会出现责备等情况,导致患者既担心自身病情又担心照护者的健康,心理负担沉重而引发恐动症[19]。

3.2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疾病感知、自我感受负担、恐动症两两相关

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疾病感知与自我感受负担呈正相关,研究显示,提高患者的认知,树立健康信念,可以缓解自我感受负担[20]。疾病感知与恐动症呈正相关,疾病感知对心脏康复起着重要作用,消极的疾病感知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21],从而促进恐动症的发生。自我感受负担与恐动症呈正相关,患者在介入手术后害怕成为照顾者的负担,从而产生沮丧、负罪感,这会影响患者的行为模式,并出现消极的应对疾病方式[22],增加恐动症发生的风险。

3.3 自我感受负担在疾病感知与恐动症之间的中介作用

运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自我感受负担能部分中介疾病感知对恐动症的影响。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疾病感知对恐动症具有直接正向作用,也可通过自我感受负担对恐动症产生影响。自我调节常识模型显示,患者在面对刺激时会产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应激反应,患者在经历疾病威胁及手术的刺激后,在这种疾病状态下会强烈感受到自身健康受到威胁,此时很容易对疾病的后果、病程、疾病的可控性和可愈性质疑和消极的认知,这种消极认知会直接作用于生活方式、情绪等,并影响疾病症状的发生、发展及转归[21]。在这种消极的疾病认知下,面对疾病带来的感受与结果会有明显的恐惧感,恐惧会降低患者对疼痛的忍耐力并更加关注疼痛体验,因此活动减少甚至产生肢体功能性障碍[23]。同时这种消极的疾病认知也会影响患者自身的感受,因此在经历介入手术后,患者常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普遍存在担心拖累他人的心理,有很强的自我感受负担[22]。根据症状管理理论,症状管理是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的过程,并受人、疾病和环境的影响。术后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依赖家人照顾,自我感受负担成为患者的重要压力源之一[24],为缓解家人负担,患者可能会减少自身的活动和康复训练,因此自我感受负担为恐动症的危险因素。若在康复训练的早期进行干预,为患者树立积极健康的疾病认知,帮助患者心理重建,不仅会改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同时也会降低恐惧、焦虑、抑郁水平,提高患者依从性,适度运动积极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可以避免肌肉萎缩[25],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恐动症的发生。

4 小结

本研究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疾病感知、自我感受负担、恐动症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疾病感知可以直接影响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恐动症的发生,也可以通过自我感受负担间接影响恐动症的发生。本研究对恐动症发生机制的探讨,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于患者的康复、预后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和减轻生活负担有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恐动症条目心脏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恐动症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分析
自我效能在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恐动症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膝骨关节炎病人恐动症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构建*
心脏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