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命题所考查的方向一般是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在核心素养为导向下的中考命题除了学科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之外,还关注学生的核心价值检测,如学生是否具备民族自豪感、民族使命感、爱国主义精神等,更加凸显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的人文性。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命题提出了更要的要求,需要中考命题做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兼容,做到命题立意具有思想性,命题内容具备教育性,命题选材具备时代性,试题设计具备综合性,命题样式具备艺术性。在客观题与主观题的设计中凸显出学科能力、思维以及知识融合运用能力的考察,做到精心创设情景,合理设问,始终围绕核心素养为中心建立命题框架,以保障中考试题的质量,发挥出中考试题的价值引领作用,助力初中生的学科素养生成。
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道德与法治》课具有综合性,其强调学生家庭、校园以及社会生活对于学生多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道德与法治》课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形成搭建了一个最佳的平台。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形式下,中考命题的研究与改革,需要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教育发展方向,着重地运用学科特点考察与检验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水平,抛弃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中,以知识为中心的中考命题思想,能够在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考命题改革中,促进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随着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养的推进,中考命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开始将中考命题的侧重点集中于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由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近几年来,因为我国的中考命题方向聚焦于核心素养,这势必会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增加了教师对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也让学生认识到中考所考查的并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具备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这是中考命题创新的意义所在。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命题需要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挑战,走出传统的零散知识考查误区,更加关注于发展学生终生受益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考命题改革背景下,要求通过中考命题方向与方式的改变,使中学生在这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为初中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
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等方面,下面以2020年与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考试题为例,进行了中考命题的分析:
1976年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对政治认同的概念作出了解释,其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于国家、民族等政治单位所具备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效忠观念。鉴于西方的概念解释,我国教育界研究学者自核心素养提出以来,也逐渐加入了政治认同的研究队伍之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一书中指出,一个人在心理、思想以及情感上对社会政治生活所具备的归属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感,都属于政治认同的范畴之内。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考命题在政治认同素养的考查上给予了关注。
如,2020年苏州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的第1小题中:
1.2019年10月1日,20余万军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A. 60周年 B. 70周年
C. 80周年 D. 90周年
这道题给出了四个选项,从表面上看所考查的是初中生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否足够地了解,但是其中的教育意义是让学生观察国家大事。从“20余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就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人山人海,想必有过天安门观看升国旗经历的学生都会知道,在平日想要观看升国旗,都需要早上3点左右起床,到天安门等候,几乎每天都会有人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早起,只为能够看到国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那短短的几分钟。而在10月1日这样重要的日子里,他们一定会等待得更加辛苦,但是即使这样也还是有20余万人 希望可以见证这伟大的一刻,这就是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
又如,在2020年苏州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第二大题“简要回答”的24题中:
24.【中国抗议:彰显制度优势】
面向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要求学生结合这段材料回答两个问题:说一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谈一谈你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这题就是对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考查,可以根据学生做出的答案了解到学生对于中国在抗击疫情上所做出的贡献的了解程度。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共产党人始终都是冲锋在前,无论是面对他国的敌人、汹涌的洪水还是未知的病毒。从习近平的讲话中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世代传承的力量。
法治意识是具备道德与法治课特点的学科素养,也是该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其主要是指学生对法律性质、地位以及作用等问题的看法,要求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法律之上的国家,作为中国公民需要做到遵纪守法,具备以法治国的意识、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命题中所考查的是初中生内心是否认同法律的权威性,能否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内心是否真正地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是否具备依法维权的观念。
“尊法”“守法”“用法”是中考命题法治意识考查的重要内容,如2020年苏州市中考试卷中的第10题中:
10.据未成年人犯罪大数据显示,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这主要警示青少年应( )
A. 积极见义勇为 B. 寻求法律援助
C. 坚持依法行政 D. 加强自我防范
通过题干的内容阅读,说明了如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越来越多,而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都是从他们沾染不良风气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做到及时地改正,会加大违法犯罪发生的几率。这一题考查的是初中生是否具备遵纪守法的意识,能否认识到“尊法”与“守法”需要从自我做起。
又如,2021年苏州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的第12题(选择题)、24题(问答题),以“修订法规,护航成长之路”等,都是对初中生法治知识以及法治意识的检测和考查。所体现出的是我国教育体制对于学生法治素养的要求,促使教师与学生开始关注法治素养的形成。
公共参与素养是面向青少年的公共参与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以及家国使命感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其包含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三大领域,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命题渗透了大量的公共参与素养考查内容。
如,2020年苏州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的第2小题中:
2.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中之重的对象是( )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青少年,其检测是的初中生是否认识到自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自己作为初中生,应具备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维护国家荣誉与国土完整中的一员。
又如,2020年苏州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的18小题中提到了“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介绍了节日习俗,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解答问题,考查学生是否都能够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参与;第19题中提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对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检测。在2021年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中,命题的素材选择了以“十年禁渔,共筑生命家园”为主题,通过素材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党中央对于国家、人民长远生存的关注。能够从学生的问题解答中检测到学生是否具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意识,认识到不随意捕杀、销售水生物,为保障水生生物多样性做出努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提出,促进了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命题变化。反过来,中考命题的变化也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变化,通过教师的教学目标重置、教学方法创新,适应中考命题的变化,达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促进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形成,在中考中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与特征,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背景下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顺应中考命题改变的新要求,要求教师认识到虽然中考命题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仍然会存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规律。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呢?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优秀的道德文化传承以及法治知识、法治意识的培养,无论是道德思想知识还是法律法规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为了让初中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能够灵活地实践运用生活,形成学科素养,更好地面对中考,需要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注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实践活动的设计承载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合作、感悟、成长。
通过对近年来的江苏省苏州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分析,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试题问题提出都是建立在案例之上的,借助案例创设了情境并引入问题,带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分析案例,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案例,并从案例中获得价值引领,得到启发与感悟。例如,2020年苏州卷中的第22题的问题提出,就是建立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回信的实例,引发了学生对新时代青年应具备哪些品格的思考,是借助案例基础上,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考察。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考命题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案例的融入,选取典型的案例,提升初中生的案例分析与感悟能力。如在《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选择案例,正面的案例可以是朋友遇到的生活困难时给予的帮助,而反面的案例则可以是一个醉酒驾车,遇到交警检查,这人拼命拉住警察,就为了让醉酒司机逃跑,让学生从中感受友谊是需要界限的,形成正确的友谊观。
核心素养下的中考命题突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开放性与探究性,基于中考命题的特点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需要教师打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融合之路,能够带领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带出课堂,在生活中体验、践行,并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下的中考命题中获得启发,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辩论社、时事论坛等校本课程,学生在唇枪舌战中,学会了运用观点论证事实,获得了辩证思维的锻炼,同时也有助于初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与科学精神树立。又如,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放学后为操劳了一天的父母做一道菜,体会到为家人准备饭菜的幸福,学会关心父母,不仅可以获得厨艺水平的提升,也树立了积极快乐的生活态度与自立自强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命题方向发生了改变,其考查的内容开始倾向于政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等素养,可以使得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发生改变,促进初中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