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兰|上海市闵行第四幼儿园
音乐游戏能通过游戏表现音乐,也能在游戏中诠释音乐,并能以此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上海市闵行第四幼儿园创设与音乐主题相关的游戏模式,在生动、童趣的氛围中,使音乐和游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首先,游戏化使音乐活动更有趣。音乐活动游戏化可以将枯燥乏味的节奏、音色、曲式等音乐元素无形地渗透在幼儿游戏当中,让幼儿感受音乐、探索音乐、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歌唱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诙谐有趣,深受幼儿喜爱。我们让小椅子充当蛋壳,当幼儿唱到“开出一只小鸡来”时,他们便从小椅子后面钻出来。有趣的游戏大大增加了幼儿歌唱的兴趣。
其次,游戏化使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在音乐教育中,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快乐学习比获得结果更重要。教师应注重设计音乐活动游戏化的过程,关注幼儿对音乐的内在感受,使幼儿保持对音乐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内驱力。在“我有一双小小手”歌唱活动中,我们将“找朋友”游戏贯穿其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与学习主动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秉持“接近生活、融于生活”的原则,我们在组织音乐活动时应该关注有趣的情节和幼儿喜欢的动物及人物形象。
其一,内容设计要“有序中有趣”。在设计游戏内容时,我们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挖掘幼儿的兴趣需要,以此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游戏。一是,创设情境性教学游戏。一段表演、一个故事、一些道具,往往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引起情感共鸣。在“过家家”活动中,娃娃家的玩具成了活动的教具,幼儿穿上围兜,变身“爸爸妈妈”。在有情节、有角色、有动作的音乐游戏中,幼儿欢快地歌唱。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有了游戏规则,才能使幼儿学会听辨,活动才能进行下去。
其二,音乐选择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多姿多彩,教学内容也日趋丰富,不同风格和样式的音乐可以带给幼儿不同的音乐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选取适合幼儿欣赏、学习的音乐进行设计,而后再融入音乐活动。
除了教材中包含的音乐,我们收集多元化、不同曲风的音乐,在欣赏的基础上借助游戏表达表现。以歌曲《茉莉花》为例,我们通过动画让幼儿欣赏茉莉花在枝头绽放的画面,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优美的音乐。此时,教师将丝巾塞到幼儿手中,让幼儿随着音乐节奏晃动丝巾。不管是动作还是神情,幼儿都融入了歌曲的优美情境,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知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自主游戏、表演性游戏或者竞赛性游戏贯穿于音乐游戏,利用敲一敲、辨一辨等小型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我们注重创新,将音乐与绘画、音乐与语言表述、音乐与视觉艺术、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欣赏力。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新”“奇”,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利用幼儿爱唱、爱跳、好表现、好创造的天性来引趣。教师的各种疑问、反问可以巧妙地穿插其中,形式多样、动静交替,让幼儿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运用倾听辨认策略,引导幼儿用心倾听、感受音乐的变化、节奏的不同、速度的快慢,并能根据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的重点、难点呈现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积极性。再如,利用图谱把歌词变成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将原本单调和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小班年龄段,将音乐活动游戏化是符合幼儿年龄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能帮助幼儿感受不同音乐的美、诠释对音乐的自我认识,逐步对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等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运用以上引导策略时,需要认真解读音乐素材,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使游戏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