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护理质量改进模式在日间化疗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2022-11-16 14:08施晓晓周晓梅陆美芹
关键词:满意率病房通路

施晓晓, 周晓梅, 陆美芹

(南通市肿瘤医院 日间放化疗中心,江苏 南通,226361)

日间病房是一种新型的诊疗服务模式,其将长期住院模式转变为近似于急诊科的日间住院治疗模式,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且能够明显缓解住院床位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在各类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中备受关注[1-2]。然而,因日间病房收治的患者在院内停留时间较短、观察时间有限,以至护理管理工作普遍难度较大且风险较高[3]。因此,需实施风险管理以预防高风险因素,进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尝试结合护理质量改进模式,即通过优化护理服务内容,实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4]。为印证该模式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90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主要内容报告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0例拟于日间化疗病房行化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 经病理学检查等确诊为恶性肿瘤,且拟于本院日间病房行静脉化疗;② 预期生存期≥1年;③ 具备配合研究的意愿和能力。排除标准:① 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 合并2种及以上恶性肿瘤;③ 合并认知或精神障碍;④ 有化疗史。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持续至化疗结束。① 化疗前准备: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体格检查等,医师基于检查结果评估其病情,并确定化疗方案的可执行性。护士采集患者的个人资料,与医师一同与患者沟通,确定化疗血管通路。② 化疗用药准备:成功置管后,陪同患者返回日间病房,并敦促药房工作人员核对化疗医嘱,核对无误后将药品送至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在化疗药物配置完毕后送入病房再由双人核对化疗药物,核对完毕后按顺序安排输液。③ 静脉给药:根据医嘱决定是否开展心电监护,按选定的置管途径给予患者化疗药物。④ 化疗监护:化疗期间协助患者维护置管管路,嘱患者保持管路洁净、干燥;嘱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留观2 h以上,无不适症状方可离院;离院24 h后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则及时上报主管医师并进行对应处理。⑤ 风险管理:针对护理管理期间常见的风险行为开展管理。例如,针对患者资料收集不全、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等风险,组织护理小组成员参加培训和考核,护士长定期抽查患者资料收集情况及护理人员专科知识掌握情况,确保病情得到全面、准确的评估。同时,定期检查科室内急救药物的准备情况、开展不良反应急救知识考核,确保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得到科学、及时的处理。

基于对照组的干预方法,观察组接受护理质量改进模式护理,持续至化疗结束。① 提高化疗前准备质量:医护人员明确分工,护理人员负责血管通路的管理及维护;医师负责化疗方案的制定与急救预案的准备;药剂科负责化疗处方的审核及药液配制。② 提高静脉通路管理质量:医护人员制定静脉通路选择标准,并根据化疗药物刺激性(如发疱性)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确保静脉通路选择合理。在静脉置管前发放静脉通路风险告知书,在确保患者了解治疗风险后,告知其静脉通路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维护方法,以及不良事件的上报处理流程。③ 提高化疗前评估质量:化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精神和心理状态。在确定导管位置合理、肢体未见肿胀后方可输注化疗药物,且在给药前使用0.9%氯化钠溶液来评估导管的通畅性。④ 优化宣教质量:在化疗前、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各开展1次健康宣教。化疗前的宣教内容包括化疗目的、意义、配合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相关注意事项等;化疗期间重点告知患者关注肢体状态,若感觉不适,则及时上报;化疗后将患者拉入微信管理群,嘱其在群内积极表达自身感受,若有不适,则及时反馈。离院前发放《居家健康日记》并教会患者记录恶心频率、呕吐频率、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和二便情况等信息,用于再次来院化疗反馈居家期间情况。⑤ 护理质量改进:每周召开1次质量管理会议,重点回顾本周的护理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用于次周质量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工作质量 邀请本科室医师及其他科室护理人员共40名,对日间化疗病房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量表为自制的护理工作质量统一量表。该量表包括化疗护理、导管维护、用药安全和感染管理4个项目,各项目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

1.3.2 不良事件 记录护理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护患纠纷、感染和患者投诉。

1.3.3 满意率 于化疗结束时,采用自制的护理服务质量问卷评价满意率。该问卷包括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共5个选项,总满意率的计算包含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护理工作质量对比

护理前,将2组的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护理后,2组的化疗护理、导管维护、用药安全及感染管理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工作质量对比分)

2.2 2组不良事件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2%和17.78%,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例(%)]

2.3 2组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在化疗结束时的满意率为95.56%,较对照组的82.22%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满意率对比 [例(%)]

3 讨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日间化疗病房的启用不仅能够降低住院费用,还能提高其化疗便利度、配合度及依从性[5]。但在日间病房治疗也存在患者化疗结束后留观时间短等局限性,此外,化疗药物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这些问题均对日间化疗病房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故应对日间化疗病房积极采取风险管理及护理质量改进措施,预防已知或潜在风险,进而保证治疗的顺利开展。

化疗安全性受到患者自身、医护人员专业度、血管通路管理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7]。虽然风险管理能够使绝大多数日间化疗患者受益,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有研究[8]将护理质量改进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质量管理,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提升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于持续追踪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机体状态。护理质量改进模式重视每周开展的质量改进会议,这不仅能够明确本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使问题在次周护理实践中得到及时改进,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9]。得益于上述优势,观察组在护理后的化疗护理、导管维护、用药安全及感染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在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护理质量改进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护理质量改进模式将护理管理拆分为2个环节,一是护理人员的管理,二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管理。该模式拆分后的环节具有流程清晰、责任到位的优势,且通过护理质量改进、优化宣教质量等流程,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从而使护理工作在符合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日常需求[10]。这一优势也使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护理质量改进模式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持续提高护理质量,能够解决既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还能够提升护理服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度[11]。因此,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这一变化也能够实现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护理质量改进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能提高护理效率,促使护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风险管理中,进而实现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护理质量改进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满意率病房通路
DJ-1调控Nrf2信号通路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病房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