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2-11-17 05:17李明明
无线互联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化基础

李明明

(延安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

0 引言

计算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通过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薄弱点,从而激发其潜能,促使其全方面发展。 就目前来说,各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WPS、Word2007、表格制作、PPT 编辑等软件熟练应用,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社会逐步发展的进程中,针对高素质人才的标准愈发严格。 其中,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已经属于必备特长,所以各大学校必须要充分地重视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教学。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阶段中,学校要始终秉承新课标要求的素质教育理念来全面化素质培养这些学生。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额外设置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在日常课程之中添加更多适应性强的节能。 在计算机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对计算机各软件均可熟练掌握并运用[1]。

2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过于陈旧。 如今,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都会将国家所设定的部分系列丛书当作教材。 由于部分教材更新速度缓慢,在目前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的形势之下,诸多丛书的内容设置相对陈旧,无法及时针对部分信息化基础课程内容来予以讲解,无法针对学生所需的部分计算机新知识予以讲解,因而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层面,依旧学习那些陈旧的知识,难以了解当下计算机的新型化理论基础知识[2]。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掌握知识不牢靠。 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一般的教师或是教务管理人员会注重学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使得诸多教师对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投入时间较少,教学方式守旧,一般为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3 解决措施

3.1 课程教学改革

对于当前许多改革来说,仍然需要考虑不同方面,比如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和考试的改革。 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的教学过程,必须适当地使用一些现代科技的手段来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加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一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来进行学习,老师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差异性来进行提高和发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有效巩固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也必须有效提高计算机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培养相关技能。 检验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指标,也是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计算机知识基础。

3.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运用各类教学方式来匹配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协助学生培育诸多技能。 结合学生针对计算机差异化的操作实际情况将各类新兴技术的掌握程度当作阶段性目标,多层次、多角度评判学生。 同时,教师可以预先调查学生的兴趣,一些学生愿意学习大数据相关知识,另外一些愿意了解人工智能,还有一些学生则会更加对计算机工业运用感兴趣。 教师总结并归纳有关材料分发给学生,作为课外学习方向。 学习成绩结合学习能力规划为各类衡量方法,由此来做到综合客观的精准性[3]。

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方式针对教学主线予以树立,选用案例教学方式来引领学生进入到实验室,观看大数据或其他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应用,由此来逐步予以分解,主观观察与实践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知识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运用。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意识,依照学生自身的学习优势来激发更多的思想理念。 比如,一些学生对于计算机软硬件掌握度相对较好,而其余部分学生则更偏爱计算机编程,可以促使二者之间的合作来创新一项新型化技术,从诸多层面分析探讨其创新的方式与路径。

3.3 核心课程的确定和确立

我国目前诸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与学生有关专业特色实施。 例如针对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开设设计专业课程时,可以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在设计类课程教授时,添加部分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应用与提高,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显著促进与发展。老师依照各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确保通过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推动各专业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3.4 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除开发不同的课程外,教师还需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积极转变信息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大范围来高效率辐射范围与各大受众个性化学习标准来转变模式。 并参照信息平台实施多角度多层次的授课,如微课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 另外,教师还需自主研发出适宜信息化传播的教学方式,如实施多机制的互动实践课,包括一类反馈机制,将学生在实践之中所学成果反馈到计算机网络,由此来引起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度与学习。

3.5 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对于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雄厚的师资力量与一流的基础设施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学校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构建的投资力度,建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实训室,每一个班级在学年之内进行一周或一个月的教学实训,模拟有关专业的虚拟工作平台,以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教学,促使学生了解如何应用并实施所学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在一周内积极探索并运用,以此来逐步熟悉整个流程。 因此,构建基础设施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尤为深远的作用与意义。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必要定期培训教师。 部分教师年龄相对较大,尚不熟悉新兴知识与理论,这对教学改革尤为不利。 因此需要定期培训教师,以便使他们了解最新的教学方式与基础理论知识,逐步革新教学方式,从而能够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出适宜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加强师资力量,进而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进度。

3.6 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估机制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堂的重要考核标准为专业技能水平与理论知识。 过硬的专业技能很重要,但该标准却忽视了思政教育的考核,因此需要革新学生的考核体系与评价标准,将思政教育渗入考核标准,以此来调整计算机基础评价标准。 并同时兼顾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科学统筹比例,逐步优化评价机制,由此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3.7 多元化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的建设

多元化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主要是用于向学生及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知识信息,从而丰富其知识储备。同时多元化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的建立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自主学习平台。 通过对多元化信息资源与学习平台的建设,教师可以更方便地查找各种计算机专业知识,学生也能更方便地对各类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与复习。

4 结语

目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各类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融合,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之中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这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与相关知识,全方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 教师应当协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能力,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与兴趣,以此来逐步优化教学方式。 更为关键的是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多元化基础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