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俞单婷
“认识小数”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①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②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③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教学片段、设计意图和反思如下:
播放制作母亲节贺卡的视频。
〔设计意图〕课前创设了母亲节为妈妈做贺卡的情境,以便在新授部分自然引出学生测量正方形纸片边长的需要。
1.从长度单位入手,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0.1米
谈话:制作贺卡时用到的正方形纸的边长是多少?用米尺量一量。
提问:怎么知道是1分米的?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0.1”读作零点一,一起书写一下。
设疑:这1份是0.1米,旁边那1份呢?为什么都可以用0.1米表示?
释疑:只要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意1份都可以用0.1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在亲历测量中理解小数。基于有限的条件,即1米长的直条测量不到1米的长度,引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不到1米,可以用米作单位吗?学生从10等份联想到这个长度是1米的,可以写成米,或者提出可以用0.1米表示。除了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这样,学生既能体会到小数产生的需要,也能感受到数概念的扩展。
(2)认识0.4米、0.5米
提问:包装盒长5分米,宽4分米,4分米、5分米分别是多少米?
反馈: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每份都是0.1米,涂4个0.1米就是0.4米,涂5个0.1米就是0.5米。
(3)举一反三
过渡:你还能在这个直条上找到其他的小数吗?能像前面这样表示吗?
(4)认识1分米里的分数和小数
要求:再来看其中的1分米,也把它平均分成10份,放大看,这是其中的1份,它表示什么?其余的会填写吗?
完成后交流汇报。
(5)填新单位,构建新意义
引导:这个直条可以表示1米、1分米,这里还可以填哪些单位?
提问:如果填的单位是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角,也就是多少元?这样的4份、7份、9份呢?
(6)抽象小数意义
过渡:观察这些直条,读一读第一行的数,像这样的数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第二行都是分数,第三行都是小数,它们都是数。
提问:把这些单位都去掉,这些直条就可以看作自然数1,它们都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1份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和小数表示?其中的4份、7份、9份呢?
引导:把直条合起来,再读一读、比一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归纳:在这里,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表示十分之几。它们都表示同样长的一段。
〔设计意图〕多重建构,在探索交流中理解小数。让学生在不同单位中,借助直观认识小数,体会把1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几份就是零点几个单位。从数量到数,去掉后缀名词,舍去现实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含义,实现了对小数认识的自我建构,为学生对小数本质意义的理解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里,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意在强调分母是10的真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的小数形式,提高结论的准确性。
2.联系人民币,进一步认识小数
(1)抽3角、9角的红包
游戏:你抽到了多少?3角是多少元呢?这两个直条哪个能表示0.3元?说说你的理由。
指出:3角是0.3元。把1个直条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1份就不是0.1元了。
师:接着抽红包!9角是多少元?在刚才的直条上如何表示0.9元?
指出:0.3元再加6个0.1元就是0.9元了。
(2)抽1.3元、2.4元的红包
提问:继续抽红包!你能在这个直条上表示出1元3角吗?
指出:0.9元再加一个0.1元是10个0.1 元,也就是1元,这个直条最多只能表示1元。
追问:在直条上怎样表示1元3角呢?1元3角是多少元?
反馈:再加上一个直条,把它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3份。1元3角可以分成1元和3角,3角是元,也就是0.3元,1元和0.3元合起来就是1.3元。1元3角是1.3元,1.3元也表示1元3角。
师:那2元4角呢?
交流汇报。
(3)对比分类,认识各部分名称
过渡:通过抽红包的经历,我们知道价格也可以写成小数,3角是0.3元,9角是0.9元,1元3角是1.3元,2元4角是2.4元。能给这些价格分分类吗?怎样分?
指出:像这样不满1元的几角就可以写成零点几元,超过1元的几元几角可以写成几点几元。
引导:仔细观察,这四个小数有什么共同点?
播放视频“小数的历史”。
介绍: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小圆点在数学上叫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左边部分叫作整数部分,右边部分叫作小数部分。
提问:0.1的整数部分是多少?小数部分是多少?
追问:我们认识了小数的各部分,那老师来考考大家。①整数部分是5,小数部分是最大的一位数这个数是多少?②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合起来是3,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3.数轴上的小数
过渡:把直条变成这样一条线,给它加上一个箭头,就变成了数轴。这里四个短竖线分别表示0、1、2、3。
提问:0.1在哪里呢?0.1添上一个0.1呢?再添一个0.1呢?会继续往后数吗?
交流汇报。
追问:小数,数着数着怎么就数到整数了?
明确:满十进一。
师:我们已经数到1了,那1.2在哪里?2.4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中间?2.9再向后面数1个0.1是多少?有没有比3大的小数了?可能是什么数?数得完吗?
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把贯穿始终的直条图,动态生成数轴,在数轴中继续寻找小数。在这里,学生达到了几层认知:①超过1的小数,不能用1个单位表示;②掌握小数的组成,即小数有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③理解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即10个0.1是1。在此过程中,还帮助学生感受到相邻的两个整数中间有小数,在动态的数轴上感受到小数有无数个,小数不小。
1.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零点几这样的小数,又知道分数和小数的关系,还知道了几点几这样的小数,你们还有哪些收获?
2.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数的大家族有了新的认识,跟着老师一起来梳理一下,十个1 是10,十个10是100。今天,我们学习了1可以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0.1,十个0.1就是1了。它们都是满十进一,如果把0.1再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我们将在今后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计数单位“1”并不是最小的计数单位,扩展了数的认识,感受到相邻的计数单位都是满十进一。最后的总结让学生跳出小数的知识范畴,从更高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建立起小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丰富对数的认知。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小数,比如,进校前测体温36.6℃ ,超市里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2.9元,等等。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对于分数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把一个(或一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写成几分之几,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类比迁移。
在课前谈话环节创设了母亲节为妈妈做贺卡的情境,自然引出需要测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逐步得到提升。
1.情境表征,初步感知
创设制作母亲节贺卡的情境,自然引出测量制作贺卡时需要用到的正方形纸的边长。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不到1米,怎么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2.图像表征,加深理解
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讲,小数其实是一类特殊的分数,也就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直条图,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换更加直观,在直条图中更容易得出“十分之几还可以写成零点几这样的小数”的结论。
3.符号表征,抽象建模
完成用米做单位的直条和用分米作单位的直条后,让学生自由说说还可以填哪些单位,如厘米、千克、元、角等,进一步把具体的单位去掉,只留下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是把自然数“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用分数表示,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可以写成零点几。
4.动作表征,立体建构
其实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叠硬币, 如已经有9 个一角的硬币,再加上一个一角的硬币就是一元,通过叠放硬币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
多元表征的各种表征形式之间有关联性,更有层次性。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知,多元表征的层次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是相契合的。教师应根据数学表征材料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组织学生建构相应的数学概念,为学生数学技能的提升提供更加开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