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存
内容提要:始于194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迄今已走过了70余年,其“时间”是只有30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且还将继续发展下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构造出来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无法覆盖、阐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时期”至千禧年的“新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这种情形,给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编写直接构成挑战。作为文学的“当代”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是否要给愈走愈远的“当代”树立一块界碑,以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梳理“辑录”共和国文学7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版,或许能为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另一种视角。
第一,本文辑录的主要是当代文学通史版本(见文章后面附录),不包括小说史、散文史等其他当代文学专题史方面的。也不包括大陆区域性、少数民族方面的,以及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当代文学史①但不排除在大陆出版的中文版本,如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
第二,进入新世纪后,大陆出版的一些中国当代文学史及研究著作附录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版本,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辑录的版本参差不齐。本文的辑录标准,除了上面提及的一点外,同一种文学史,在不同时间或出版社出版,如非修订版,均不考虑。
第三,本文在整理辑录过程中,重点参考的相关著述如下:
1. 王春荣、吴玉杰主编:《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统计起止时间:1960—2006年,计88部。
2. 张军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统计起止时间:1953—2009年,计58部。
3. 王万森、刘新锁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统计起止时段:1960—2008年10月,计73部。
4. 罗长青著:《中国当代文学概念与文学史写作》,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统计起止时间:1959—2015年,计270部。
此外,四川大学孔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论纲》(2012)。统计起止时间:1960—2010年,计115部。
第四,根据辑录的版本,本文对新中国7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提出若干问题所做的思考与讨论,是初步的。更完整、系统的思考,可参见笔者即将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广东人民出版社)及已出版的《学科视野中的40—70年代文学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新人民文艺”/“社会主义文学”的文学史观作为指导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史”编写成果的出现主要在60年代初②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山东大学中文系编写组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等。。这些著作一般用“社会主义文学”来描述当代文学,把当代文学描述成为从五四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全面展开,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描述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文艺与资本主义文艺斗争的历史。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这两篇文章对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分析,对文艺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指导性意见,是描述这一时期文学发展历程的重要依据。
关于“当代文学”的命名、第一部“当代文学史”的归属,研究界一直有不同看法。王庆生在一篇访谈中曾引用了若干研究成果以阐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62年)在这方面的地位,认为“从编撰时间、‘当代文学’这一命名以及历史叙述的完整性诸方面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史稿》都比较符合文学史研究者对‘当代文学’学科发生期的想象,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在当时的影响也是较大的”。①参见王庆生、杨文军:《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回顾与展望——王庆生先生访谈录》,《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其实,在1950年代末,只有近十年时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基本上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基于当代文学学科建制的复杂性,本文在这里还是倾向于把篇幅比较单薄,且不以“史”命名的《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1963年,全书13.2万字,152页)视为1949年后的第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这其中除了基于对洪子诚对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概念诞生的复杂性考虑因素之外②具体可参见洪子诚的《“当代文学”的概念》一文,《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同时还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基于对史著编写机构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的权威性的考量。新中国成立十周年(1959年)前后,除了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还有一些高校着手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但相比之下,文学所的“国”字号“附加值”及其拥有的编写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二是基于对其集体编写模式的典型性的考虑。始于晚清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就其性质而言,虽然根据清廷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1903年),多少与文学教育之需有关,但基本上是一种个人行为。在文学被纳入国家体制管理的1949年以后,“文学教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同时还被纳入塑造现代国家民族文化形象的系统工程,承担着培养新中国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这样的语境中,教科书的编写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管理层面,是必然的。《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的问世,预示着文学史编写不再是简单的一种个人行为。这一情形当然并不孤立发生,甚至并不始于当代文学史编写领域,而是五六十年代体制化时期包括古代文学史、新文学/现代文学史编写等在内的一种时代潮流。
如要进一步微言大义,那么,把《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连同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①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1951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1953年8月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进行考察,能够为我们考察同时期海外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②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刘铭铭等翻译的中文版。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版建构起一个大陆背景,以形成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③有关《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的更全面论述可参阅笔者:《〈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集体编写”》,《学术研究》2019年第2期。。
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实践,进入1980年代以后因为高校中文学科课程开设需要,同时受1980年代思想文化语境的影响,有过一次编撰高潮。据统计,从1978—1989年,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当代文学史版本共39部。
1978年,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中文专业的现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当代文学”被确定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由此拉开了高校新一轮当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序幕,并在1980年代初陆续出版了几部当代文学史著作。这其中,影响比较大的除了北京师范大学等十院校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④《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册)初版分别出版于1980、1981和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修订版的《初稿》。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五人编写的《当代文学概观》⑤《当代文学概观》初版本1980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出修订版,改名为《当代中国文学概观》。2014年再次进行修订(即第三版),并改名为《中国当代文学概观》,增加了对当代台港澳文学内容的介绍。之外,还有复旦大学等22院校合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①简称“22院校合编本”,共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982、1985年陆续出版。和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②简称“华中师大本”,共3册,王庆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984、1989年陆续出版。等。其中,前两部文学史从启动编写到出版问世时间大致相同(1978—1980),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来组织叙述当代文学三十年(1949—1979)方面并不存在歧义,同时在编写的技术处理层面上都把这三十年的文学分为三个时期,即“十七年”(1949—1966)、“文革”(1966—1976)和新时期(1976—1979)。在当代文学史编写史上,这是比较早提出的“三分法”观点。这种“三分法”的时期概念为后来大多数的当代文学史编写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文学史基本上都将“新时期”的终结时间延续到1989年。文学史的分期是文学史编写中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对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关系错综复杂的当代文学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与《当代文学概观》当时在没有更多可借鉴的编写经验的情况下,提出在后来的当代文学史编写与研究中被普遍认可与接受的“三分法”,是对当代文学学科的一大贡献,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编写者的史家识断。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文学史叙述模式对“文革”后期“争议”作品的“失效”与无所适从现象,在两部文学史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时期之初重启当代文学史编写工作时面临的困境③贺桂梅在谈到《当代文学概观》“最早在文学史中对新时期的文学现象和作家”“做了明确肯定”的情形(转引自温儒敏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需要辨析。《当代文学概观》重视对作家作品筛选与评价的“文学性”,对新时期一些重要作家如王蒙、张洁、高晓声的肯定等,都体现出编写者的胆识和眼光。但初版本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带有哲理色彩的抒情诗”的介绍与肯定还是笼统、含混的,更有针对性的具体内容的展开应该是1986年的修订版增加的“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二)”对顾城、舒婷、北岛的介绍。那时的文学语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朦胧诗”的意义与文学史地位已得到初步认可。。
不过虽说这两部文学史都是集体编写,但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更接近于统编的情形,《当代文学概观》的“集体”似乎更多一些“同人”性质,特别是编写过程中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相对较少,自主的空间显然要大些④2018年12月2日,笔者在拜访洪子诚先生时曾就有关《概观》编写的一些情况向他请教。洪先生强调《概观》虽然是“合编”,但基本上都尽量尊重撰稿人的思想观点,不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统编教材中为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而由主编进行统稿的问题,至多就是强调一下风格要相对统一。。总体上,这两部文学史的发展分期基本上还是“三分法”,但相对来说,《当代文学概观》似乎稍倾向于“两分法”,即将“十七年”(1949—1966)、“文革”(1966—1976)整合为一个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不少文学史著,其实是在1958年科学“大跃进”、批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伪科学”的“拔白旗”风潮中,由高校学生集体编写教材运动的产物。与其他完全由学生编写的文学史稍有不同,署名为“华中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则是“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教师为主,采用师生结合的方法”①华中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前言》,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本文后面所征引该书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引自此版本。完成的一部史著,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思想觉悟。《史稿》全书65万字,最初完成于1958年12月,“1959年由学校印刷厂铅印成册,作为教材使用”②王庆生、杨文军:《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回顾与展望——王庆生先生访谈录》,《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本文后面所征引本文内容,不再注明出处。,1961年4月完成修改,1962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78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武汉召开高校文科教材座谈会。会后受教育部的委托,当时的华中师范学院于1979年春成立了以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为基础的编写组并启动编写,由1958年参与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的王庆生任主编。与前面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和《当代文学概观》不同,这套由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三卷本《中国当代文学》(以下简称“新编本”)编写出版的过程持续了新时期的80年代。这种情形对于考察当代文学史写作与文学变革浪潮此起彼伏的1980年代是如何互动的具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新编本”主编曾经参与《史稿》编写的特殊身份,也是我们梳理存在于当代文学史编写中不断修订现象难得的历史记忆。
199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王庆生组织编写组对“新编本”进行修订,“总结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成果并向国庆献礼”。修订的“新编本”在体例和内容上作了较大调整:由原来的“四分法”改为“二分法”,上卷介绍“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49—1976),下卷介绍“新时期文学”,下限延续到1990年代末;删去了“新编本”中电影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戏曲文学中的戏曲部分;删除、压缩并调整了文艺概况及某些作家作品的专节;补充了新的文学现象及有关作家的近期成果,等等①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下卷)“后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8页。修订本删除的作家主要有刘宾雁的报告文学和北岛的诗等,压缩作家作品的专节主要包括赵树理、郭沫若、茅盾、周立波、老舍等。本章后面所征引该书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引自此版本。。洪子诚认为,“修订本”较之“三卷本”“学术水准有长足提高”,“在材料的丰富、翔实,体例和评述的稳妥上”表现得“相当突出”。②洪子诚:《近年的当代文学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003年,王庆生又主编了受教育部委托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大纲(已于1998年出版)的相应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与前面几种参与编写、主编的当代文学史不同,《中国当代文学史》不仅书名有变化,以“史”著称,同时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调整,全书分为绪言,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学四部分。将台港澳文学纳入史著编写范畴,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时俱进的编写姿态。③不过王庆生对简单从“讲政治”“讲统一战线”角度猜测史著的这种处理并不完全认同,认为“台港澳文学与大陆文学同根、同祖、同一血脉、同一文化传统,有这几‘同’,怎么不该写入文学史呢?” 参见王庆生、杨文军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回顾与展望——王庆生先生访谈录》,《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
一部文学史,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1世纪,由当初参加编写的当事人在不断变化的政治文学语境中,持续主持其不断的重编/修订,试图保持其呼应时代潮流的生命力,这是个“奇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文学风尚、意识形态留下的痕迹,编写者的与时俱进以及由此留下的种种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梳理70年来当代文学史编写史的珍贵资料。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稿》到1980年代的“新编本”,再到新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大而言之,作为一部跨世纪的当代文学史,从文学史编写史的角度,其中不断持续的编写、修订,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很多。王庆生有关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修订过程的口述、访谈,无论于当代文学史编写还是当代文学学科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在冠名方面,为什么只有11年(1949—1960)时间的新中国文学,当年的编写组却冠之以“史”,而面对将近四十年的“当代文学”(1949—1986),“新编本”却避而不称“史”?将这一疑义切换到1980年代有关当代文学宜不宜写“史”的争议①关于当代文学宜不宜写“史”的争议的相关文章可参考:唐弢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文汇报》1985年10月19日),晓绪的《当代文学应该写史》(《文汇报》1985年11月12日),施蛰存的《当代事,不成“史”》(《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等。有关评议可参考孟繁华的《当代文学研究述评(1985—1988)》,《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中,这种冠名的变化表达了编写者怎样的历史观与文学史观?又如,对仅有10年的新时期文学(1976—1986),“新编本”何以不惜用四十多万字的篇幅进行叙述?这其中反映了编写者对“十七年文学”(1949—1966)和“新时期文学”(1976—1986)怎样的评价取向?再如,如何看待“新编本”第三册关于新时期文学的内容介绍对1980年代文学批评资源的转换与征用?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当代文学史写作与当下文学批评的关系?还有,如何评价“新编本”与《史稿》的关系?“新编本”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撇清”与历史(《史稿》)的纠葛?②有关这些问题的更全面论述可参阅笔者:《〈中国当代文学〉的“转换性”书写》,《新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
在198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从无所适从的困惑摸索转换到思想观念的深广辨析,在对文学史思想文化资源,文学史观念及其表述方式等的吐故纳新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历史积习的清创,为1990年代以后新一轮文学史写作高潮的到来和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开启蕴蓄了强大的势能。
进入1990年代以后,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与出版达到了全盛期,并涌现出了迄今为止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史著——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争议最大的史著——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据初步统计,从1990—2010年,公开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作达131部(其中1990—2000年计66部)。这个数字相当于共和国70年(1949—2019年)公开出版的203部当代文学史总数的三分之二。这标志着进入1990年代以后,当代文学史写作正逐渐趋于成熟,而作为学科建设对象的“当代文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学史的写作与学科建设在1990年代形成了一种互相推进的关系。
世纪之交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与出版的繁荣景象,或可以用“文学史的自觉”时代来描述。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最大可能地实践了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思想观念。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中的“重写文学史”,在1980年代主要还是侧重于理论建设与辨析,并有选择性地对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重评。但作为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全面展开,则是在1990年代以后,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多种“20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和一系列整合现当代文学内容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出版,①据统计,1990—2010年间中国内地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共有5部(2010年又出版了由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共有21部。另外,1990年代以后还出现了一些以“20世纪中国文学”(或“百年中国文学”)命名的研究丛书或论文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4本)(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谢冕、孟繁华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2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严家炎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10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这实际上是对1980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文学史观念的直接回应。但这都还是其次,最难得的,是这批文学史,都在不同程度地转化“重写文学史”的思想资源,并渗透到文学史的观念与写作立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和叙述体例及语言风格等方面。1990年代以后编写的当代文学史,大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重写”意愿与诉求。
二是个人写史对文学史表达空间的拓展。在当代,文艺已被纳入体制管理,成为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编写与指定出版成为当代教科书生产传播的基本运作模式。这种情况一直到1980年代,都没什么很大的变化,如80年代初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等,都很能够说明问题。1950年代初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看似个人写史,实则如前所述,必须依循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编写大纲,“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②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一册)“初版自序”,北岳文艺出版2015年版。因此留给个人发挥的空间并不大。这种情形在199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个人写史”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史写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个人”,并不简单表现为文学史的署名形式,更主要的还是表现在文学史观念、写作立场、叙述体例以及作家作品评价等方面,逐渐褪去了“集体编写”年代那种强制性的宣传与图解,从而给编写者以相对宽松自由的表达空间,努力“把文学史还给文学”。只要稍加留意便可以发现,1990年代影响比较大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大都具有“个人写史”的意味,尽管这“个人”有时也还可能是个“多数”,是个编写团体,但其中统领、贯穿史著内容的,仍是主编的独立思想精神与价值立场。
三是实现了不同文学史观念与写作立场的潜在对话,同时在文学史体例与作家作品评价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理论建设与知识更迭,1990年代启蒙瓦解以后思想文化界的“诸侯割据”,历史叙述中“个人写史”时尚的高扬,这一切,都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世纪末辉煌”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文学史家们并不否认这时期文学史写作的观念与立场中尚未完全芟荑的“‘80年代’(启蒙主义)胎记”,也承认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性质的历史合法性,但面对复杂当代史中的文学,他们同时又都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姿态”与“立场”。洪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直言“审美尺度”是入史作品的首要考虑因素,同时又声明无意于“将创作和文学问题从特定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按照编写者所信奉的价值尺度(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做出臧否,而是努力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复旦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强调该史著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型”②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杨匡汉与孟繁华的《共和国文学50年》尽管依然坚持“人民文学”的文学史观,但是“与时俱进”的人民文学,同时强调史著的“问题式”研究和书写③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孟繁华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认为,“文学史事实上就是史家的‘历史’”,“是对历史想象的一种形式”。④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当代文学60年》也提出“以作家为主,力求作品优先,审美优先”。⑤张志忠:《中国当代文学60年》“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即使备受争议,“再解读”思潮仍然坚持“反现代的现代性”的文学史观念……这时期的文学史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评价,更是坚持己见,绝不退让,“异端”的声音“不绝于耳”,“另类”的阐释屡见不鲜,有的史著对“红色经典”的提法很不以为然,有的根本不提《创业史》与《红岩》,有的认为《白鹿原》与王朔的作品都是市场运动的产物,……不同的观念与立场,迥异的价值批判尺度,构成了1990年代当代文学史的多元格局,为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探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回望世纪之交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与出版的繁荣,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代文学史写作自身的原因。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起步于1950年代后期高校青年学生“抢占学术高地”的“拔白旗”时期。这种教材编写的群众运动留给历史更多的是教训。遗憾的是,这一时期青年学生厚今薄古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还未得到应有的反思与修复,很快又被1960年代中期以后的更加激进的文艺派变本加厉地推向以政治写作替代文学史写作的境地,致使正常的当代文学史写作在“文革”期间彻底陷于瘫痪状态。在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与思想界的启蒙运动合力推进的1980年代,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虽然开展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文学史家的观念理论与叙述模式还没有完全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因而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大都呈现出一种“亦旧亦新”的夹生现象。这种状况与1980年代的文学革命形成鲜明对比,“重写文学史”也因此成为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诉求。因此,19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展开,其所要回应的并不限于刚刚过去的1980年代,而是整个当代文学写作的历史。
二是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文化界的推波助澜有关,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启蒙与启蒙的自我瓦解成果在文学史写作领域的一种融合与表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文化界的论争与建设,既表现为早期对1950—1970年代左倾思想的拨乱反正,也表现为1980年代中期通过“文化热”和“方法热”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边倒”苏俄文艺观念理论情形的调整,同时还体现为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初对海外现代化理论和文学理论的借鉴与挪用。这些情况在进入1990年代以后,通过系列论争形成更为复杂的思想文化场域,并冲击文学领域,影响文学史的写作与出版。而这种影响的复杂性,又导致了文学史写作面貌的多元化。
三是与这一时期的体制政策有关。近年有研究者从学科设置与高校扩招、评估考核与教材发行及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等方面对此作了系统的梳理。从教材编写角度,1990年代中期以后,高校的扩招、教师科研考核的量化管理、学科与专业、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的标配设计,以及出版领域转型后的利益考量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版。研究者指出,1990年代中期以后,当代文学史出版的高潮期,恰恰是我国高校扩招步伐加快的时期:1997—2000年出版当代文学史42种,这几年高考录取比例,也从36%(1997年)、34%(1998年)直线上升至56%(1999年)、59%(2000年)①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概念与文学史写作》,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7页。。这还不包含茁壮成长的各类继续教育。不论这个数字是否“纯属巧合”,但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②据《南方周末》“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教育篇”,1999年的高校扩招,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比上一年(1998年)增加51.32万人,增长47.4%,是1949年以来高校招生数量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贺佳雯、任欢欣:《教育公平之路:从80%文盲起步》,《南方周末》2019年9月26日。。另外,研究者认为,体制转型后,由于政府逐渐改变教材出版市场的管理模式,将以前的“指定教材”改为“审定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短时间内大批教材的编纂与出版”,这实际上为部分粗制滥造教材的出版提供了便利。总之,国家体制的转型,对1990年代以后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产生了直接的刺激作用③此部分内容数据参考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与文学史写作》,第146~150页。。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世纪之交的繁荣,是一次能量的大释放。从学科层面看,这种释放可能还夹杂着一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焦虑与诉求。当代文学史编写史中,这种“辉煌”是空前绝后的,其中积聚的问题,没有理由不受关注,不论是充分肯定还是深刻质疑。将这种质疑放在更大的历史视域中,相关问题的本质也将显得越发清晰。比如借助近十年来的当代文学史写作史料转型的命题,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1990年代文学史写作存在的“盲区”,即对历史阐释的过度自信和对某些观念理论的过度依赖。
历史写作应该如何科学地处理好观念理论与材料证据的关系,文学史究竟是观念史还是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换句话说,到底是坚持“论从史出”还是“以论代史”,在世纪末众声喧哗的文学史写作高潮中,其中的失衡与倾斜,实际上是为新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再次转型埋下了伏笔。
进入1990年代后,基于如前所述的复杂思想文化/文学背景,同时受具有仪式感的“共和国50年”重大事件的推助,当代文学史编写迎来了“世纪末辉煌”的景象。这一波“辉煌”直到新世纪的最初十年仍“意犹未尽”。据统计,从2001—2010年,先后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述达68种,基本上与1991—2000年的持平。此后,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与出版开始缓慢。据粗略统计,从2011—2019年,公开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不超过30种。大陆当代文学史甚至整个“古今中外”文学史的编写均显得疲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文学史编写领域,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颇具象征意义的“共和国70年”的“2019”,已没有像历史上的“1959”“1999”那样预期催生出一批既能够体现主流文化趋向,又能够有一定探索与创新追求的文学史著作来“献礼”——如果不考虑张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①张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中下册),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作者的身份归属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但并未明言这套文学史著作的“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性质。的话。
近十年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比较有代表性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由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值得关注的还有张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与大多数从时间分期角度对当代文学历史进行叙述的情形不同,该史著最显著的叙述特点,是像当年北大版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那样,依从文体分类的角度。史著的另一个颇具意味的特点,是其虽然在“共和国70年”的前夕推出,但编者的历史叙述的时间下限却戛然终止于2000年,而未将被称为“新世纪文学”的“当代文学”纳入历史叙述的范畴。另外,由张健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1—10卷)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也是近十年来值得关注的一部类似于“年鉴学派”性质的史著。不过相比之下,该史著已明显地具有了一定的史料性质。
这一时期出版文学史著,大部分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这种情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文学史内容的叙述时间下限延长,如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等③该文学史由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类似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赵树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201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曹万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1898—2015)》(上、下)(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二是在延长的同时,拓展、充实,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钟等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观》(第三版)①参与修订版(第三版)《中国当代文学概观》的人员包括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计璧瑞,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增加了对当代台港澳文学内容的介绍。当代文学史的修订再版包含着编者的多重因素考量,但近十年来,这种情况也已相对简约淡化,凸显的主要是“市场”。
相对于大陆近十年来当代文学史编写速度放缓的情形,倒是海外,特别是北美汉学界,以王德威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17年)为代表,掀起了一股包括当代文学史在内的“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成果,并在大陆的文学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样与中国内陆十年来当代文学史编写放缓的新状态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国内学界有关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甄释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景象。当代文学史编写这种错综失衡的情形,无疑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该如何看待与解释当代文学史编写的收缓与文学史料整理的繁荣之间的关系?能否说后者其实是在以“迂回”“下沉”的形式替代前者的“放缓”“滞淤”?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放缓”就不应该是近十年来当代文学史编写的全部,甚至因此还可能牵涉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无论是“迂回”抑或“放缓”,均已关涉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一结穴点。
近十年来的这种新状态,暴露出当代文学史编写和当代文学学科近三十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许可以用“转型”来描述。而就文学史编写来说,“转型”在这里,主要是指原来的那种文学史似乎已经难以为继,再编写也不会有新花样。近些年来,质疑原先的文学史写作的呼声很高,也怀疑文学史的可能性。有些研究者,特别是更年轻的学人,开始尝试新的,更能触及现实历史和文学问题的“文学史书写”,如问题史、断代史、材料编纂与注释等。这些情况,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作是对“历史化”问题的继续推进,特别是对当代文学材料整理与注释的重视。这种情况,反映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推进,但其实也是一种陷入困窘的焦虑的表现。这也是当代文学学科正在面临的境况。
从本文辑录统计的数字可以看出,新中国70年,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版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时期:1980年代;1990年代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1990—20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最近十年(2011—2019),相对沉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准确地说是50—70年代)的“沉寂”,主要与当代文学的“时间”缺乏沉淀、非正常的政治文化环境有关。值得琢磨的是近十年来的“新常态”。如上所言,这种“新常态”或许可以用“转型”来描述。
但问题远不这么简单。“当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间”?与“当代”语境相关联的“文学史”,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应该如何重释、界定?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影响近十年来“当代文学史”编写与出版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也是近年来不少当代文学史研究者与编写者一直在追问的问题。而掩盖在其中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正在渐行渐远。对此,洪子诚的下面一段话,或许对我们更具启发性:
回顾上世纪80到9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文学史生产的高产时期;特别是当代文学史。当时,研究者处于历史转折期的重写文学史热潮中,文学史的编写负载了超乎文学自身的思想、情感能量。而编写的热潮,又跟学科体制、大学文学教育的课程设计紧密相关。这种状况相信不会再重现。毕竟人们面对的时代、社会问题比起当年来要复杂、繁重得多,文学、文学史已经无力承载这一切。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时期的终结吧?①洪子诚、曾令存:《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书稿的通信》,转引自曾令存:《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代序》,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附 录:
中国当代文学史版本辑录
(大陆部分 1949—2019)
1.中国新文学史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1949年10月—1952年5月)王瑶著,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出版
2.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59(上册) 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史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
3.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华中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编著,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4.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编写组编,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
5.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部分纲要(初稿)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学生集体编撰(内部印刷)
6.文艺思想战线三十年 辽宁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1973年)(内部印刷)
7.当代文学概观 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1981年出版
8.中国当代文学史纲要 公仲等编,上饶师专1980年(内部印刷)
9.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 郭志刚、董健、曲本陆、陈美兰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10.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中下册) 复旦大学等22院校合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1982年、1985年出版
11.中国当代文学初稿(上下册)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12.中国当代文学 杭州大学中文系函授部编,杭州出版社1983年出版
13.中国当代文学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3年出版
14.中国当代文学讲稿 张炯、邾镕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83年出版.
15.中国当代文学(1—3) 王庆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984年、1989年出版
16.中国当代文学史 蔡宗隽等编,吉林省五院校合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17.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18.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汪华藻、陈远征、曹毓生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19.中国当代文学 汪泽树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20.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 公仲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21.中国当代文学史 陆士清、唐金海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22.当代中国文学概观 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23.中国当代文学 北京自修大学教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
24.中国当代文学 邱岚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25.中国当代文学史简编 谭宪昭等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1986年出版
26.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刘文田、刘思谦、岳耀钦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27.中国当代文学简明教程 罗谦怡、王锐等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28.中国文学(四)(当代部分) 洪子诚、李平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29.新时期文学 周鉴铭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30.中国当代文学 吴之元,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
31.中国当代文学史略 邱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32.中国当代文学 张钟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33.当代文学新编 张暹明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34.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修订本) 郭志刚、董健、曲本陆、陈美兰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35.新中国文学发展史 李丛中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36.中国当代文学史略 邱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37.新时期文学十年 吕晴飞主编,学苑出版社1988年出版
38.中国当代文学简编 张广益、张暹明、蒋镇等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39.简明中国当代文学 周红兴、李复威、严革主编,作家出版社1989年出版
40.中国当代文学教程(1949—1986)(上下册) 李友益、刘汉民、熊忠武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
41.中国当代文学教程(1949—1987)(上下册) 郑观年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42.中国当代文学扫描 陈涛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
43.中国当代文学史略 李达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44.中国当代文学史简编 吉林师范学院等七院校合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45.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上下册) 高文升、单占生、刘明馨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46.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计谋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47.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林湮、金汉、邓星雨等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48.中国当代文学史 江西大学中文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49.中国当代文学论稿 田怡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50.中国当代文学史 吴国凤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51.中国当代文学 戴克强、廉文澂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52.中国当代文学 雷敢、齐振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53.新中国文学史(试用本) 舒其惠、汪华藻等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54.中国当代文学史 舒其惠、汪华藻等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55.中国当代文学教程 王惠云、苏庆昌、崔志远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56.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慧忠、高文池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57.当代文学四十年 山东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58.当代中国文学史 刘文田、周相海、郭文静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59.中国当代文学史简编(上下册) 沈敏特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992年出版
60.中国当代文概论 高文池、陈慧忠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61.中国当代文学 李旦初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2.新中国文学 唐敏、姚承宪主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63.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其光、赵仕聪、邝邦洪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64.中国当代文学史纲 鲁原、刘敏言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
65.中国当代文学 屈桂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6.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金汉、冯云青、李新宇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6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 叶雪芬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68.中华当代文学新编 曹延华、胡国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69.当代中国文学 姚代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70.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本) 李丛中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71.新编中国当代文学 陈衡、唐景华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72.中国当代文学史论 冯中一、朱本轩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73.中国现当代文学 党秀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74.中国现当代文学 曹金林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75.中国当代文学史论 王万森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76.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上下册) 赵俊贤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77.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嘉良、金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78.中国当代文学 阎其男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出版
79.中国当代文学 刘景荣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80.当代中国文学史纲 何寅泰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81.中国现当代文学(上下册) 王自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82.新中国文学史略 刘锡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83.中国当代文学史 特·赛音巴雅尔主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出版
84.中国当代文学实用教程 周成平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85.中国当代文学 封孝伦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86.新编当代中国文学 张景超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87.中国文学通史·当代卷 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华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册) 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89.中国现当代文学 叶向东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90.中国现当代文学简明教材 程凯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91.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 胡俊海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92.中国当代文学 王蕾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
9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册) 黄修己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94.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其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95.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於可训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96.中国当代文学史 田中阳、赵树勤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97.中国当代文学 胡俊海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出版
98.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99.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0.共和国文学50年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1.惊鸿一瞥:文学中国(1949—1999) 杨匡汉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2.中国文学历程·当代卷 肖向东、刘钊、范尊娟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103.当代文学50年 张树骅、陈玉林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4.中国当代文学 王居瑞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5.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上下册) 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6.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册) 张炯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7.新中国文学五十年 张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8.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册)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09.中国现当代文学卷(上下册) 王晓琴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10.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洪子诚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1.中国当代文学史——在世界文学视野中 郑万鹏编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2.中国现当代文学 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13.当代中国文学,黄伟宗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4.中国当代文学 陈思和、李平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5.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王科、张英伟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出版
116.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观 林凌主编,海风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7.中国当代文学50年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8.中国当代文学史 金秉活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9.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金汉总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
120.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上中下册) 吴秀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21.中国当代文学史 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2.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下册) 特·赛音巴雅尔主编,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3.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4.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 唐金海、周斌主编,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3年出版
125.20世纪中国文学史纲 黄悦、宋长宏编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6.中国当代文学史 黄兵明主编,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
127.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 吴秀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8.中国当代文学史 姚代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29.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刘勇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0.中国当代文学史 李赣、熊家良、蒋淑娴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王嘉良、颜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2.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孟繁华、程光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3.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於可训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4.当代中国文学50年 吴秀明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册) 杨朴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6.中国当代文学 陈世安、何冬梅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7.中国当代文学 杨匡汉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8.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董健、丁帆、王彬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9.中国当代文学 陈世安、何冬梅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40.中国当代文学实用教程 周成平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1.中国当代文学史 李穆南等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2.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 於可训、李遇春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3.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 雷达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4.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 杨剑龙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5.中国现当代文学 黄万华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6.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7.中国当代文学 郑春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8.中国当代文学(第三版) 王居瑞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9.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 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50.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读本 张新颖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51.中国当代文学史 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主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出版
152.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 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3.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下册) 雷达、赵学勇、程金城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陈国恩主编,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5.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下册) 曹万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6.当代中国文学:悲壮辉煌的历史脚步 石兴泽著,齐鲁书社2007年出版
157.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郑万鹏编著,华夏出版社2008年出版
15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德]顾彬著,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159.图文本·中国文学史话·第十卷·现当代文学 龚宏、王桂荣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0.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册) 张健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1.中国新时期文学史(1978—2008) 陶东风、和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2.中国当代文学60年 张志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3.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 吴秀明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4.共和国文学60年 杨匡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5.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陈晓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6.现当代文学 龚宏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7.中国当代文通论 孟繁华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颜敏、王嘉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69.共和国文学60年(四卷) 张炯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70.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 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171.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版) 王庆生、王又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册) 严家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3.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明军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出版
174.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怡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5.中国当代文学60年(1949—2009)(4卷) 陈思和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6.中国当代文学 樊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7.中国当代文学史纲 傅书华、徐慧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8.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二版) 董健、丁帆、王彬彬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179.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精编版) 朱栋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180.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继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181.中国现当代文学 胡永生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18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册) 陈国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183.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景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4.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2012 赵树勤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5.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1—10卷) 张健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册) 樊星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7.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 王达敏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
188.中国当代文学新编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189.中国现当代文学讲稿 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0.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高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1.中国当代文学史 余芳主编,中国工商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席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193.中国当代文学概观(第三版) 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计璧瑞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4.中国当代文学史论 李宗刚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5.中国当代文学史 朱慰琳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6.中国现代文学史综合教程(上下册)(第二版) 傅书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7.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8.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小曼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199.中国现当代文学(1898—2015)(上、.下)(第3版) 曹万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200.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全本) 吴秀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01.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中下册)张炯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
20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 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