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为,李 玉,郭 斌,王彩霞,李洪扬,宋金玲,李慧然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163319)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45-59岁中年人口33694万人(占比24.1%)[1]。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可能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势必会对医疗卫生领域造成一定的冲击[2]。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促进健康老龄化,必须注重对中老年人疾病或亚健康状态进行治疗与干预,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3]。基于此,本研究以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2019年10月-12月,采用便利取样法对黑龙江省某地区45周岁及以上且无严重听力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等)进行分层比较研究。
参照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问卷并查阅相关文献[4-5],自行设计中老年人卫生服务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两周患病及就诊情况、住院情况、卫生服务需求。选取沟通能力强且有亲和力的调查员,经过系统培训后熟悉掌握问卷的目的和内容,采取调查员与调查对象一对一的方式现场调查。由于部分高龄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以及视力较差,调查员为其代读并解释相关问题,填写完毕后立即回收问卷。
问卷的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双人录入,校对并纠正错误后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有效回收率为98.8%。调查对象中男性196人,女性219人,年龄在45-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0±9.8)岁,其中45~59岁中年人204人(49.2%),60岁及以上老年人211人(50.8%);城市322人(77.6%),农村93人(22.4%);居住情况为独居54人(13.0%),与配偶居住287人(69.2%),与子女同住63人(15.1%),与孙子女同住5人(1.2%),社会化养老(如敬老院等)2人(0.5%),其他居住情况4人(1.0%);婚姻状况其中未婚8人(1.9%),已婚350人(84.3%),丧偶42人(10.2%),离婚15人(3.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4人(17.8%),初中104人(25.1%),高中/中专(中技)/技工学校138人(33.3%),大专42人(10.1%),本科及以上57人(13.7%);就业情况在业(包括灵活就业)144人(34.7%),离退休188人(45.3%),无业/失业83人(20.0%);月收入情况在4000元及以下269人(64.8%),4001~8000元105人(25.3%),8000元以上41人(9.9%);基本医疗保险类型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8人(45.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4人(51.6%),13人(3.1%)无任何医疗保险。
被调查样本人群总体自评健康状况较好,自评健康分值为0~40分的中老年人14人(3.4%),41~80分291人(70.3%),81~100分109人(26.3%),缺失1人。有26人(6.3%)的生活起居需要别人照顾,389人(93.7%)不需要别人照顾。在行动方面,四处走动无任何困难者353人(85.1%),行动有些不便者61人(14.7%),不能下床活动者1人(0.2%)。在从事日常活动方面,无任何问题者364人(87.7%),有一些问题48人(11.6%),无法从事日常活动3人(0.7%)。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上,不觉得焦虑或抑郁者354人(85.3%),自觉中度焦虑或抑郁者59人(14.2%),自觉极度焦虑或抑郁者2人(0.5%)。
被调查人群两周患病率为48.0%;患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共计18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1%。患病最高的三种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患一种慢性病的人数占30.4%,患两种慢性病的人数占10.0%,患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数占3.9%。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属性、居住情况、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状况、BMI指数、月收入、是否参加医保、自评健康分值等因素为自变量,是否患有慢性病为因变量进行χ2检验。结果为慢性病患病率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状况、月收入和自评健康分值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年龄越大,慢性病患病率越高;有配偶的中老年人患病率低于无配偶者;文化程度越高,慢性病患病率越低;自评健康分值越低的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越高(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单因素分析
将是否患慢性病作为因变量,即患慢性病=1,无慢性病=0。经过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情况、月收入和自评健康分值)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和自评健康分值是影响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因素。中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相比老年人为0.496,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增高;文化程度低者相比高者为1.273,说明文化程度低的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自评健康分值低者相比高者为1.935,反映自评健康分值越低,慢性病患病率越高。
表2 黑龙江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调查发现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与文化程度有一定关联,即文化程度越低,慢性病患病率越高,与丁海峰等人研究结果一致[6]。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低或者不了解相关医学知识的中老年人对于疾病和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不够准确,不能及时关注身体变化并尽早就医[7]。资料显示,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慢性病的发生,例如吸烟、缺少锻炼、不健康的饮食等[8]。所以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由于认知缺乏及接受度较差[9],加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已经形成,那么仅利用宣传栏、健康小册子、健康APP等手段还远远不够。可通过身边典型案例进行广泛传播,增强同理心,让健康意识入脑入心,从而使其认识到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不仅影响个体还包括家庭。建议政府要有全局意识、立足群体角度开展健康教育,做到“身体有恙时尽早就医,身体无恙时预防保健”,通过此手段不断强化,形成潜移默化,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以降低慢性病患病率。
结果显示,中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老年人的0.496倍,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年人,与刘娜等人研究结果一致[10]。同时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慢性病难治愈,会伴随终身,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且患病年龄越小,影响越大[11]。因此,对不同人群应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康复治疗,即中年人以预防疾病为主,老年人则以控制疾病为主。事实证明,通过切实可行的以及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手段,都能够预防或减少大部分与健康、社会以及经济后果有关的慢性病[12]。鉴于“三级预防”,可以从三个方面延缓或减少慢性病患病:一是通过健康教育来降低健康危险因素的影响;二是对于慢性病要坚持“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三是对慢性病的诊疗要采取规范化的诊疗和疾病管理[13]。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尤其要关注中年人群的健康状况,防止其未老先患病,让中年人以健康的身心过渡到老年阶段,促进全民健康,以实现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
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群健康自评状况与患病和死亡率密切相关[14-15]。调查发现,健康自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慢性病患病有影响,即健康自评分值越高,慢性病患病越少;健康自评分值越低,慢性病患病越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直致力于为辖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做好健康守门人。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将中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结果作为重要的健康评价依据,结合全科医生的判断进行健康危险因素的筛查,确定慢性病高危人群,对其进行重点干预指导,实现慢性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减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提高居民生命质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要积极做好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健康档案建设服务和慢性病管理等各项工作,以全科医生作为慢性病管理的指挥者,社区护士协助实践指导,公卫医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慢性病宣教,建立慢性病服务新模式[16]。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发挥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以便居民在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高效便利快捷的医疗资源,提高中老年人健康水平。
慢性病主要体现为病程长,难治愈,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就诊,对很多中老年患者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均是一种折磨。医学并非是万能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所以应在注重早期预防和疾病治疗的同时,关注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多给予他们陪伴和关怀,提升中老年人家庭幸福感,使其快乐开心的生活,有助于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