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2022-11-16 16:03吴良书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吴良书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未来,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让学生能在生活、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思维去解决问题,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因此,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基本理念去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2-0090-0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WU Liangshu (Dongta Campus of Yanping District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subject with strong practical and practicality.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ace the future 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certa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so that students can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nking to solve problems in life and study, experience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enhance information awareness. Therefore, teachers must explore new methods and new mode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basic concept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trategies

信息技術迅猛发展、日益普及,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极富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学科,它作为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一门基础性很强的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已成为新时期社会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信息技术的教学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高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开启智慧,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生动逼真、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景象。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在疑难之处通过情境再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其表象进行梳理、分析与概括,拓展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创设情境还必须注意在情景与问题之间保持一定联系,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结构出发,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创设。情境中的问题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很容易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情境化的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技能、高效学习。计算机的鼠标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物件,它就像汽车的方向盘,我们的网上学习与工作、交流与娱乐尽在它的掌握中。笔者在教鼠标的基本操作时,先是让学生认识鼠标,知道它包含左键、右键和滚轮,基本操作有指向、单击、双击、拖动和右键单击等。教学中笔者先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纸牌或拼图的游戏比赛,学生非常好奇,兴致很高,纷纷动起手来。在这一情境的渲染创设下,笔者再适时适量地进行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指导学生去求知探索,这样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实效性,让学生在自主和互动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集中演示,直观引导

集中演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喜欢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各种操作过程。学生在接触或学习新知或答疑解惑时,使用此方法最为简捷有效。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通过观看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容易进行模仿学习,并按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教师通过集中演示,让学生观看操作流程,加上学生可以跟着屏幕同步模拟练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要领与方法。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各种软件及“广播”功能,集中进行演示,让学生知道演示操作的一般步骤、过程,学生边看边记,对演示过程铭记于心,然后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计算机上操作,巩固所学知识。这种直观引导的集中演示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易于掌握,很受学生喜欢。“写字板”是Windows中重要的文字处理工具,可以录入和修改、编辑文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它看似简单,但如果按要求全面熟悉和掌握就比较困难了。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去录入文字,自主进行编辑,看看有多少学生遇到困难,是哪些困难。如果多数学生都不会,就会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集中演示,把每个要点都讲清楚,让学生领会。但如果只是少数学生还存在疑难,笔者就会个别辅导,这样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讲解、个人的操作,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工具。又如,教高年级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画圆时,笔者先集中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屏幕上的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后圈出一个圆,学生直观感受这个动态过程,在获得初步认知后,笔者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是怎样把这个圆画出来的,并让每个学生都试着操作一遍,最后把画圆的每一个步骤、方法和要领总结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了画出圆的完整信息,促进了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任务驱动,师生互动

“任务驱动”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要与问题或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活动任务或中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师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目标,在“做”中“学”,“学”中“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课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依据“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教师先确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让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结合任务进行讲解,对关键处、疑难处进行演示。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与演示操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优生辅导差生。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知的变化,遇到一些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醒、点拨,必要时进行反复演示,内化于心。教师还可以让会的学生上讲台来一边讲,一边演示给其他学生看,教师在旁边观察并适当进行补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根据课本中的例题和课后练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把这些问题或任务分配给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把学习的结果进行汇报,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精神强,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Excel时,教师先制作一个围棋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操作中掌握单元格区域的选择,边框、底纹的设置以及单元格的合并,日期、时间的设置。格子里还可以输入自己的名字,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形、字体、字号,并结合绘图工具在“围棋盘”上走棋,对于完成任务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制作更加复杂的象棋盘与象棋子。任何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都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课程前后之间的联系,合理设计“任务”的難度和知识点。笔者在教《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保存作品”一课时,先让学生把画好的第一件作品——《漂亮的学校大门》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文件夹”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操作极其简单。起初笔者只是教学生把“写字板”里输入的文字保存在计算机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练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后,笔者再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文件夹”,这个“文件夹”有什么作用,怎样建立自己的“文件夹”。最后,笔者让学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并建立“文件夹”,并在“文件夹”中保存自己的作品。

4.课程整合,学有所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整合”模式是我国现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创新点,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用现代化手段处理信息的入门基础课程。它可以整合、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为现代信息化教育服务。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有一定的综合性、继承性和交叉性。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信息素养。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来使用,用计算机学习其他知识。既然计算机是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把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教与学、师与生等诸多方面联系起来,将它们看作信息技术课题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联合,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充实,更能发挥其实效性,帮助学生多方面地发展。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格式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语文方面的美文、诗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或诗句进行文本的编辑,编辑出不同的版面,并展示给其他学生,在分享自己喜悦的同时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又如,Excel软件是一种非常常用且方便的数据处理软件,用它来设计制作班级“五项评比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兴奋、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设计富有个性的“五项评比表”,对“五项评比表”中重复出现的时间、数据、名称,还可以用一次填充的方法填加,非常快捷,最后再对“五项评比表”添加颜色、图案、花边等。例如,笔者让学生用Excel软件为体育教师创建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的花名册。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并记录,课后,学生很认真地对测量数据进行录入,对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排序,计算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处理单元格数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了填充、排序等简单的公式计算和操作技能,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数学知识,掌握了新的知识工具,学有所用。

5.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拓展延伸是学科教学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它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整合相关资源,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知识加以运用,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实的权力感。”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并不断发展的工具学科,极富时代性和挑战性。这门课程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涵盖了许多方面,它们相互联系,而且很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拓展迁移的实质是把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应用。教师应适当、适时、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这些相似性,有意识地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探索中找规律、触灵感,触类旁通,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复制与粘贴”是一节非常有趣的课,它能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选定、复制和粘贴等技巧。上这一课时,笔者确定了植树这个主题,让学生把一棵小树变成两棵、三棵小树……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选定、复制、粘贴的概念以及操作方法。学生在同一个画图文件中选定小树,不断地进行复制与粘贴,最后变出一个小小的树林。但光有树林显得很单调,怎样才能把小小的树林变美丽呢?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拓展与延伸。由于学生富于想象,很快就在小树变上添加一些白云、花朵、草地、动物等素材,而这些素材均来自不同的图画文件,只要学生在不同文件之间切换,进行复制、粘贴就可以运用了。总之复制、粘贴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做电子小报、写电脑作文、做电子贺卡等。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复制、粘贴的操作技能,学到了知识,还能利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与水平,促使信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6.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侧重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