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偈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不但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学都应承担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责任。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诗经·蓼莪》教学为例,对其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以期提升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诗经》;《蓼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2-004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ZJGB2020203)的研究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使其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文化自信,感知中华文化,见证中华文化,致敬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内在动力,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职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使其闪烁人性光辉,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魅力,成为助人为乐、恭谦知礼、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自立自强之学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目标一是实现“立德树人”,二是实现“传承文化”。要想实现以上目标,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现以《诗经》教学为例,品读其中的经典诗篇《蓼莪》,对其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华民族的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而这一古老传承辉煌历史的起点与不竭源泉正是《诗经》,《诗经》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以其巨大的文化影响永久彪炳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史册中。提到《诗经》,许多人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么应该怎样解读这部诗集呢?这部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呢?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进行自觉传承呢?这就需要教师先制定教学目标,在整体目标基础上再设计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这三大目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蓼莪》,对《诗经》所展现的文化进行感知和研究。
第一,素质目标。1)追溯中国文学源头,提升学生文化自信。2)教会学生感恩父母,传承中华孝道美德。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第二,知识目标。1)了解和掌握《诗经》的文学史地位、风格、影响等知识。2)了解和掌握《蓼莪》的艺术特色及其所表达的未尽孝道的悲哀情感。第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悟《诗经》中现实主义精神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展中华孝道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能力。设计上述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诗经》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2)《蓼莪》蕴含的孝道美德及艺术风格。教学难点:1)如何传承《诗经》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及精神。2)如何传承《蓼莪》所表现的孝道美德。
1.教学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必须让学生体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致敬中华文化,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还需要将课程与专业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教学“三环六步”全过程。《诗经·蓼莪》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如下。
(1)实践体验教育观。回归生活、回归本质,用生命唤醒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把握职业教育特色,将“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践行“四动”原则,即动手、动脑、动口、动心,达到“用嘴说出、用脑思考、用手制作、用心表达、用情传递、用行回报”的实践体验效果,让学生充分感知中华文化。(2)生态教育观。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实现学习和成长的统一。坚持走课程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很多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文史知识不足,但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喜欢参加活动。为提升针对高职学生的教学效果,在生态教育观指导下,《诗经·蓼莪》课程思政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且容易接受的。
2.教学设计思路
“三环”:即课前→课中→课后。“六步”:(课前)第1步,发布任务。课程思政目标:团结协作。(课中)第2步,走进《诗经》。课程思政目标:文化自信。第3步,品读《蓼莪》。课程思政目标:孝道文化。第4步,感恩父母。课程思政目标:秉承孝道。第5步,吟唱《诗经》。课程思政目标:陶冶情怀。(课后)第6步,巩固延伸。课程思政目标:传承经典。
1.一环:课前
第1步:线上发布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收集整理关于《诗经》的信息,集思广益,合作探究,实现团结协作的课程思政目标。
2.二环:课中
第2步:线下教学。学习任务:走进《诗经》,探寻诗源,让学生知道《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以实现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目标。
(1)《诗经》探源。让学生了解《诗经》是中国首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多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时儒家学派将其尊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便由原来的文学书籍变成了與政治、伦理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2)《诗经》的内容。《诗经》的内容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指各地区的土风歌谣。“风”包含十五个地区的歌曲,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周王朝首都、直接管辖区域的乐歌。“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包括“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普通宴请的典礼),共计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奠祖先,祈求和赞颂神明,现存作品共四十篇。(3)《诗经》的艺术。《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是形成《诗经》浓郁风土气息的主要因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取重章叠句、回环反复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应。第一,《诗经》主要是诗歌,除去“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文章,基本都是诗歌。第二,除了极少数几篇诗歌外,《诗经》中的其他诗歌都是反映当时真实社会面貌的。第三,《诗经》带有明显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色彩。(4)《诗经》的影响。《诗经》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风俗、文艺等诸多领域,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诗经》是诗歌之源,是中华文化的珍贵“元典”。第二,《诗经》是五经之首,是读书人的教本。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自西汉开始,儒家学派就将《诗》作为典籍,尊称为《诗经》,位列五经之首。第三,《诗经》是“思无邪”,是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保障。《诗经》内容丰富、思想纯洁,是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理想人格的有益之作。第四,《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美学家底,它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之美,体现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草木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鸟兽之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衣着之美),“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情感之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季节之美)。这些美好既真切、生动、有趣,又清澈、温馨、朴实动人。
第3步:线下教学。学习任务:品读《蓼莪》,感受孝道,以实现孝道文化的课程思政目标。
(1)品读《蓼莪》。《蓼莪》是一部缅怀父母恩德,抒发失去双亲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悲怆之情的诗歌。《蓼莪》共有六章。第一、二章写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人见到路边的蒿草,看似莪蒿,其实是细小的青蒿,比兴自己是人子却未能履行奉养之责,并表现出对父母的怀念之情。第三章写诗人以“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暗喻当时民众的生活困苦是封建统治阶级造成的。第四章则描写诗人欲报父母之恩而双亲却已不待。诗人在句中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名词和九个“我”字,词拙情真,语直意切,絮絮叨叨,声促调急,达到了如泣如诉的效果。第五、六章抒发了诗人不得终养父母的恨怨。诗歌以南山高险、狂风急遽比兴统治阶级的苛政暴政,使他遭遇了父母亡故不能尽孝奉养的痛苦。(2)感受孝道。《蓼莪》全诗表面上是表达儿女不能对父母尽孝道的伤感,实际上体现了中华儿女以赡养、孝顺父母为责任和美德的传统。第一,什么是孝?所谓孝顺,是指孩子对家长,晚辈对长者的尊重、顺从、感恩的心理。夫孝,德之本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祖辈的传统文化思想。孔子开创的私学,将“孝”放在首位,认为“孝”是德行的基础,正所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第二,《诗经》中的孝道。“孝”字在《诗经》中共出现17次,体现孝道精神的诗歌共有《凯风》《蓼莪》《桃夭》等8篇,比如“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诗经》体现的孝有三种:一是奉养父母之孝,二是传宗接代之孝,三是谒祖承业之孝。组织学生讨论:《蓼莪》体现的是哪种孝道?如何行孝道?学生思索:孝是包容,孝是常回家看看,孝是报恩。教师讲解:儿女尊重父母、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蓼莪》是以丰富的情感表达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最早的诗歌作品,对后人影响很大,在诗词歌赋中经常被引用。《诗经》对我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所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时至今日,弘扬孝道精神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4步:线下教学。学习任务:感恩父母,以实现秉承孝道的课程思政目标。
设计感恩父母的活动。首先,让学生现场电话联系自己的父母,并向父母表白:爸爸妈妈辛苦了,我爱你们!借此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其次,各班选择为父母演唱歌曲《父亲》或《时间都去哪儿了》,以增加活动的文艺性,促进情感升华。再次,讲述孝道故事,如古代岳母刺字及当代“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认知“小孝”和“大孝”,升华孝道———对国家的忠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最后,梳理《蓼莪》的孝道影响,达到秉承孝道的课程思政目标。本步骤将诗歌与歌唱艺术结合起来,并结合经典诵读促进了学生对孝道的理解,引导学生自觉秉承孝道精神。
第5步:线下教学。学习任务:吟唱《诗经》,以实现陶冶情怀的课程思政目标。
吟唱《诗经》是一种有效的美育手段。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文化修养起步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教师引导学生吟唱《蓼莪》《采薇》《子衿》《在水一方》,让学生感受《诗经》的美好,陶冶学生的情怀。
3.三环:线上
第6步:课后线上教学。学习任务:巩固延伸,以实现传承经典的课程思政目标。
课后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吟诵大赛,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经》之美。第二,让学生给《诗經》编曲,组织吟唱和汉服歌舞表演活动。《诗经》充满生活气质的美,它把中国古代生活的日常、自然界的事物,以及人世间的万般情愫都刻印进来,体现了世间生活的万般美好。让学生明白,传承《诗经》是当代学子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引导学生传承经典。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孔子看来,《诗经》妙不可言,他特别乐意引导子弟学习《诗经》。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诗,多读诗,做中华经典诗歌的传承人。
1.教学特色
(1)实现了课程思政“六进”。该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了“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学计划、进教学方案、进教案、进课堂、进课题”,做到了陶冶学生的心灵,构筑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实现了课程思政目标。(2)构建了生态型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回归生活、回归本质,用生命唤醒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通过在学银平台使用分组群聊、小组任务、随堂练习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构建了生态型课堂,使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参与和展示的乐趣,又激发了学习热情,实现了在乐学中健康成长。(3)运用了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师运用了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经典诵读、任务驱动、情景体验等方式把诗歌教学与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体验和感受,并突出学生的主观认知、体验与实践创新。
2.教学成效
(1)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做到了心中有爱,能动手、能动口、能合作。教师采用的任务驱动、经典诵读、情景体验、亲情热线等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吟唱《诗经》,且歌且舞,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充分学习和体验,使教学达到了知识传递、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训练的一体化效果。(2)学生乐学。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进来。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及每个班级,都积极参与到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实考和网考。实考节目单制作、编排、主持由课代表负责,学习情况由学委负责总结,评分由学生评委和教师共同评定,班长率领其他班干部负责组织、场记及后勤保障工作,各小组则自行勘选主题和解说、推荐传统文化作品。所有工作都由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学生既锻炼了能力,还表现出盼课、奔课、追课的状态。(3)教师乐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创新灵感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心意相通,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在愉快的心情中快乐教学。教师关爱学生,学生敬爱教师,教学相长,创意无限。
总之,在新时代,让所有的教学成为“行走的历史、温暖的文明、别样的传播、美好的学习”,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各学科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实施路径、教学模式等都需要教师不断探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各科教师只有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才能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连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5).
[2]谭靖仪.融合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06).
[3]彭迎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
[4]周中兴,李晓虎.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探讨———以中国古典文学课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1(01).
[5]崔小云,冼梨娜.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学课程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rapi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simple mechanical teaching method are not only difficult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but also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each subj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walk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Taking the teaching of "The Book of Songs·Liaoe"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The Book of Songs; Liao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