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

2022-11-16 14:06邹静张榆曾海蓉刘功年
关键词:胃炎入院出院

邹静, 张榆, 曾海蓉, 刘功年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消化内科,湖南 衡阳,421000)

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慢性病,表现为胃黏膜屏障受损且伴有浅表坏死性缺损,若不及时治疗并规范患者的不良饮食和作息行为,则会导致其胃黏膜细胞进一步受损,引发间歇性消化道出血、晕厥和胃溃疡,增加患者罹患胃癌的风险[1]。有研究[2]发现,家庭成员对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行为、认知及情感具有积极影响。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是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模式,其将家庭成员被动支持患者转变为家庭成员主动参与疾病知识培训与健康宣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早产儿、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4]。但在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患者中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患者实施上述护理模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00例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相关研究。纳入标准:① 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② 年龄≥18岁;③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④ 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伴有心脑血管病变;② 存在精神系统疾病或沟通障碍,难以配合调查研究;③ 合并胃癌或肠梗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身体质量指数(BMI)18.56~26.08 kg/m2,平均为(22.89±1.23)kg/m2;年龄33~71岁,平均为(44.29±5.66)岁;病程8~31个月,平均为(20.32±4.25)个月。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1例,女29例;BMI 17.64~25.29 kg/m2,平均为(21.62±1.08)kg/m2;年龄35~82岁,平均为(42.31±5.25)岁;病程10~33个月,平均为(21.43±4.21)个月。2组间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和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2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至出院,内容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对症护理和常规健康宣教。于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告知其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对康复的重要性。护理期间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若有异常,则及时上报医师,并协助处理。于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对有可能复发胃炎或出现胃胀、反酸的患者给予积极干预。

1.2.2 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至出院,具体操作如下。

1.2.2.1 建立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小组 成立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小组,组员由消化内科的1名护士长、8名护士、1名临床医师和1名营养专科护士组成,通过查阅国内外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的相关文献或指南,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与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共同讨论并制定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方案。同时,建立小组成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微信交流群,讲明家属参与管理在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属同意后将其拉入微信交流群,并指导其掌握微信收发语音和图片的方法。

1.2.2.2 具体干预措施 ① 住院第1天:协助患者预约胃肠镜诊疗,并向患者及其家属科普诊疗注意事项,如诊疗前需口服清肠药物,肠道准备时观察排便情况等。组员模拟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患者饮食的选取情境,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挑选合适的食物。对患者开展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并要求家属监督患者饮食。② 住院第2天:胃肠镜诊疗结束后,将患者转运到病房,与家属交接工作,告知其患者的病情和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对其进行个体化宣教和心理疏导,耐心为其答疑解惑,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配合度。③ 住院第3天至出院:根据患者的诊疗情况给予饮食指导,如可适当多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并嘱家属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床旁活动。④ 出院后指导:于患者出院前1 d叮嘱其按时服药、戒烟、戒酒、多喝水、勤排尿、多食用新鲜蔬果,以及预防胃胀和反酸等并发症发生。⑤ 电话随访: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电话随访1次,了解其服药、饮食、康复锻炼、有无不良生活习惯等情况,为其提供知识和技能支持。同时与家属沟通,叮嘱其监督患者定期体检与复查。

1.3 观察指标

1.3.1 胃肠道症状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采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5]评估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该量表共包含15个条目,总分15~105分,分数越高表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

1.3.2 胃黏膜萎缩程度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 3 000 r/min下离心10 min(离心半径5 cm),取上层血清,保存于-80℃冰箱中待测。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 Ⅱ(PGⅠ、 PGⅡ)和胃泌素-17(G-17)水平。

1.3.3 居家遵医行为率 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在微信群上传自制居家遵医行为量表,采用该量表评价患者的居家遵医行为率,量表包括规律服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和定期体检4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0~10分,得分≥7分则记为该维度居家遵医行为良好,并计入居家遵医行为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入院与出院时胃肠道症状比较

出院时,2组的GSR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入院与出院时GSRS评分比较分)

2.2 2组入院与出院时胃黏膜萎缩程度比较

出院时,2组的血清PGⅠ、 PGⅡ和G-17水平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入院与出院时PGⅠ、 PGⅡ、 G-17水平比较

2.3 2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居家遵医行为率比较

出院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在规律服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和定期体检4个维度上的居家遵医行为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出院后1个月与3个月居家遵医行为率比较 [例(%)]

3 讨论

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与工作压力的增加,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一定的年轻化趋势[6]。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可诱发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的滋生会使其自我效能感降低,导致治疗依从性随之下降。这不仅影响了康复质量,还使治疗效果也随之下降;加之疾病抑制了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7-8]

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是由国外学者O’BRIEN在多学科指导下制定的家庭综合护理模式,主要通过赋权给医护人员、家庭或社区成员,让其主动参与到患者的疾病治疗中[9]。本研究探讨了在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患者中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的GSR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PGⅠ、 PGⅡ和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上结果说明在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患者中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减轻其胃黏膜萎缩程度。血清PGI、 PGⅡ和G-17是反映胃底黏膜、全胃黏膜与胃窦分泌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与患者胃黏膜萎缩程度关系密切[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作为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协助其完成内镜诊疗、规范饮食和按时服药等重要治疗措施,并且与患者在行为、认知及情感上的相互影响,可帮助其获得更加全面的健康信息,同时可排解其不良情绪[11]。有研究[12]表明,在住院期间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护理可以给患者带来安全感,排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消极情绪,从而提升其治疗耐心与依从性。同时,家庭成员还可督促患者听从医护人员的服药、饮食、戒烟、戒酒安排,进而实现自我管理,规避了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加快胃黏膜康复进度,促进病情好转,使得康复质量得以提高;此外,对患者开展患者饮食护理,并协助家属为其挑选合适的食物,注意营养全面均衡,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加快其康复进程[13]。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的各维度居家遵医行为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及时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其自我管理行为的近况,纠正了其不良习惯,强化了家属及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同时与家属沟通,发挥了家属对患者生活方式与居家遵医行为的督导作用,监督患者规范饮食和规律服药,故其居家遵医行为率明显升高[14]。

综上,将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实施于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患者,对提高其康复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可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减轻胃黏膜萎缩程度,还可强化其居家遵医行为。

猜你喜欢
胃炎入院出院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基于DRGs的云南某医院COPD患者重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四问”慢性胃炎
第五回 痊愈出院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