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明
(泉州鲤城区聚贤茶叶专业合作社,福建泉州 362000)
乌龙茶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茶叶品类,创制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300 年的历史。乌龙茶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且其还具有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的药理作用,其特点源自于乌龙茶优良的品种和独特的初制工艺,尤其是做青工艺环节最为关键,直接关系到乌龙茶制作的品质[1]。因此,分析研究乌龙茶做青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乌龙茶制作分为传统工艺的“浓香型”和现代工艺的“清香型”两大类。但无论是“浓香型”乌龙茶还是“清香型”乌龙茶,都离不开做青工艺,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特有的环节,同时也是乌龙茶与其他品种茶叶最大的区别,更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在进行乌龙茶做青处理时,主要工艺分为摇青技术和凉青技术两种,且这两种技术是交替进行的。但采用现代制茶工艺制作的“清香型”乌龙茶,在制作过程中,主要依靠机械设备进行,而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在摇青环节采用手工操作进行,对工艺技术的要求较高,本文主要分析传统的做青工艺技术。
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成分具有明显差异,乌龙茶鲜叶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以中小开面为好,中大开面次之[2]。采摘一芽三、四叶,分批采摘,适度嫩采,并注意及时运回,保持鲜叶鲜度。鲜叶运回先凉青,后进行晒青。晒青要求均匀、适度,根据鲜叶老嫩、叶质厚薄、天气情况,掌握晒青程度。鲜叶嫩采的,含水量高,晒青程度适当重些;鲜叶较老的,含水量较少,晒青程度相对轻些;季节上,春茶含水量高,生长期较长,内含物质丰富,晒青程度适当重些;夏署茶,气温高,鲜叶含水量较低,晒青应轻晒或以凉青代晒;秋、冬茶,晒青程度应轻些。
乌龙茶做青环节要根据茶青老嫩、鲜叶质地、季节和生产环境灵活掌控。鲜叶嫩,适当重摇;鲜叶较老,应轻摇;鲜叶肥厚,应重摇;鲜叶较薄,应轻摇。春茶要适当重摇,夏署茶应轻摇,秋冬茶摇青较重些。生产环境也是影响做青的关键,在闽南地区茶叶初制加工做青间,一般都安装有空调,空调做青是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一个进步,在不同季节和天气,空调可以调节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更好地掌控做青间温度、湿度,营造科学合理的做青环境,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未安装空调时需根据做青间的温度、湿度调整做青程度,做青间温度较高,湿度低,做青程度轻;做青间温度低,湿度高,做青程度重;做青间通风较好时还应注意防风。一般做青间温度不高于30 ℃,不低于18 ℃;湿度不低于50%,不高于90%。
气温低,鲜叶萎凋收起后,进入摇青环节。做青分为摇青和凉青两部分,是制作乌龙茶的关键。摇青是动的过程,茶青在摇青过程中,通过翻滚、碰撞、摩擦运动,破坏部分叶缘细胞,使水分发生扩散和渗透,青草气味挥发;凉青是静的过程,鲜叶放在笳篱中,进行水分渗透,逐步发酵红变,香气形成溢出。摇青程度由轻到重,凉青时间从短到长,摇青、凉青反复进行,从而形成青蒂绿腹红镶边。
第1 次摇青,摇3 min,摇青转速为28 r/min,摇至青味稍显即停,把鲜叶摊凉在笳篱中及笳篱架上,叫凉青;摇青是动,凉青是静。第1 次摇青的目的是摇匀,主要是促进凉青叶水分分布均匀,恢复叶片生机,为摇青走水作准备。此次摇青要轻,宁轻勿重,以免死青。摇后将青叶抖松薄摊静置,以促进水分蒸发。此时做青间温度为21 ℃,湿度80%,选择自然静摊。第2 次摇青,待叶尖回软、叶面平伏、光泽消失、叶色暗绿加深、叶缘绿色转淡、青气退及略带青香,即可进行第2 次摇青,在16:55 进行,摇18 min,摇至清纯的青气味明显、叶面有光泽、叶尖翘起、叶略挺、稍呈还阳复活状态及开始走水时停止,进行鲜叶静摊,凉青叶比第1 次凉青稍厚些。第2次摇青的目的为摇活及带红边,此次摇青较第1 次重,以损伤叶缘细胞,促进叶内水分及物质的运输与转化。第3 次摇青,做青间温度21 ℃,湿度88%,说明第2 次摇青鲜叶走水顺畅,做青间湿度增加。第2次摇后静置至20:45,嫩叶开始背卷,后期叶尖回软、叶面平伏、叶肉绿色转淡、叶锯齿变红、红边明、青气退及显清香时进行第3 次摇青,摇18 min,摇至清纯的青味带清香,即停止进行静摊,由于温度较低,摇完青先薄摊至清香,再厚摊保温。鲜叶静摊至清香带甜感、红边明显,即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炒青。摇青过程是根据季节(冬季)及鲜叶粗老程度(较粗老)设定摇青程度,此次的整体做青程度相对较低。
杀青的作用是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巩固已形成的品质,蒸发水分,使低沸点的芳香物质挥发,高沸点的芳香物质显露,增进茶香以及便于塑形。由于是冬茶,且鲜叶较粗老,选择低温(炒青锅受火程度不同,本次炒青温度为265 ℃)炒青,适当闷炒,炒青程度稍轻。炒至叶色失去光泽,转为暗黄绿色,叶面梗皮有皱纹,进入揉捻环节。
通过揉捻塑成紧结卷曲的外形,挤出茶汁,增进干茶色泽和茶汤浓度。之后进行初烘和复烘,目的是破坏残余酶的活性,弥补炒青的不足,同时散发部分水分,浓缩茶汁,增进茶条色泽和茶汤浓度,提高茶叶品质,以及升高叶温,便于包揉做形。包揉是铁观音特有的工序,与初烘和复烘结合交替,反复进行。用茶巾布将烘完的茶坯包揉,手工揉搓挤压,使条索紧结弯曲,固定条形,同时挤出茶汁,提升茶叶品质。由于揉捻机较大,分成两次揉捻;先将两锅炒好的茶青放一起各揉捻2 min,拿出稍摊凉,再将4 锅一起揉捻2 min;揉捻至茶叶卷曲成条、均匀一致、手摸有黏手感、叶色泽乌绿色及红点明显。
流程为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定型,初烘温度100 ℃,烘至茶坯略有刺手感,进行初包揉及过平板,反复4 次后,茶汁挤出,有黏手感,茶条较紧结、弯曲;进行复烘,温度为80 ℃,烘至茶条稍有刺手感;进行复包揉,复包揉至茶条紧结、弯曲,再摊凉后包揉定型30 min。
干燥是乌龙鲜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应遵循低温、薄摊、通气和足干的原则,可降低茶叶的含水率,固定外形和提升茶叶品质。薄摊,在温度70 ℃条件下烘焙60 min,快速去除水分和异杂,再调整至65 ℃烘焙180 min。采用低温慢烘,达到足干,便于储藏和长期饮用。
成品茶的品质特征如下。①外形较紧结。②色泽砂绿润。③香气为甜花香,音韵显,滋味较醇厚,有回甘。④汤色清黄、明亮。⑤叶底较肥厚、软亮、红边显、有余香。
乌龙茶传统做青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在完成萎凋处理后进行。虽然在萎凋工艺环节,茶青叶经过了凉青和晒青技术处理,叶态萎软,但含水量仍较高。因此,在前期进行第1 次摇青处理,主要是促进“走水”,使茶青叶恢复茶青活力。在经过第1 次凉青处理的基础上,需进行第2 次摇青处理,以促进茶青叶水分的挥发,使茶青叶的组织细胞适度损伤,从而增强细胞的穿透性,为后期茶青叶内含物的转化做好理化性状方面的准备。在实际操作中,第1次摇青技术处理也被称为“摇匀”,由于茶青叶组织中的含水量较高,在恢复其茶青活力并避免损伤的条件下,操作人员需采用轻摇的方式,且摇晃的时间不宜过长,进行第1 次摇青技术处理,以茶青叶的青气微露、叶态稍有紧张状态为宜。第2 次摇青也被称为“摇活”,应以青气较为显露,呈较明显的紧张状,且叶缘略有红点为宜[3]。
在乌龙茶做青前期工艺中,凉青技术处理与摇青交替进行。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完成摇青技术处理后,将处理过的茶青叶均匀平铺在筛子上静置。第1 次进行凉青技术处理时,筛子上应放置适量的茶青叶,当其由摇后的紧张状变成萎软状,就可以进行第2 次摇青处理。而在进行第2 次凉青处理时,可视气候、茶青状态,在筛子上适量增加茶青数量。静置的茶青由摇后的紧张状变成萎软状,并伏贴于筛上时为宜,此时可以进行做青后期工艺技术处理。
在乌龙茶做青工艺后期处理阶段,主要是进一步促进“走水”,并促进茶多酚类等内含物的深刻转化和促香发酵。第3 次摇青工艺技术是在前期摇青技术处理轻摇的基础上,逐渐加重,同时处理的时间也逐渐延长,以促进乌龙茶的发酵。在进行第3次摇青技术处理时,以出现强烈的青气,且其叶缘出现红点为宜。这一阶段一般也被称为“摇红”。经过第3 次凉青处理后可以进行第4 次摇青技术处理。在进行第4 次摇青处理时,以微有青气,且叶缘的红点较为明显为宜。但如果经过4 次摇青技术处理后,仍存在发酵状态不足的情况,操作人员需进行第5 次摇青处理,甚至还需进行第6 次补足摇青,以达到标准。
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绿叶红镶边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在乌龙茶做青工艺后期处理阶段,完成第3次摇青处理后,需要进行第3 次凉青技术处理;而完成第4 次摇青处理后,进行第4 次凉青处理[4]。在进行凉青技术处理时,操作人员需根据做青后期茶青的失水情况,适当保水,并适当保持一定的叶温,将茶青摊放成一定的厚度并堆成“凹”坑状,以利于茶青内含物的充分转化。其中,第3 次凉青处理应以青叶略微呈汤匙状、叶面绿黄、叶缘垂卷、红点明显且手握时略有刺手感,同时青气消退、清香微露为宜。而第4 次凉青处理则是以茶青手握如绵、叶面黄亮、叶缘红点明显,且具有显著汤匙状特征、花果香气显露为宜[5]。
综上所述,本文对乌龙茶传统手工方式的做青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乌龙茶传统制作工艺的继承和推广提供支持,促使更多的人参与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并促进我国乌龙茶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