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华, 林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药是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的结晶,囊括历代祖先的博大智慧,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事。早在2016年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兼具经济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可以较好地与其他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经济新业态,对于增进文化自信、提高经济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及发展后劲。粤港澳大湾区下中医药文化基础深厚、科技金融发展迅猛、政策优势得天独厚,更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推动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高地,增强经济发展硬实力,提高中华优秀文化软实力,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文化产业跨行业融合发展日益成为主流趋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制造业、体育业等各行各业行的联系愈发密切,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步成为经济新常态,并不断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推进[1]。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粤港澳大湾区岭南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南药种植面积广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推进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大健康背景下,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为契机,立足粤港澳三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下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在增加中医药文化产业经济附加值的同时,也赋予社会更多文化基因和健康元素,有利于打造健康湾区、幸福湾区。
第一,岭南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岭南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岭南独特的历史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岭南中医药文化。至今,当地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熬制凉茶、汤醴等中医药饮品的习惯,对中医药有着别样的人文情怀,时刻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并在防治各种疾病方面传承、创新着岭南中医药文化,推动岭南医学的进步与学科的繁荣[2]。总体而言,岭南地区的人群对中医药十分信赖,中医药和民间疗法具有很高的群众认同度,中医药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第二,资源丰富,大湾区一带盛产热带药用植物,素有“南药”之称。大湾区地处岭南的核心地区,环境宜人,气候常年高温多雨,使得岭南地区四季林木茂盛,植被众多,为中草药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其中,包括著名的道地药材广佛手、广陈皮、广防己、广藿香、广金钱草、德庆何首乌、肇庆巴戟天、阳春砂仁、西江桂枝、化州橘红一起统称为“十大广药”[2]。岭南独特的中草药,品质优良,临床疗效显著。
第三,区位优势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粤港澳三地,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等市(区)组成,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截止至2019年年末,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约为7266.93万人,经济规模达到116001.64亿元人民币,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3]。粤港澳大湾区集合了金融、科技、产业三大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区位优势明显。
第四,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依托于大湾区独特的政策、资金、科技、医疗卫生、科研院校等系列资源优势,使得大湾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设施逐步完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以广州市为例,据《2020年广州市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简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广州市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总数1245个,全市中医类医院床位1.43万张,全市卫生人员中,中医类机构人员达2.73万人[4]。
第一,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不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转化成果突出,现代化企业程度较高,但由于粤港澳三地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管理制度的不同,产业协同的动力和效果略显不足[5]。中医药文化产业属于起步阶段,且较多为企业盲目开发,没有立足大湾区的优势定位,充分挖掘出岭南中医药的深厚价值,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及整体区域规划,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第二,中医药人才匮乏。人才是推动和完善文化产业融合体系的第一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不仅要求中医药从业人员熟悉岭南地区独特中医药文化背景,而且也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广东省为例,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事务中心网站公布的《2020年广东省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情况简报》表明,在全省执业类医师中,临床类、中医类、口腔类、公卫类分别占医师总量的71.4%、16.2%、8.5%、3.9%,全科医师仅3.9万人[6]。大湾区对于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及健康管理人员等卫生人才和人力资源仍然紧缺,人才的短板限制了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进一步扩展。
第一,政策优势得天独厚。当前,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面临着难得的机遇。201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探索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合作;2020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指出要加快形成中医药高地建设新格局;2021年3月,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穗大湾区〔2021〕3号),明确提出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成为粤港澳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和国家中医药复兴战略重要承载区,引领大湾区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2021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粤府〔2021〕28号)表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携手港粤共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大湾区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二,国内外中医药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中医药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学科。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20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医药的有效干预下取得了重要成效,再次让国内外见证了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预防和保障健康的信赖度逐步剧增。大湾区是中医药产业的聚集地,港澳在海外有着广泛的联系,中医药进出口贸易优势得天独厚。2020年,广东省中药工业年总产值突破600亿,中药消费市场规模居全国首位,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为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发展条件和巨大市场[7]。
第三,大湾区正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中医药得到更广泛认同、被赋予更高期待。目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已决策部署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加快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签署,也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保障。
第一,国内其他省市竞争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热潮的兴起,全国许多省市竞相逐步推进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探索,如黑龙江省的森林康养产业、海南省的海滨康养产业、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阳光康养旅游等。中医药康养旅游、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馆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崛起,势必对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第二,中医药国际化竞争巨大。国际化市场下,由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尚未被西方国家医师所接受,缺乏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从而影响了中药在西方的使用程度,加之中药的滥用及中药疗效缓慢等因素,使得我国传统中医药受到排挤,我国中医药较与西药、植物药仍处于劣势地位,中医药国际化受到强烈冲击[8]。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分析,具有构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的良好基础,结合岭南特色,创新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通过探索大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推进大湾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促进大湾区中医药运动健康产业、打造大湾区中医药新型文化业态等形式,增进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健康中国建设,为构建中医药文化全产业链提供依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对健康养老的需求与日增加,催生了健康养老产业的迅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9]。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通过整合中医药与养老资源,以满足中老年人的需求为核心,以维护和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为目的,发挥中医药在医疗、预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中医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咨询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养老服务,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实现健康老龄[10]。粤港澳大湾区虽经济高度发达,但老龄化程度较高,面临着严峻的养老问题,慢病成为困扰老年的主要疾病。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末,香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2%;澳门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1.97%;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58%。大湾区应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养老机构协同探索商务合作新模式,探索大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粤港澳三地在中医药健康养老方面文化互联互通、资源互补,中医药养生理念深入人心,结合岭南中医药的优势,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推动粤港澳三地加强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业区域合作,不仅是缓解大湾区养老压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具体来说,可以依托大湾区深厚的中医药底蕴及雄厚的科研实力,充分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挖潜中医药在健康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建设智慧中医院、中医健康养老管理平台及医养结合平台,谋求多元化颐康中心建设,推动构建粤港澳三地一体化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培育具有岭南中医药特色的差异化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拓宽大湾区产业领域,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业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大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朝着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1]。
中医药养生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思想,辅以药调、针灸、食疗、推拿、拔罐、足浴、熏洗、功法、文化等手段,使旅游者强身健体、情志舒畅、延年益寿的集医疗、康复于一体的大众休闲旅游模式[12,1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节奏、高步伐的紧张生活中,使得亚健康人群基数不断增大,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通过利用大湾区特有的海洋、湿地、海岛等自然资源,以岭南中医药为指导,并融合中医药传统养生观念和现代化养生观念,多元素结合,全方位、系统化提升大湾区内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元素,塑造湾区品牌,增进大湾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
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与康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岭南地区中药丰富,中医氛围浓厚,养生保健文化深深扎根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其独特的饮食养生文化更是名扬中外。另外,随着近年来港澳人民对中医文化的热情日渐高涨,使得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14]。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海洋资源有利于推动大湾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实现大湾区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大湾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不仅对慢病预防、舒缓身心、心理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助力休闲湾区、健康湾区、人文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澳门中医药发展水平较高,澳门拥有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加强与广东的合作,利用海洋资源在横琴自贸片区大力发展医疗旅游产业,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以点带面,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15]。
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传统运动传承千年,历史悠久,主要以整体观为指导,并结合五行、藏象等理论,形成了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运动模式,八段锦、太极、五禽戏等便是其典型代表[16]。中医药传统运动在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休闲娱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独特的海洋资源及生态气候优势,发挥大湾区科技与金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密切的资源禀赋,打造中医药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构建大湾区中医药运动健康产业生态圈,培育和支持中医药健身俱乐部及运动健康培训、健身休闲运动等企业的发展,丰富中医药运动健康系列产品和服务供给,把大湾区中医药运动健康产业打造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通过立足粤港澳三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旅游生态环境优势,探索中医药+运动的产业模式,拓展多元化的休闲户外运动,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例如依托粤港澳三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人文环境,研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户外体育运动、养生运动、传统体育运动等户外康体养生产品,推动中医药与户外体育、健身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此外,还可以推动建设体医融合产业,通过建设中医药运动健康数据库,搭建中医药运动处方健康平台,积极探索推进中医药可穿戴设备、智能中医药健康电子产品,打造健康湾区一站式运动健康服务链。
新型文化业态会以多种形态加速文化产业内部传统形态的分化、转型与创新,是文化产业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一种表现,是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7]。中医药文化产业极具发展潜力,体现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大湾区积聚高精尖的技术与人才,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经济发达,粤港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粤港澳三地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格局。借助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的机遇,深化粤港澳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大湾区中医药新型文化业态,扩展以岭南中医药为核心的新闻、网络、数字产品等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医药文创产品及相关服务,编撰、拍摄具有粤港澳风格的中医药文化读本及影视作品,发展中医药文化信息出版产业,并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中,促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打造大湾区全方位的中医药新型文化产业链,从而带动粤港澳三地经济发展,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交流发挥桥梁作用,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注入更多的绿色、健康元素[18]。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打造大湾区中医药新型文化业态。一是以港深为核心,以中医药数字化为理念,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实现中医药差异化、个性化治疗为重点,积极培育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着力推进中医药个体化治疗技术产业化发展,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并在明确产业标准的基础上培育和引导新型医学检测机构建设[19]。如建设大湾区中医药数据中心、培育中医药高端医疗产业、打造广深联动的世界中医药核心医疗机构等。二是积极推进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依托大湾区浓厚的中医药基础,扩展中医药与广播电视、手机数码、数字多媒体等相互融合,推出大湾区中医药图书、中医药影视作品、中医药有声电台、中医药动漫、游戏及中医药文创产品,建全中医药文化产业链,丰富中医药文化市场。如大型中医药纪录片《悬壶岭南》,全面展示了岭南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促进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有可为,需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效果与质量,从政策制定、资金筹措、资源配置等三个方面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策略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促进其向着绿色健康、循环持续的态势发展。
中医药文化产业既具有产业性,也具有公益性和人文性,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需要政府配套政策的扶持。在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做好项目的整体策划及推进措施,打造适合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项目,制定融合发展整体规划,以突出岭南中医药特色为出发点,结合粤港澳三地的现有特征,精准定位。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规则,赋予市场更多的自主活力,鼓励粤港澳三地企业更多的融进中医药文化市场。例如可以增加有关粤港澳三地中医药健康养老的需求型政策内容,支持、引导港澳投资者举办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简化办理程序,并在税收、监管等方面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还可以将中医药养老项目纳入大湾区医保体系范围,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以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中医药文化产业安全、有序的发展,激发大湾区中医药市场活力[20]。
另一方面,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发、企业建设用地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倾斜,保障大湾区中医药相关企业的用地需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大湾区内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法律咨询、税务统筹、资质申请等一站式的基础服务,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最后,也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更加稳定、有序、和谐、安全的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大湾区各城市社区、街镇建设和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的配套设施,从政策上全方位引导中医药文化产业政策安全、有序的发展,为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撑,落实资金筹措机制是促进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落实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产业设施建设领域中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长期投入机制,加大粤港澳三地政府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资金的支持力度,为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产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资金供给支持,保障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顺利运行[21]。建议由中央主管部门及大湾区各地政府成立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如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基金、粤港澳文化产业基金等,建立健全横琴中医药文化产业先行示范区,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和支持创业投资项目,争取推动重点项目纳入国家专项规划,获得上级财政补贴,拓展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和监督相关社会资本进入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降低其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尝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医药文化产业链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此外,需要进一步改善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资本投入方式,对相关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及运营,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资金供需,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形成政府、市场和企业对资金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保障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
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是集合文化、公益、健康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经济产业体系。粤港澳三地在产业服务、发展模式等方面各不统一,各地资源优势互为补充,需要进一步整合三地的相关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粤港澳三地进行深层次地交流共享,统筹解决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开创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一方面,要依托广东省深厚的中医药基础,并借助港澳的区域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及相关组织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共享机制,促进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等协同共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医药治理新格局,推动大湾区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创新,提高中医药主体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发挥国家机关、联盟协会等组织在中医药文化产业方面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及沟通协调能力,以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要素有序发展。要坚持人才是第一创造力的要求,发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重要作用,发挥港深在高新技术及高精尖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优势,创新中医药特色的科技产业体系,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中医人员的薪酬待遇,完善福利制度和补偿机制[22],建立健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机制,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协同发力,合理发挥出资源优势的最大价值。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资源,具有潜力巨大的经济优势。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抵御疾病、改善身体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推动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延续的根基和灵魂[2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挖掘中医药独特的人文与经济双重价值,通过探索大湾区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推进大湾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促进大湾区中医药运动健康产业、打造大湾区中医药新型文化业态等形式,弥补粤港澳大湾区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短板,更新大湾区传统产业模式,形成大湾区各城市间协同、跨区域产业内部协同的推进机制,满足多层次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心,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健康大湾区品牌,赋予湾区更多人文元素、健康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