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理念下小学数学合作共学的困境及突破策略

2022-11-16 04:50金才銮
小学生 2022年28期
关键词:教者周长智慧

☉金才銮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尚不成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难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小组共学,能让信息得以分享、情感得以交流、智慧得以碰撞,在多元观点的交汇中形成有深度的理解。而当前小组共学存在浅层化、形式化的问题,“合作”演变为“合座”,学生之间缺乏深度的交流,没有形成探讨新知识点、学习难点、探索疑点的意识,小组共学仅局限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小组共学能让学生有参与对话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学优生扮演着帮助者的角色。但是,潜能生往往是“听众”,他们更愿意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却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最终收益不大。很多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甚至有一些自私,会出现不分享、不友好、不愿听的现象,影响了合作教学的有效性[1]。

“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新兴的助学手段层出不穷,慕课、白板、电子书包等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衍生出新的课堂形态。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创新教学方式,能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元互动,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智慧。基于智慧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多样的信息环境为师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由传统的师生单向互动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能大大提升课堂对话的效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教”轻“学”,教师不能精准施教、因材施教,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整合,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知,打通生活与课堂之间的壁垒,让学生有更多深入思考的空间。

二、基于智慧课堂理念的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改变低效合作的倾向。由于独生子女、教养方式的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合作意识不强、合作技能缺乏,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合作训练。在传统的合作学习中,课堂互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口头交流,小组依次展示成果,没有多组的讨论交流,合作课堂演变为一对一的低效交流,学生的合作技能未能获得充分发展。在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摆脱传统合作教学困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分工明确、通力合作,能在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碰撞,从而能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学习成果。教师运用信息手段进行智慧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排序,让他们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表达,这样能让他们在小组互助中形成强烈的自我成就感,并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智慧课堂中同组学生围坐在一起,运用平板、拍照等方式记录自己的交流成果,并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互换、资源共享,能提升他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对话、协作中获得充分体验,能营造互动学习的合作氛围,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升。

(二)突破教学时空的制约。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囿于课堂,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时间短、任务完成度不高。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在不同的时段采用翻转、预测、反馈、补救的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时间也向前后拓展延伸,让合作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能提升组内对话、组间评比的效果。教师在平台上发放学习任务,学生也不必局限于围坐在一起,可以突破时空制约,随时随地展开探讨交流,在形成学习成果后上传至平台,教师可以适时批阅并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理解、认知薄弱之处予以补充和完善。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被动接受向小组探究转向,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由覆盖式向定制式转变,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资源,精准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智慧课堂能顺应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根据小学生自觉性差、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自我思考后交流自己的想法、碰撞彼此的思维,在群策群力中突破学习障碍,形成有深度的理解。

(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课堂教学要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都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开展共学探索,能促进他们创新潜能以及高阶思维的发展。教师借助于纸质或白板提出的共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开展互动交流,形成多元的数学思考,能促进他们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合作教学模式

(一)建立智慧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空间,让他们讨论交流理解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并能对问题进行二次解答,以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教师要针对概念的难点进行辨析,促进多种观点的交汇,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2]。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让不同的观点得到交汇,形成多元化的理解。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内容时,教者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回顾其面积计算公式。教者以多媒体动画将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有了不同的猜测结果,教者将方格纸的背景显露出来,让他们通过数方格的方式“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感受其中“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共学研讨的空间,让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打下基础。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三个答案选项以及“不清楚”这一选项,避免因学生猜答案而影响数据的统计,干扰了教师的决策。在学生第一次回答后,教师借助于数据统计形成柱形图,让学生根据柱形统计图来分析答案的对错,引发学生对自己错误答案的反思。部分学生急于知道自己错在哪,就会通过与小组同学的互助交流促进自己的深入理解。部分学生通过类比、解释、提问等方式对问题进行精细加工;部分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通过再学习、再思考,从而能形成知识的建构;部分学生能在探讨、倾听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在纠错中有所领悟。通过小组的探讨交流,学生的第二次回答时会出现答案趋向一致的情况,纵使答案相同,但是,他们的思维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第一次能准确回答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是完全掌握了内容的,但也有少数可能是“蒙”的;而第一次答错的学生,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经过小组的再探讨,组内的成员互教互学,实现真正的理解。如果在组内存在争议时,答错的学生仍坚持己见,教师要为他们留有展示讲述的空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路,通过全班同学的互动交流,实现对问题的深度理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小组的协作成果,让全班同学分析和评价,从而能让多元的智慧碰撞,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各小组将自己的讨论结果、解题的思路、转化的方法呈现出来,能相互启迪,形成多元思维的意识。教师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能形成多样的解法,也能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教师在提出任务后,让学生进行任务分工、讨论交流,在探求解法的过程中获得方法的掌握,形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当学生将解决的任务回转至平台上,老师呈现学生的解法,并引导他们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阐述自己的理解,学生在比较中能形成辨析等高阶思维的能力。

教师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策略,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保持各小组的整体实力相当。学生在探讨某一知识点时,由于学生之间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师要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呈现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来自任务的“压力”,同时能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教师对完成度较低的小组进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竞争能力。

(二)选择恰当的共学内容。为让小组合作变得卓有成效,学生须形成一定的分享、交流、沟通、倾听的能力,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要选择难度恰当的内容,以提升小组共学的效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则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的疑惑点、争论处、冲突处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分享、质疑、争辩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挑战性,要稍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能引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之中。问题如果较为浅显,就缺乏探讨的必要,没有合作交流的价值;而如果问题过难,学生经过讨论也难以获得结论,就会丧失他们的学习自信。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能解决自己的疑惑点,这样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在重点处、难点处、争议处选择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讨论交流,让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能大大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下《圆的周长》一课内容时,学生已经具备测量物体周长的经验,但当他们面对测量圆的周长的问题时,会感受到测量的困难。教者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让他们认识圆的周长,并感受圆的周长的特征,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动口说一说,能理解圆周长的意义,能扫清概念上的障碍。教者出示圆形学具,并提出问题:我们能否像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那样,也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利用学具,交流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教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演示、启发,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有的学生想出了“绕绳法”,用线绕圆的一周,再测量出线的长度;也有的学生想出了“滚动法”,在圆上画一点,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再测出圆的周长;还有的学生用“对折法”,将圆形的纸片对折再对折,量出其中一段弧的长度后再乘以4……教者让学生总结归纳这些方法的共同点,从而能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思想。

(三)遵循异质分组的策略。小组的构建能促进学生间的彼此信赖、开展深入的学习交流,教师将学生异质分组,每组以5人左右为宜。教师要依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将他们按序号编排,便于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小组成员角色明确,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时间控制员等多样的角色,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教师提出合作共学的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编排顺序进行回答,由学优生先示范,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获得应有的帮助。当问题的难度不高时,可以让潜能生先回答,再让一般生去补充、学优生归纳,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表达交流的机会,都能有言敢发,达到小组共学的效果。

(四)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提出恰当的共学任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向。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具有操作性、分解性、互赖性,内容要清晰明了,便于学生对照。如在学习苏教版三下《认识面积》一课内容时,教者提出“找、说、摸”的任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面,说一说自己找到了哪些面,摸一摸找到的面。教师在平台上讲解合作规则,向学生呈现题目,向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对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加以点评。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查看题目、抢答,或由代表发言,能在共学中分享、探讨,从而提升团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智慧课堂,改变传统合作学习浅显化、表层化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信息的分享交流,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对抽象内容的深入理解。

猜你喜欢
教者周长智慧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周长面积变变变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