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蚕豆病虫草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讨

2022-11-17 21:42陆陈红吴树娟谢松华孙雪梅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鲜食蚕豆病斑

陆陈红,吴树娟,谢松华,孙雪梅*

(1.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江苏 南通 226300;2.兴仁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南通 226371)

南通市通州区滨江临海,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古就有种植蚕豆的传统。近年来,随着鲜食蚕豆消费需求量的进一步扩大,通过品种改良、种植模式转变、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等方法,蚕豆种植由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向连片规模种植转变、蚕豆收获亦从传统收获干蚕豆转变为收获鲜食蚕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种植面积逐年上升,现已成为我区特粮特经作物生产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鲜食蚕豆种植面积扩大,鲜食蚕豆的病虫草害呈现加重发生趋势,通过近两年的调查,我区鲜食蚕豆主要病害有赤斑病、霜霉病、锈病、枯萎病等,以及近几年偶有发生的褐斑病。主要虫害为蚜虫,豆象轻发生。杂草的发生种类与油菜田基本相同,分前茬为旱地茬和稻板茬两种,旱茬鲜食蚕豆田主要杂草以阔叶草为主,禾本科杂草相对较少。稻茬田杂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主,阔叶杂草较少。这些病虫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鲜食蚕豆的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荚,导致产量、外观、品质大幅度下降,为此笔者通过试验调查及整理,对其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作了具体研究。

1 鲜食蚕豆病害

1.1 赤斑病

1.1.1 发生规律 蚕豆赤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淡色菌科葡萄孢属的真菌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 Sard.)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1],广泛发生在我国各蚕豆种植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蚕豆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2]。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种植中最为重要的病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发病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50%,近些年在我区均为重发生,且该病害在我区有早发趋势,近两年由于冷冬影响,受冻害的蚕豆赤斑病由往年的2~4月才始见病斑,发展为上一年的12月初即初见病斑。春季若遇连绵阴雨、田间湿度大、温度适宜,极易造成该病害流行,因此,在今后蚕豆赤斑病防治中,第一次防治可适当提前施药时间,以提高药剂对蚕豆的保护作用。

1.1.2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时播种,选择秋季10月上、中旬晴朗天气进行。深翻土壤,开沟理墒,增强土壤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过磷酸钙40kg、腐熟有机肥800kg。合理密植,避免连作。

药剂防治:近两年我站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防治较好的药剂[3]。于蚕豆初花期(常年在3月下旬)进行第1次防治,隔5~7d进行第2次防治,每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10%嘧菌酯悬浮剂600~700倍液、或40%咪鲜·戊唑醇悬浮剂600~700倍液兑水喷雾,可有效控制赤斑病的发生流行,可在蚕豆生产中进行轮换使用。

1.2 霜霉病

1.2.1 发生规律 蚕豆霜霉病主要由野豌豆霜霉蚕豆专化型( Peronospora viciae f. sp. fabae) 引起[4],它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植株发病的初侵染源。随后再产生大量孢子囊和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是低温高湿型病害,在冬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或湿度较高的地区,有利于该病害发生,在我区是近几年在蚕豆上有所发生的病害,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病初期,蚕豆叶片上的斑点轮廓不明显,呈浅黄色小斑痕,发病后期,叶片变色部位不断扩大至整张叶面,叶片背面密生浅紫色霉层,病叶逐渐从淡黄色变成青褐色,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全株干枯死亡。近年通过观测调查,蚕豆霜霉病于蚕豆秧苗期至结荚期均有发生,与气候和田间湿度有关,冬季气温偏高的年份,蚕豆苗期即可见病,这时的病情发展较慢,一般不用防治,病情发展高峰期一般在开春气温回升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出现,至蚕豆结荚期,如果气温和湿度适宜,病情发展迅速。因此,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始见病即可防治。

1.2.2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于播种前2~3d晒种,增强蚕豆抗病性;避免连作,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清洁田园,深翻土壤,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减轻病害发生。

药剂防治:于霜霉病初发生期用药,间隔5~7d再用药1次,若初发生期与蚕豆初花期相吻合,可与赤斑病防治相结合。通过近两年试验示范[5],药后7、14d用10%氰霜唑悬浮剂112.5mL/15亩(有效成分)的病指防效分别为92.5%、85.49%;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412.5g/15亩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7.4%、88.34%。这两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其它各处理的防治效果,能很好的控制蚕豆霜霉病的发生为害。同时所选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均未出现药害现象,对蚕豆生长安全。摘取的鲜豆角最终农药残留量检测均未测出残留,食用安全。

1.3 枯萎病

1.3.1 发病规律 蚕豆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abae,FOF)引起[6],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一般在蚕豆开花期或接近开花期开始发病,植株各部分均可受到伤害。病叶初呈淡绿色,后自下向上变为浅黄色,逐渐变成黄色,病叶多呈现扭折、弯曲现象,最后干枯脱落。病株茎基部有黑褐色病斑向上蔓延,潮湿环境下产生粉红色霉层。病株根系弱小,主根黑色,皮层腐烂,根须怀死,极易拔出。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种子表面本身带菌;土壤湿度、温度和酸碱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对枯萎病的发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3.2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速灌速排,使土壤湿度>65%;用3%~4%的石灰水,或者40kg草木灰加磷酸二氢钾2kg每亩,喷洒在豆根附近的土壤上;增施钾肥,增强豆苗的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25%的20%的三唑酮乳油、0.2%的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1 500~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1 000倍液﹢9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豆田。发病严重的田块,7~10d后再浇灌1次。

1.4 蚕豆锈病

1.4.1 发病规律 蚕豆锈病〔Uromycesfabae(Pers.) Schart〕[7]主要发生于蚕豆的生长中后期,属真菌病害,危害部位主要是蚕豆的叶片,严重的时候会感染至蚕豆的豆荚和叶柄。蚕豆锈病感染初期,会在叶的两面生成一些黄色或者是白绿色的小斑点,然后颜色会慢慢的加深,表现出锈褐色和黄褐色,并且斑点会逐渐的隆起和扩大,呈锈褐色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最终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以后又会繁衍出新的夏孢子,逐渐的蔓延和扩大。如果蚕豆发病较为严重,其整个茎叶都会被夏孢子堆占满,到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向左右两边卷曲,散发出黑褐色的粉末即冬孢子,俗称黄锈。最终使得蚕豆叶子迅速的枯萎和脱落,使得蚕豆植株直接死亡。锈病导致蚕豆叶片早衰,结荚少,籽粒不饱满,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可达10%~40%,发病早且重的损失可达70%左右,甚至毁产。蚕豆锈病在我区发生面积较小,不属常发性病害,但一旦发生的田块,发生较重。

1.4.2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选用无病豆荚,进行单独脱粒留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将种子放入56℃的温水中浸5min,或在冷水中浸1d后再在45℃温水中浸10min。选用早熟抗病品种:可适当早播、早收,以避开病害的盛发期。

药剂防治:对发病的田块,在发病初期选用丙环唑,或戊唑醇,或咪鲜胺等药剂,以上药剂任选1种,或选用复配剂进行防治,间隔10d再用药1次,并注意交替使用,防止抗性发生。

1.5 蚕豆褐斑病

1.5.1 发病症状 蚕豆褐斑病(Ascochyta fabae)[8],可以侵染蚕豆的茎、叶、荚和种子,在叶片上初期为赤色斑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长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周缘赤褐色特征明显,病斑中央褪成灰褐色,直径3~8mm,其上密生黑色呈轮纹状排列的小点粒,病情严重时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块,湿度大时,病部破裂穿孔或枯死。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较大斑块,长5~15mm,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周缘赤褐色,被害茎常折断枯死。荚染病病斑呈暗褐色,四周黑色,凹陷,严重的荚枯萎,种子瘦小,不成熟,病菌还可穿过荚皮侵害种子,致种子表面形成褐色或黑色污斑。蚕豆褐斑病是近几年才见有发生的病害,气候条件是影响该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在蚕豆全生育期中,遇雨后或重露后的高湿环境,利于病原菌侵染。偏施氮肥、播种过早、田块低洼潮湿等因素能够加重该病害的发生。

1.5.2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与禾本科等非豆科作物轮作;适时播种,不宜过早;提倡高畦栽培,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将其深埋或烧毁;选用抗病品种,或选用健康无病种子,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如温汤浸种、杀菌剂拌种或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0.5%~1%波尔多液喷洒,病情严重时,隔7~10d再喷1次。

2 鲜食蚕豆的虫害

2.1 危害症状:(发生时期) 蚕豆蚜虫是蚕豆上的常见虫害,可危害蚕豆的整个生长期。在我区蚕豆上主要以苜蓿蚜为主。冬季气温偏高、雨水较少的年份,蚜虫在蚕豆苗期即有发生。蚜虫繁殖力极强,多群集蚕豆顶端嫩叶为害,致使产量下降,并传播病毒,使叶片皱缩、褪色,植株变矮,生长迟缓,影响蚕豆植株的生长发育,致使产量下降,发生严重时出现龙头株,整株枯死,导致绝收。开春后气温回升,蚜虫会在蚕豆开花初期出现第二个发生高峰期。

2.2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是蚕豆蚜虫防治最快捷的防治措施,通过近两年试验结果表明[9],用2%阿维·吡虫啉乳油18mL/15亩(有效成分)处理对蚜虫的速杀效果最好,药后1d杀虫效果即达97.0%,其次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g/15亩(有效成分)和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6g/15亩(有效成分),杀虫效果均>90%;药后5、7、14d,以上3种药剂杀虫效果>95%。

3 鲜食蚕豆的草害

3.1 草害发生规律 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在南通地区,不同茬口的蚕豆田的主要杂草草相差异很大,以大豆-蚕豆轮作的旱作田,蚕豆田的主要杂草有猪殃殃、牛繁缕、荠菜、毛茛、苜蓿等阔叶杂草,伴有少量的早熟禾、看麦娘、棒头草等禾本科杂草,以阔叶杂草的为害较大。以水稻-蚕豆轮作的水旱轮作田,田间以硬草、早熟禾、看麦娘、棒头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优势品种,伴有少量的猪殃殃、牛繁缕、荠菜等阔叶杂草,以禾本科杂草的为害较大。

蚕豆田杂草多在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出土,共有3个出草高峰期,10月底至11月中旬、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和次年3月中下旬。第1次出草高峰是主峰,出草量大,对蚕豆危害严重;第3次出草峰出草数量虽大,但蚕豆已是成株期,刚出苗的杂草对蚕豆的危害程度较轻[10]。

3.2 草害防除措施 蚕豆田杂草一般在蚕豆播种后5~7d开始出土,10~15d达到第一个出草高峰。通过我们近两年的试验,在蚕豆播后1~3d,选用90%乙草胺乳油1 350ml/15亩(有效量),或48%异噁草松170ml/15亩(有效量),或72%异丙甲草胺1 620g/15亩(有效量),兑水50kg均匀喷雾于畦面,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是蚕豆田杂草防除最为经济最为有效的措施。

若蚕豆播种期错过封闭处理,可以杂草出苗后进行茎叶处理防除杂草,可以在禾本科杂草2~3叶期,选用5%精禾草克乳油37.5mL/15亩(有效量),或10%精喹禾灵乳油45mL/15亩(有效量),或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486mL(有效量),兑水40kg进行细喷雾。草龄大、草密的田块,可以适当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温度低时也应适当加大用药量。防除阔叶杂草,可以在杂草3~5叶期,每亩用40%灭草松水剂90mL,兑水50kg喷雾,用量大时药后一段时间蚕豆会出现白化苗,但对蚕豆生长影响不大,10~15d后会慢慢恢复。或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150mL/15亩(有效量),一般只能定向喷雾,不能将药液喷到蚕豆植株上,若药液喷到蚕豆植株上会出现触杀型药斑,一般10~15d后可恢复。

4 蚕豆病虫草综合防控技术

4.1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深翻土壤,开沟理墒,增强土壤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过磷酸钙40kg、腐熟有机肥800kg。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选择秋季10月上、中旬晴朗天气进行,于播种前2~3d晒种,增强蚕豆抗病性。

4.2 药剂防控

4.2.1 病害 主要防治好赤斑病、霜霉病、褐斑病、锈病,前3种病害,可选择在蚕豆初花期一起预防,对霜霉病出现早的田块,综合防治时间可适当提前,隔7~10d再用药1次,选择文章中提到的药剂联合防治,可有效控制前3种病害。锈病出现在蚕豆生长后期,视病情用药,在发病初期选择用药防治。

4.2.2 虫害 主要防治好蚜虫,在蚕豆的不同生育期均有发生,主要发生时间在翌年三月气温回升后逐渐加重发生,所以防治时间亦可结合病害防治一起用药,对蚜虫发生特别早的蚕豆田,可另行防治。

4.2.3 草害 由于蚕豆对除草剂较敏感,茎叶处理的药剂选择比较窄,因此对蚕豆田杂草的防控应重点选择在土壤处理上,于播种后1~3d做好除草剂封闭处理。若蚕豆播种期错过封闭处理,可以在禾本科杂草2~3叶期时,选择文中提供的药剂进行茎叶处理防除杂草。

4.3 讨论 由于当前在蚕豆病虫草防治上登记的药剂极少,文中所涉及的相关药剂和剂量大多为近几年我站所做的相关筛选试验所得,供参考。

猜你喜欢
鲜食蚕豆病斑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蚕豆花
全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举行
找蚕豆“耳朵”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Ophiognomonia castaneae协同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致病作用的研究
鲜食甜玉米栽培技术研究
住在蚕豆里的故乡
轻松治愈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