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辉,马凌珂
(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或地区发展和相互竞争的关键[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要求“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2]。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是未来发展趋势[3],例如我国先后规划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统筹优势资源、集聚创新要素与产业深度融合,优化科技资源布局、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性作用。
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而布局和建设的重大创新平台。具体是指在特定科技创新功能区域内,拥有丰富创新资源和优越创新环境,能够显著集聚和合理组织创新要素,汇聚各方力量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引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组件,也是区域对接国家和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4]。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共同组成我国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表1)。
表1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布局表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以母体科研院所或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集聚政、产、学、研、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区域内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企业,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集成转化,高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平台型、综合型、服务型的农业新型研发机构[5]。其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平台各有侧重(表2)。
表2 区域中心与其他平台关系表
以美国、荷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依托高校、政府等成立了不同层级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并分别形成了高校主导、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其独特的建设经验为其他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如美国加州“农业硅谷”,是以单个高校科研成果为依托,以旺盛的区域农业科技需求为动力,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综合性农业产学研创新合作的成功范例。其依托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一个美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新技术公司聚集区,引领全美农业科技前沿。以戴维斯分校科研成果为基础成立的美国“种子生物技术中心”“罗伯特. 蒙大维葡萄酒和食物科学研究中心”等农业及关联研究机构,将科研、教学、产业应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断取得科研新成果,推动商业化应用[6]。又如荷兰食品谷,是以政府扶持、单个高校科研成果为依托的综合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04 年荷兰以瓦赫宁根大学为核心创立了“食品谷”( Food Valley NL),“产、学、研”深度合作是该中心最大的特点。荷兰食品谷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创新型食品产业集群、荷兰食品技术与产品对外展示与合作的重要窗口,被称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食品谷[7]。
我国高度重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2004 年12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揭开了我国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形式整合优化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序幕[8]。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政策支持。2012 年科技部启动的“121 工程”(即一城两区百园结盟)掀起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浪潮。2017 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启动建设了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统筹各类优势资源,聚集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等多要素,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和产业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先后涌现出成都中心、南繁研究院、岭南实验室等典型案例。
成都中心。2017 年8 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出资建设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成都中心是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平台,其依托国家级平台优势,重点开展创新核心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合作,打造包括植物工厂、新型动物疫苗、蔬菜育种、作物营养强化、智慧农业等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基地、成果孵化基地、人才培育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南繁研究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加速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2019 年10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南繁研究院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等重大需求,以主要作物、畜禽、果蔬等为研究对象,聚焦农业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育种技术,重点开展作物表型组学、智能设计育种、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等研究,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形成“理论基础—育种技术—产品创制—成果转化”创新链,为国家“南繁硅谷”建设提供核心支撑[9]。
岭南实验室。2019 年8 月广东省成立“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实验室采用地方政府投资、高校运营的建设运营模式,其核心实验室(总部)落户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采取“核心+网络”的方式,瞄准岭南特色农业产业,聚焦现代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开展现代农业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打造岭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10]。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区域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等方面成效明显,但在建设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中心功能定位不精准。存在学科布局与功能定位不一致、统筹优势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二是创新机制待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采用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科研机构组织模式的一种突破性尝试,在政策保障机制、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有不足。三是建设运行不契合。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同时院地间协调交流、地方主体与运行主体间诉求等方面还存在差异。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整合资源、服务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存在瓶颈问题,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无法实现带动地方资源和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为具有公共平台特征的国家级、综合性的农业新型科研机构,是支撑服务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创新平台,也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部署的具体举措,亟需进一步聚焦功能定位,优化力量布局,健全支撑体系,构建学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一盘棋”的新格局。一是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建立使命清单制度,明确科技产业化的技术导向主题,系统整合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协同区域内科研院校和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技术攻关,切实发挥集聚创新要素,高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发挥区域科技“指挥部”作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紧密对接国家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者”,需集聚国内科研、教学和企业等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其支撑服务区域农业发展功能,开展协同创新,重点解决一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产业科技瓶颈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的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灵活的特点,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广泛集聚人才和创新资源,引领建设开放共享、共建共用的综合性农业研究机构群。一是强化整体布局设计。在国家层面建立由归口部门牵头、相关部委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对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布局,制定系统性配套支持政策,破解力量散、碎片化等难题。二是优化管理决策体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宏观把舵、项目把关等导向作用。集思广益,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中心近、中、远期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可实行“揭榜挂帅”机制,让想干事、愿干事的人才脱颖而出,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干事创业的氛围,凝聚士气、形成合力。三是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为了最大限度激发专家团队的创新创业热情,需客观理性面对失败,建立健全正面鼓励、容错纠错保护制度,优化职务提拔激励、绩效激励等举措,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人才的干事创业活力。四是实化人才保障机制。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团队配置等工作。优化薪酬发放和绩效考核机制,组建急需的科研团队;健全挂职干部“去与回”保障机制,挂职单位与挂职干部选派单位做好人事沟通衔接,明确挂职干部“派出”与“返回”保障机制。五是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稳固经费来源,稳固人员队伍增加向心力,积极统筹各种渠道资金落实落地。
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创新。一是明确统筹引领,深化与科研院所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切实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聚集创新要素、放活科技成果的平台功能。深化与科研院所的融合发展,实现科研团队的共建、基地及仪器设备设施的共建共享、创新成果的共享共用、成果转化与示范的有效衔接。二是加强科企融合,实现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层农户”的四位一体科企融合新模式,强弱项、补短板,强力支撑地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抢占区域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掌握农业发展主动权,引领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使区域农业进入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新阶段。三是加强院地合作,实现建设、运行与使用相通畅。明确任务分工,理清地方主体与运行主体间的任务分工,从源头上解决区域中心建设项目中相互推诿现象。强化合作对接,积极参与地方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将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纳入地方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规划,满足地方主体与运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并积极争取人才引进、团队建设、薪酬绩效、医疗福利、入学入托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通过整合资源、服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多种举措,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整合资源。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都是前所未见的困难和挑战,无法学习借鉴前人经验,只能立足现有条件,不断摸索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与母体科研院所或高校、地方政府等多层级的沟通协调,同时强化中央与地方各类科研经费项目的申报。二是服务产业。设立产业服务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需求、咨询、成果孵化、联合创新服务。以地方企业为依托主体,积极助推技术产业化落地落细。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好“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产业驱动器、决策智囊团”作用,与当地政府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及时了解地方政府最新产业需求,优化科技服务方向,为区域内科技精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夯实基础。重点在区域农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等方面发力,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