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谈学术期刊为什么不爱发在读博士的论文,据说会影响刊物的影响因子。一直以为编刊只看论文好不好,《丛刊》这几年在读博士的论文发了不少,有时甚至硕士的也发,竟不知天下还有这等道理。
既如此,编辑部里就把这件事好好讨论一下。讨论的结果是,因子事小,学术公正和学术质量事大,大道理管小道理,断不能为了面子不要里子,为了因子不要学子。
我们坚信,保持学术品格和学术活力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我们一直坚持严格的学术评审机制,力求公正对待所有学人的成果。我们高度重视成就夙著的学者的研究进展,同时,对青年研究者的探索满怀期待,过去一向如此,今后仍将如此。
一年一度,又到了评选《丛刊》年度论文奖的时候。由在读博士的话题说起,一不做、二不休,我们将在论文奖中设立博士生奖的分项,面向在读博士乃至硕士的论文,我们希望,这将成为有才华的年轻人脱颖而出的学术平台。年度论文奖设立至今十年,按往例,已经得过的不再考虑。这样的安排自有道理,但长此以往,对我们的长期作者不公平,也不利于准确评价《丛刊》一年的学术成果。所以,从2021年度起,我们把评奖的间隔期定为两年,即两年内获得过年度论文奖的,在本届评奖中不再考虑,超过两年,则一视同仁参加评奖。
加强当代文学的研究,是我们近些年来的重要方向,但当代文学是敞开的,是在当下不断生成的,在对当下文学现象和作品的研究方面,我们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确实不希望在一般的评论层面上处理当下的众多作品,作为一份学术期刊,我们希望保持沉着和审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做的仅仅是等待,等待水落石出,把那些相对令人信服的现象和作品移交给学术。相反,我们期待具有历史纵深,具有广阔的社会、文化和美学视野,体现着理论雄心的思考和批评。我们相信,在新时代,宏大的历史运动、丰盛的当下经验、奔涌着的现象和文本,既构成了巨大的认识和阐释难度,又敞开了理论与批评的广阔空间,学术应该成为当代文学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力量。
所以,从这一期起,我们设立了《特选新作研究》专栏。每次选定一个或两个作品,约请学者就此提出研究论文,同时会有一篇作者的自我阐述。再说一遍,是论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论。
开设这样一个持续性的专栏,我们其实是为自己出了难题。很可能无法每一次都达到预期,但在学术层面上将某些当下作品对象化,使晦涩之物显影,在文本与世界的复杂联系中探索脉络和结构,这是值得做的事。
所谓“特选作品”,就是不打算请来一群人商量、妥协和投票,我们自己选,努力选取那些能够构成现象、包含某种学术挑战的作品。所以这不是又一个排行榜,表扬和推介作品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没有那么着急。
《丛刊》原有《编后记》,渐渐变成了评述内容的流水账,其实不必,所以取消了。现在,设《编者的话》,是因为有话要说。有话则说,无话不说,这个《编者的话》栏目想必也不会期期都有。
李敬泽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