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第二实验小学 陈凡英
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活动推进时,必须发挥语文所具有的作用,还应将其作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课程活动中导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依托课程平台,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学习文化内容,感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对传统文化产生自信,愿意学习传统文化,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继承者。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应以课堂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阵地,基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要求,调整教育方式,使教育工作可以良好开展。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演变中,遗留不少文化精粹。传播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对现在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助力,教师可以基于古人优良品行,使学生在相关内容的渲染下主动学习德育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良的文学作品,寻找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课程活动的所有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及学生优秀品行的形成均有不少助力。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教师较为关注的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快学生正确思想观的形成速度,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性与习惯的塑造。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年代,现代人可以利用各类智能终端,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当前学生容易被网络中的丰富内容所吸引,逐渐痴迷于网络世界,学生在信息获取中可能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导致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不少学生对现代文化较为痴迷,不能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经过千百年的洗礼,仍然能够流传至今,不难判断传统文化具备的价值。当下基于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要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形成文化自信。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能确保传承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仍然遗留不少问题,比如,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不能确定语文教学导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当下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和综合传统文化融合期间,没有给予该项工作足够的支持,也没能评估教师在此方面的工作情况,使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成为口头要求,不能确保教学工作按照要求落实下去。在此情况下,教师也没有基于具体要求以及监管工作,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情况。目前,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阶段,没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也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无法找到传统文化与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另外,部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无法按照学生能力培养需求转变教育方式,进而对教学工作造成影响。比如,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不能主动参与课程活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很多小学的基础设施不足,无法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支持。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水平均不能达到时代发展需求的情况,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设置了不少的障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更难以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更好地接触中华传统文化。
当下,不少语文教师仍然采用硬性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展示方式进行人性化设计,导致学生吸收知识内容的速度较慢。在语文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融合方面,教师也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导入传统文化的方式过于生硬,使学生很难通过上课时间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程度。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动力,在学生学习热情消退的情况下,不利于传统教育的开展,使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遭受打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融合要求,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目标。然而,当下部分教师没有在教学要求与目标发生转变时调整教学方法,仍然使用灌输式方式开展工作,使学生对课程活动存在较大的排斥情绪。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活动中仍然以填鸭式的手段,带领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使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主动性大受打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部分小学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后,对该项工作没有投入较多的资源,使语文课堂导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受到阻碍,难以基于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需求,选择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而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为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效果,教师要基于教育要求,完成学科内容的改革任务,并要基于学生当下的认知能力以及爱好特征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进而掌握语文课程知识并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内容的熏陶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教师过度关注考试,所以教学工作均从应试角度出发。当下学校必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转变教学方法,向教师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并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教学工作的评价工作,以此提高教师对教学要求的关注度,使其能够在管理部门的监督管控下,切实落实好教育改革任务,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让课程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还应关注课程教学在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融合方面的表现,并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聘用标准。另外,对在职教师进行阶段培训,使教师拥有丰富的学识,可以根据课程活动渗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研究阶段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方面的情况,针对教学工作存在不足给出合理的建议。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在语文教研组群策群力下得到较多有效的方法,便于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导入,也能借助知识的合理配置,使教学工作高质量进行。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古代作者一般将秋天与悲伤、落寞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播放古人以秋天为主题的画作,展示相关图画的图片,带领学生赏析画作内容,使学生通过图画中树木叶子变黄、大雁南飞等景象,掌握古人使用艺术方式突出秋天特色的手段,还可以从图画中感受到画作散发的落寞感,学习古人在事物描述方面使用的方法。这些均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与强大的知识储备,找到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衔接点,进而灵活导入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教师要在平时多看多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储备传统文化知识,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传统文化深入语文课程活动时,需要基于人才培养角度选择教学方法,依托多种渗透方式,将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内容紧密地衔接起来,将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活动的补充内容,扩大学生知识存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趣味汉字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汉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多次变革,汉字的构型愈加巧妙,通过大篆、小篆等字体的设计,无不形象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在小学教学期间,识字作为基础内容,教师应从构型与读音等方面带领学生学习每节课的生字,使学生通过自学构建发现文字创设时的智慧,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在不同汉字的分析中,学生学习汉字构形与文字含义,教师要在该阶段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对汉字产生兴趣,学习汉字的构建方式,逐渐积累汉字。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语文教学阶段,如果仅以课程内容导入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为更好地实现趣味教学,教师要扩充课程内容,将课内教学内容时与课外内容相互融合,从而为传统文化内容衔接构建更广阔的舞台。教师可以在讲解课程内容时,适当导入课外资源,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并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指导,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基于课内知识引入相关的内容,作为传统文化宣讲的载体,给予学生指导。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诗词内容导入课外知识,让学生分析古诗词蕴涵的情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在作品中投注的情感,通过文化内容的研究与作者共情,学生在作者美好品德的感知下,形成优良的品德素养,有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苏轼写故事的背景,便于学生分析故事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读一遍古诗,随后向学生播放每句故事对应的画面。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总结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提出从远处、近处等不同方位看庐山,可以看到不同景象的结论。后两句主要为作者观看庐山后的感悟,提出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可以了解庐山实际的景象。该首古诗看似只描写景物,但是内在蕴涵哲理,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发现古诗蕴涵的魅力。又如,在教学中乐意引入《水调歌头》,带领学生学习苏轼在诗词中投注的情感,通过共情完成情感教育任务。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璀璨明珠,以独特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传递内容,还可以借助独特的方法疏散作者情怀,歌颂中华传统品德。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构建诗词内容描述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晦涩的内容,以从构建的画面中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通过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主线,推进教育改革工作,创新教学方法,在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下给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学习知识内容,更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与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期间,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还要评估教学方式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教学工作存在的弊病,基于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要求,调整教育形式,使中华传统文化和教学工作完美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素材。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