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研究进展

2022-11-17 02:47庞露平杨八一通信作者
医药前沿 2022年4期
关键词:慢性病负面脑梗死

朱 瑜,庞露平,杨八一,郭 玲(通信作者)

(1 酉阳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 重庆 409800)

(2 酉阳县精神病医院精神科 重庆 409809)

目前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3 亿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0%,且老年人口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 年,老年人口将突破2.9 亿[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作为慢性病的主要患病群体,其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及康复护理,且疾病具有持久及不可逆性,可能造成躯体残疾,因此患者不仅需要承受躯体不适带来的痛苦,还给其个体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其今后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面对全球老龄化加剧的现状,老年人的健康及幸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WHO 提出:“没有心理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国内外的不少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成为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其给身体带来的痛苦不亚于疾病本身,多数人觉得,心理疾病带来的无助感及绝望感远超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而不良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疾病难以根治,会减弱其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社会功能,同时疾病带来的开支会加重其经济负担,且疾病反复发作,这些都成为引发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2]。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加以综述,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望能起到一点作用。

1.老年慢性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流行现状

老年慢性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情况较为常见,孙颖[3]对160 例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对情绪状态加以评估,结果显示,患者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发生率为36.8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89%,且患者情绪状态评分(11.20±3.12)分,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30±0.89)分。陈华平[4]的研究中,对某社区4 390 例老年人进行调查后发现,该社区老年人患病率68.00%,患1 种慢性病占比11.89%,患2 种慢性病占比15.24%,2 种以上慢性病占比40.87%,而患有1 种慢性病且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占比22.39%,患有2 种慢性病且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占比31.40%,而患2 种以上慢性病且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占比42.98%。李晓[5]的研究中,高血压患者抑郁发生率37.9%,广泛性焦虑发生率为35.2%,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抑郁发生率42.8%,高于男性32.4%,老年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43.7%%,高于非老年的31.3%。

2.老年慢性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

2.1 心理社会因素

慢性病作为负性事件之一,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大,使其出现各种应激反应;而患者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会直接影响其应激反应,其认知受个性、情绪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慢性病患者出现强烈应激反应可能是因为其认为慢性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难以根治,会减弱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功能,再加上疾病反复发作提高住院率,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社会支持系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影响患者应对方式及机体症状。患者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其对疾病的态度及应对方式,影响其负面情绪的调节。

2.2 疾病因素

慢性病给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造成的影响,加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使其焦虑抑郁情绪普遍,而疾病处于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诊断前患者担心疾病带来疼痛、损伤及死亡,怀疑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其为正常现象,但过度会引起焦虑情绪,完全否认就会抗拒治疗。治疗期患者担心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多存在焦虑及抑郁情绪。治疗后,担心随时会复发,担心拖累家人。复发期,患者情绪动荡,伴随愤怒及悲观的负面情绪。

3.老年人常见慢性病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

3.1 高血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情绪因素是导致高血压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临床研究发现,患严重焦虑及抑郁症的群体其发生高血压的概率高2~3倍[6]。可见,重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加强预防及检测焦虑抑郁症状,对预防老年高血压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然而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该种负面情绪会加大血管阻力,使得血压波动起伏大,造成恶性循环。可见,高血压与焦虑抑郁情绪相互影响,甚至导致恶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因此,关注高血压群体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干预十分重要。

3.2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糖尿病作为老年群体常见的慢性病,由此引发的并发症较为严重,对患者今后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因此该种疾病患者更关注自身的血糖及身体情况,而过度紧张更易引发心理问题。临床研究发现,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比无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焦虑及抑郁症状[7]。

3.3 冠心病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焦虑及抑郁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而冠心病患者可能普遍存在抑郁症,其导致患者心肌灌注损伤,引发冠状动脉综合征,使得疾病复发及死亡的风险得以增高。不少研究显示,抑郁症与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等疾病风险增加有关。苏翔[8]学者的研究中,认为焦虑抑郁会加重冠心病病情,由于此类患者儿茶氨酚会持续分泌,使得交感神经得以激活,进而使其冠脉痉挛及心肌缺血情况得以加重,甚至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3.4 脑梗死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心理负面情绪会导致卒中患者的残疾风险得以增加,导致疾病恶化,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较为常见,轩慧娜[9]学者的研究中,160 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其中焦虑患者28 例,占比17.50%,SAS 评分(67.02±5.48)分,抑郁48 例,占比30.00%,SDS 评分为(64.52±3.49)分。孙光明[10]学者的研究中,脑梗死合并焦虑症191 例,占45.48%,脑梗死合并抑郁症187 例,占44.52%,而脑梗死合并焦虑抑郁总计223 例,占比53.10%。可见脑梗死极易引发焦虑抑郁。

4.老年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干预措施

4.1 加强疾病健康知识宣传

通过社区宣传栏、发放慢性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慢性疾病健康知识宣讲,使其提高对慢性疾病管控知识的认知,从饮食、运动及情绪方面,加强疾病的管理,避免疾病恶化。何艳欢[11]的研究中,对患者实施针对性优质护理后,患者的睡眠时间显示增长,觉醒次数显著减少,SAS、SDS 评分显著降低,证实优质护理实施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得以显著提升,且焦虑、抑郁情绪得以显著缓解。

4.2 加强心理干预

采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情绪定期加以评估,对中重度焦虑及抑郁症患者,社区医生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告知其负面情绪对疾病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其正视疾病,积极与病魔作斗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以防疾病恶化,引发各种不良事件[12]。邓棣今[13]的研究发现,加强心理干预后,患者心态得以调节,负面情绪得以疏导,对疾病的恢复更有信心,自觉配合医护人员,从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方面着手,重新树立目标,制定康复计划,使得疾病得到良好管理。喻萍[14]学者认为慢性病病程长,患者负面情绪显而易见,而作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其情绪也难免不受到影响,也易出现负面情绪,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及配合度,因此其注重对患者及其照顾者共同进行心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及其照顾者的SDS、SAS、HAMD-24、HAMA 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逐年递减,且SF-36 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且逐年递增,可见对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实施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可减轻二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并提高二者生活质量。

4.3 加强家庭支持

向患者家属讲解负面情绪对患者疾病控制的影响,使其认识到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情绪引导,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与支持,使其感受到多方面支持的力量,感受到温暖,以减轻其负罪感,获得更多正能量,从而积极与病魔作斗争。蓝萍香[15]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增加家庭保健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后者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且护理满意度更高(100.0% VS 76.9%)。

4.4 情绪疏导

指导患者通过运动及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方式,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不仅有助于疏导患者不良情绪,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但患者运动量需适宜,以防对其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李思瑜[16]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干预组采用以新型心理干预为主的随访管理方式,结果显示,后者有焦虑及抑郁情绪患者比例更低,且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更高,SAS、SDS 评分更低,血压控制率及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更高,证实以心理干预为主的随访方式有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使其掌握更多疾病相关知识,比其负面情绪得到改善。

5.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前主流的医学模式,其强调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疾病,还要关注其心理健康。而尽早发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减轻社会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老年患者慢性疾病的控制起到积极效果。因此,基层卫生人员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躯体疾病,更要重视其心理健康问题,除药物治疗外,定期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指导等干预措施,减少其心理问题的发生,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社区人员及时发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及心理咨询。

猜你喜欢
慢性病负面脑梗死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论负面教育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