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2-11-16 22:27:57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秦许乡中心幼儿园罗朝霞
家长 2022年28期
关键词:小兔子蜗牛幼儿教师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秦许乡中心幼儿园 罗朝霞

探究能力作为幼儿学习的动力来源,还是幼儿求知与创新的关键点。对于探究能力,主要是幼儿在实践生活中寻找多个答案处理问题,涉及敏捷力、流畅力、变通力和独创力几个方面。结合儿童学习相关要求,幼儿学习把直接经验当作基础,在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要求幼儿教师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带领幼儿探索生命的价值。饲养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如何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感知生命的力量,激发幼儿对动植物的爱心是热点话题,具体如下。

一、自主创新问题,激发幼儿探究欲

在当前幼儿园饲养活动中,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幼儿可以对生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通过在活动中的不断探索,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质。饲养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生命训练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幼儿园在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了保证幼儿的探究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应认清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使幼儿能够在饲养活动中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得到良好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对外界认知充分好奇的天性,让幼儿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索,充分彰显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虽然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但是在长期面对同一内容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只是要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还需给幼儿提供观察的机会。为了使幼儿可以一直保持对饲养活动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在幼儿园饲养活动中,可以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提出对应的问题,保证幼儿具有较强的探究心理。例如,小鱼为什么会游泳?为什么喜欢待在水里?小鱼每天喜欢吃些什么?进而为幼儿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保证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饲养实践活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应掌握饲养注意事项,尽可能地给动物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确保小动物可以在幼儿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在饲养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关注给他们提供探索观察的机会,全方位地培养幼儿探究能力。

阳春三月,是开展饲养活动的开始。教师可以合理地选择一些饲养内容,保证幼儿园饲养活动可以顺利开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以及认知特点合理地安排饲养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进行交流与讨论,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保证饲养的小动物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兴趣。经过讨论,幼儿选择饲养小金鱼。为了使饲养活动可以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在开始之前制定对应的饲养要求,根据金鱼的生活习性,针对性地进行饲养。随后将饲养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使幼儿可以在整个过程中掌握金鱼的生长特性。幼儿教师可以集合金鱼的生长特性与规律,制订对应的饲养计划与活动方案,保证饲养活动可以有效地落实。日常的饲养活动是幼儿每天都要完成的任务,在幼儿对金鱼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思考,使他们不断探索,在长时间的饲养下,积累经验,总结出金鱼的外形特征以及对应的生活习性,其中还包括了金鱼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如果繁衍后代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时刻留意幼儿存在的问题,将问题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良好机会,不断引导幼儿深入探索饲养方法,促使幼儿动脑思考以及实际操作、问题解决等能力获得提升。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需要幼儿亲力亲为,从准备食物到喂养金鱼,清理鱼缸。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幼儿不但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地饲养小动物,还提升了自己的劳动技能,进而总结出相关的饲养经验,保证幼儿可以在饲养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学问与知识。

二、家长协助开展饲养活动,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场所,也是幼儿和社会接触的桥梁。在幼儿园开展饲养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幼儿教师需要让家长认识到饲养活动存在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可以通过校信通、家长园等形式不断向家长介绍在幼儿园进行饲养活动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重要意义,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与幼儿园教师之间进行完美的配合,保证幼儿的饲养活动可以顺利开展。

在家中可以帮助幼儿查找对应的资料,并且帮他们准备好喂给小动物的食物等。然后,教师积极引导家长根据自己家庭条件与孩子一起饲养小动物,进而可以保证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师还需要让家长在饲养的过程中全方位观察孩子存在的变化,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引导孩子将喂养的过程记录下来,不断观察与材料,对于存在疑惑的问题可以求助教师,或者上网查阅资料,丰富幼儿的饲养体验。比如,可以在家中养一只小兔子,保证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观察与记录小兔慢慢成长的过程,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同伴们一起分享饲养的经验以及发生的趣事等。并且还应将家中的小兔子与幼儿园内饲养的小兔子进行对比。从某种角度来讲,家中的饲养活动可以满足幼儿观察和探索的需求,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关注动物、观察动物、了解动物,教师需要将饲养活动延伸到社区以及附近的农场农户中,与养殖场建立全面的联系,组织幼儿一起观察与喂养动物,听农民伯伯介绍有关于动物的趣事,提升幼儿对饲养的兴趣,并且积累有关于动物饲养的经验。在饲养小兔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家长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小兔子生活习惯统计表”的相关内容,将其传送到家长微信群中,鼓励幼儿回到家中后和父母一同调查与完成表格填写。

在调查表完成之后,教师鼓励幼儿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调查信息。因为小兔子有两颗大门牙,所以在饲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种安全又有趣的喂食方法:将胡萝卜一根一根地插在笼子的缝隙中,不需要拿手喂,胡萝卜也不会掉下来,兔子就会抬头挨个吃胡萝卜。因此,在此次饲养活动中,对小兔子生活习惯的分析,幼儿和父母一同努力,整理出小兔子的生活方式,互相交流,合作总结小兔子生活的注意要点。之后,许多幼儿都主动在家中带来新鲜的胡萝卜,同时用毛巾擦拭干净之后喂给小兔子吃,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探究意识,潜移默化的发展幼儿正确的思想感情。如此一来,幼儿不只掌握了小兔子的生活技巧,还得到积累经验的机会。

三、聚焦深入探索,强化幼儿实验能力

幼儿园开展的教育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幼儿注意力没办法长时间集中,所以幼儿的思考系统并不够成熟,教师重点要调动幼儿探究热情和探究积极性。给幼儿创造丰富的条件,保证教学可以接近幼儿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启迪幼儿思维,促使幼儿深层次地感知饲养活动的过程以及方法,发现生活的乐趣。教师挖掘生活化元素,通过身边的事物引导幼儿深入探索。在饲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自主观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等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使幼儿发挥个性和创造力。比如,在雨后的天气,花草边会出现许多蜗牛,这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保证幼儿可以在其中发现与观察问题。

例如,“蜗牛不见了”的室外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土壤中的蜗牛,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很喜爱蜗牛,为了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教师允许他们在家中带来蜗牛进行共同研究。一天,一名幼儿发现蜗牛不见了。他们共同寻找丢失的两只蜗牛,突然发现蜗牛在花盆里。之后,幼儿把蜗牛又放回原来的饲养盆中。在课间休息时,一名幼儿又发现蜗牛不见了,它又爬进花盆里了。幼儿对此产生了疑惑。教师随之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蜗牛是不是喜欢躲在花盆里呢?为什么喜欢花盆里的环境呢?蜗牛还喜欢其他的生活环境吗?”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寻找蜗牛喜欢的地方,教师给幼儿留出一段时间细致观察,他们发现水中的蜗牛爬到盖子上、在土壤中的蜗牛不愿意吃东西、花盆上的蜗牛总是藏在土里,这样可以了解到蜗牛喜欢待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最后一同为蜗牛寻找到新的住所。如此一来,通过细致观察和热烈的讨论,幼儿总结出了蜗牛喜欢的区域具有三个特征:水源、土壤和花盆。在研究与探索过程中,幼儿充分地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惯,巧妙地把饲养过程与探究结合起来,加深幼儿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的认识,不知不觉中锻炼幼儿实验能力。

四、提供质疑机会,促进幼儿之间合作探究

在幼儿阶段,与同伴之间交流和合作是探究的主要内容。古人云:“行成于思、思成与惑。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只有不断提出质疑,才能使幼儿进行深入的思考,勇敢地提出质疑,真正促成深度探索的发生。因为幼儿本身就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而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学习基础以及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问题存在的疑惑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这时幼儿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教学中的一定引导作用,保证幼儿可以踊跃地将自己存在的疑惑表达出来,与同伴分享,听取他人想法与意见,最后通过不断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幼儿思维的活跃性、发散性,在以后遇到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会站在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升自身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蜗牛竟然吃纸了”的学习活动中,幼儿发现蜗牛正在吃纸张,随之产生了许多疑惑:蜗牛为什么为吃纸?蜗牛吃纸张能消化吗?它太饿了吗?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又惊奇地发现蜗牛将纸排了出来。他们更加感到好奇,一起围着这只小蜗牛,发现蜗牛拉出了长长的与纸张颜色一致的便便。有的幼儿尝试选取一些颜色鲜艳的纸张继续给蜗牛吃,在看到了明显的吃过痕迹后,他们开始期待蜗牛是否拉出鲜艳的便便。经过了长时间的等待,幼儿看到了颜色鲜艳的便便。在经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后,幼儿开始好奇蜗牛到底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随后幼儿开始不断采摘一些新鲜叶子或者水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可以直观地发现:蜗牛更喜欢吃丝瓜的叶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提出他们内心存在的疑虑,例如,在上述案例中“蜗牛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幼儿将会根据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进而不断搜集各种各样的食物进行实践证明。通过幼儿之间经验的分享以及合作交流,梳理整个实验过程,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如此一来,保证幼儿收获了良好的学习体验,提升自身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感受到与同伴分享与交流所带来的乐趣。

五、学会总结反思,强调探索的价值启蒙

在整个饲养活动探索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陪伴幼儿进行观察、饲养、探索、讨论,最后也要进行总结与反思,真正深入挖掘饲养活动对培养幼儿优良品质、长线发展、价值观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有哪些有效的作用。其一,饲养活动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幼儿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乐趣,也建立了饲养动物的责任感与满足感。幼儿饲养动物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饲养行为是被动物所需要的,自己的饲养能够让动物得到更好的成长。因此,幼儿会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坚持饲养动物,坚持观察、记录小动物在自身的饲养之下获得了怎样更好的成长。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豪感和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好地体验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认识世界。其二,在一系列的饲养活动之中,还能够强化幼儿观察、发现和管理的能力。能够明白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幼儿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让幼儿能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其三,在坚持饲养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主动坚持、主动思考、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这有助于幼儿在今后其他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践行这种美好的品质。并且不难发现,在整个饲养活动中,还能够强化幼儿的好奇心。幼儿会不自觉地分析小动物的饮食习惯,思考自己的饲养举动是否合适,自己选择哪种食物会引起小动物最大的反馈。在一次次选择食物、选择喂食方法的过程之中,幼儿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其四,在幼儿共同对动物喂食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合理地进行分工,小组之间提高了协同合作的能力。在询问同伴、询问教师、询问家长的过程之中,逐步热爱探索,让求知欲得到满足。幼儿拥有这种乐于好学的精神之后,可以应用到更多的学习领域,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

六、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幼儿对某一个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便能产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一系列探究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学习经验。不管是蚕宝宝的饲养,还是蜗牛的饲养,幼儿都将得到诸多收获。幼儿教师应善于挖掘课程资源,成为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合作者与组织者,通过自主创新问题,树立幼儿探究思想、家园共同合作,培养幼儿探究意识、聚焦深入探索,强化幼儿实验能力、探索观察机会,强化幼儿探究能力等过程,加强幼儿探索动力,在丰富幼儿知识面的同时,强化幼儿园饲养活动效率,不断推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发展。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小兔子蜗牛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20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小兔子
儿童绘本(2018年12期)2018-07-16 19:37:22
小兔子开关贴
小兔子的生日会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
小兔子的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