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羌绣产业发展探析

2022-11-15 02:44陈云萍
关键词:北川羌族文化产业

陈云萍

乡村振兴战略下羌绣产业发展探析

陈云萍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作为北川羌族自治县特色文化产业,羌绣产业具有推进乡村脱贫与致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街区与特色乡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羌族地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等多重价值。针对羌绣产业发展现状与困境,政府实施政策支持、羌绣产品进行创新与多元化发展、提升参与体验与活态传承、构建“官学产研”合作机制与文化生态环境是羌绣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乡村振兴;羌绣产业;特色乡镇;文化自信;活态传承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专家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理论逻辑、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尽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其包括经济振兴、社会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和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相结合,提高乡村产业振兴,通过乡村文化振兴,留住乡村乡土文化、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既是提升村民收入,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也是延续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1]。

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川羌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7.41万人,有羌族、藏族、回族、彝族等2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6.65%,其中羌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16%。羌族是我国四川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服饰、歌舞、节庆等,孕育了羌绣。羌绣作为羌族传统刺绣工艺,是羌族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羌族风情。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使羌绣成为羌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2015年1月北川被文化部命名为“羌绣之乡”。羌绣作为北川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推动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发展,提升了村民收入,促进了北川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了北川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特色城镇建设。

一、北川羌绣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北川县政府的大力推进,北川羌绣获得了较大发展,产业化雏形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羌绣公司、羌绣基地的农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羌绣基地(寨子里)形成了刺绣团体。农户加入并参与绣制。羌绣基地负责羌绣的加工、生产,而羌绣公司则负责收购、销售并反馈各种市场信息等。“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带动了羌族妇女的就业。除此之外,政府还鼓励羌绣公司采取“一对一”帮扶模式,即一家企业负责一家羌寨或几家农户的技术培训,给农户提供羌绣材料,回收农户的加工产品,然后进行再加工。农户则负责经销再加工产品,而企业给农户提成。目前北川羌绣企业已发展到11家,乡镇成立羌绣合作社15个,绣坊23处,从事羌绣的人员近20 000人。北川羌绣年创产值1 450万元,纯收入760万元,绣工人均年增收6 000元左右①。

北川县政府积极对羌绣进行规模化经营引导,在部分乡镇聚拢零散的羌绣经营者,建立羌绣特色街。目前羌绣产业规模初具雏形,在新北川巴拿恰开设大量羌绣企业窗口,巴拿恰成为羌绣对外活动的主要窗口,同时在陈家坝镇、香泉乡、永安镇和擂鼓镇四个乡镇积极发展壮大羌绣产业。大量少数民族贫困妇女参与羌绣产业队伍,将本地传统民族资源逐步融入市场发展中,初步打造出以县城巴拿恰为中心,以乡镇为支撑的羌绣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表1)。

表1 重点羌绣企业情况介绍(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绘制)

(二)产品链条纵深发展

羌绣产品原以羌族服饰、手工艺品为主。随着时代变化,民族文化日益融合,传统穿戴羌族服饰,使用羌族手工艺品的区域和人群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根据传统手工制作的羌族服饰和手工艺品,由于制作时间长,成本高,价格昂贵,民族元素更丰富,艺术价值更高,主要在高端市场销售,成为收藏家的喜好。

“5.12汶川地震”之后,北川羌绣在清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的积极支持下,研发出一批新产品,更多地将生活日用品注入羌族元素,形成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兼备的产品(表2)。这些产品在题材上大胆创新,融入了时代特征、地方文化、羌民族文化因素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比如羌绣旗袍系列,将羌绣和旗袍相结合,为羌绣走向国内高端市场开辟了道路。

表2 “5.12汶川地震”后北川羌绣题材及作品名称(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绘制)

从羌绣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经营范围已经从羌绣产业扩大到其他产业,从羌绣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扩展到羌绣技术培训服务、文化活动策划、羌绣作品收藏展示服务等,羌绣产业链纵深发展。

(三)营销渠道不断创新

在北川县委、县府和羌绣协会的帮扶下,北川羌绣企业者积极参与上海、江苏、香港等各类展览会、旅游交易会、手工艺品展、研讨会等,参加新时代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高峰论坛。通过这些活动的展示,北川羌绣拓宽了视野,受到业界认可,拓展了新的营销渠道,获得大量订单,将羌绣市场从县扩展到市、再扩展到国内、国际,收益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羌绣企业还利用羌历年等民族节日与活动,进行羌绣产品宣传和推广。例如在羌历年大庆系列活动开幕式上展演羌绣旗袍走秀,展示了羌绣的民族文化魅力,让观众和游客近距离感受羌族文化;开展羌绣大赛等活动,体验羌绣技艺,提高北川羌绣在市场上关注度和知名度。

(四)人才队伍不断夯实

为提高广大妇女羌绣技能和整体水平,北川羌绣协会组织专家组编写并出版了《羌绣教程》,并积极举办各种层次的羌绣技能培训。

一是举办羌绣技艺基础培训,老师进入基层村委会进行指导。自2009年以来,北川羌绣培训基地范围不断扩大,由永兴、竹林、擂鼓3个板房区向关内的青片、小坝、禹里、白什、开坪等10个乡镇延伸,培训人数已超过20 000人,培养了专业绣娘(技术骨干)80人,10个乡镇有20%的羌族妇女掌握或基本掌握了羌绣技艺,并与公司签订了产销协议。2020年北川羌绣协会到陈家坝镇、香泉乡、永安镇和擂鼓镇四个乡镇组织了绣娘培训。各乡镇完成培训350人次,全年共培训1 400多人次①。

二是举办羌绣技能提高班,到省内外民族聚集地区学习,扩宽绣女和企业家的视野。比如组织北川绣娘到江苏苏州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刺绣艺术中青年高级人才研修班。鼓励绣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基层羌绣人才进行资助和奖励,并鼓励羌绣优秀人才带徒授艺,加大羌绣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

截至2021年底,北川地区从事羌绣的妇女有2 000多人。通过近年来政府、企业、合作社等联合举办的各种培训,已有专业绣娘(技术骨干)80人,其中有5名被评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羌绣传承人,有9人被评为县级羌绣传承人,拥有羌绣高级绣工150人,中级绣工700人,初级绣工3 000人①。

二、北川羌绣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羌绣产业发展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性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居于主导地位。羌绣产业发展过程中,羌绣传承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具有羌绣技艺的传承人中,中老年妇女居多,随着年龄增加,羌绣传承人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且大多数传承人和绣女文化素质不高,行业知识、销售知识、生产知识等严重缺乏,产品设计能力不足。个别传承人对设计有所了解,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创意水平和设计水平有限。外来的设计师由于对羌族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设计出的产品缺乏羌族历史文化根基,缺少羌族文化内涵,未找到羌族最具代表的特性和文化符号、图案、形态特征等,因此容易脱离羌族文化的神韵和形态。

目前羌绣产业的生产者主要是当地农村妇女,在羌绣绣品加工的同时,还要进行农业生产,其思想无法脱离“小富即安”的思想;在羌绣上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决定了大部分绣娘的水平一般。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统计,目前北川拥有羌绣高级绣工150人,中级绣工700人,初级绣工3 000人,高级绣工在所有绣工中的比例仅占3.9%,即100个绣工中高级绣工还不到4人①。尽管羌绣协会开展了多次羌绣技能培训,但由于绣女普遍素质能力不高,加上羌绣技艺传承受身份、地域限制,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比较盛行,导致北川羌绣企业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绣娘,由于高级绣工的培养时间较长,因此导致高级绣娘供不应求,不能满足市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北川羌绣企业大部分是“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模式,羌绣公司自产自销一体化发展,缺乏知识经验丰富的专门经纪人来负责市场营销,市场运作能力不强。因此,北川羌绣难以扩大发展。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将北川羌绣人才和云南楚雄州永仁县的彝族刺绣人才做个简单对比(表3)。永仁县是楚雄州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常住人口为11.14万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4.8%,体量比北川稍微小一点,但其相关人员要远远高于北川羌绣相关人员。

表3 北川羌绣和永仁彝绣人员情况对比表(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绘制)

(二)羌绣产业规模受限

虽然北川羌绣产业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的产业集群,但“各自为阵”的状况也十分突出。企业自产自销,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全部涉及,相互之间联系较少,很难形成协同效应,资源也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

从企业经营模式看,北川羌绣企业大部分是“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模式。目前11家北川羌绣企业中达100万产值以上的只有2家,龙头企业少,大多数羌绣企业还处在家庭手工坊式的散户经营阶段,呈现“家族式”管理模式,分布较散,生产和销售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虽然该模式具有节约成本和规避市场风险等优点,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会面临有限的绣娘人数对羌绣产业规模的限制、缺乏核心产品、企业经营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困难、产品质量标准难以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羌绣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北川的羌绣产品比较单一,多为羌族服饰、包、鞋、墙饰、挂件等,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北川有些羌绣企业也对羌绣产品进行了多元化开发,但产品的传统性元素比较突出,现代时尚元素较少,其时尚性、创意性元素还有待提升,多元化、多样化的产业链尚未构建。

由于北川羌绣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专业化的羌绣经营和管理人才,对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在研发、设计环节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有限,以及羌绣在研发、设计、创意等环节专业化人才的缺失等原因,导致目前羌绣产品类型、题材还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羌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限制了羌绣产品的市场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羌绣产业发展的多重价值审视

(一)推进羌族地区乡村脱贫与群众致富的经济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作为北川的特色文化产业,羌绣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能吸纳大量的羌族妇女灵活就业,解决羌族地区妇女就业难的问题,从而带动羌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随着羌绣产业的发展,羌绣已经成为羌族妇女生活中的一项“副业”,羌族妇女农忙时种地,闲时在羌绣基地绣制羌绣,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还能带动近万名妇女灵活就业。目前北川羌绣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羌绣公司负责羌绣的收购和销售;农户(绣娘)按订单进行绣制,按照订单量的大小,多劳多得,一年下来绣得多的可以挣到一万多元,少的也能够挣到几千元;羌绣公司和基地组织羌绣培训,使绣娘的羌绣技艺不断提高,随着绣娘技能的提升,绣品数量的不断增加,绣娘工资也按量在逐步增加,真正实现了羌绣妇女家门口致富的目标。

(二)打造特色街区、特色乡镇的景观价值

羌绣特色街能够实现羌绣的集聚效应,使当前处于零散状态的绣坊、销售门店的汇聚在一起,同时也能够使绣传承人、绣娘以及羌绣的创意、设计、营销等汇聚于此。通过强化羌绣特色街区的展示、销售、加工制作、游客体验、文化旅游等功能,引导羌绣企业在特色街区开设窗口,建立羌绣的绣制工程展示和销售门店,形成“前店后厂”和“体验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将羌绣特色街打造成为集羌绣创意设计、绣制加工、展示销售、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街区,形成集聚效应。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价值

打造羌绣特色街区还能够推动北川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2]。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和乡愁,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把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与城市景观风貌、功能布局紧密融合,形成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3]羌绣是北川的特色产业,羌绣特色街区打造是北川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既能推进北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又能避免“千城一面”的问题,成为北川的一大“亮点”。

(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生态价值

羌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其魅力所在。因此,在羌绣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对羌绣进行保护和传承,保留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羌绣产品经过设计、加工,最终投入市场,并不断进行创新,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才有消费市场,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弘扬和传播,从而促进羌绣的活态传承和有效保护。羌绣产业的不断发展,羌绣协会、羌绣公司和基地组织的各种羌绣培训,既能够提升绣娘的刺绣技能,又能够普及羌绣的基础知识,促进了羌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五)增强羌族地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情感价值

围绕羌绣产业发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使羌绣人才、技术和羌族文化在羌族地区得到完美结合,并将羌族文化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成为了一个有活力的互动和创新的场所,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对羌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羌族地区的文化自信,促进羌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和谐。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羌绣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加大政府对羌绣产业的政策支持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政府对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方面,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大。英国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大卫·赫斯蒙德夫在其著作《文化产业》中强调了文化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认为“政策变迁极大地影响了整个文化产业”[4]6。

羌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羌绣产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对羌绣传承人的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对羌绣传承人的扶持是对羌绣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帮扶羌绣传承人,落实社保、生活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每月向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改善传承人的生存和工作条件,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使其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示范效应,达到传承的目的。针对传承人普遍缺乏专业培训的现状,通过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对羌绣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并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同时,制定引进优秀人才的特殊政策,加大国家级羌绣传承人才的引进力度。

(二)创新羌绣产品,促进羌绣产业多元化发展

针对当前羌绣产品在创意、设计等方面的不足,羌绣产品在构图、配色、针法等方面既要保留民族风格和特色,又要融入创意元素、时尚元素,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从而赢得市场,并得到发展。

首先,设计融入创意、时尚元素。羌绣可以吸纳蜀绣、苏绣、湘绣等做工细腻、画面生动逼真的优势,设计中融入更多的创意和时尚元素,使其符合当下的时代要求,开发出多元化的羌绣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例如“云云鞋”是羌绣的典型代表,但“云云鞋”不能只局限于满足羌民的需求,也不应仅仅成为旅游纪念品,应该有更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又如成都盛世文锦投资有限公司的羌绣品牌“一针一线”把传统的羌族绣与时尚创新设计相融合,将时尚元素融入到“云云鞋”中,将其进行改良,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尚性和美感,提升了档次,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

其次,羌绣产品更加多元化。将羌绣技艺通过创新运用到服装、鞋类、家装、汽车、家具饰品等各种产品中去,实现羌绣产品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档次消费群体的需求,提升羌绣产品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苏绣以其多样性的产品覆盖了大多数城市,并且保持每年20%的产品更新。

(三)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实现羌绣工艺的活态传承

1999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两人合著的《体验经济》中将体验经济定义为“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5]23。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体验经济,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体验式产品”。“体验式产品”从生活与情景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6]14。

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或乡镇在推进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注重游客或参观者的独特体验,例如杭州将博物馆与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手工艺制作吧等结合,将传统手工艺集中在运河岸边并进行活态展示,既展示了特色工艺产品,又营造一个从观看到学习,从欣赏到制作,从旁观到参与的体验经历。博物馆内设置近20个体验项目,享受动手的快乐和乐趣;举行小讲座,趣味解读传统工艺,搭配手工体验,深入体会传统工艺的文化魅力。

羌绣产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借鉴杭州博物馆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羌绣的陈列和展示、绣娘的活态展示和传承、富有趣味的公共参与体验活动,构建羌绣文化遗产的记忆读本,增强现代生活与羌绣传统工艺融合的文化自觉。借鉴杭州经验,设置第二课堂体验店、游客体验店等,让顾客体验互动游戏、羌绣制作工艺和流程等。

(四)构建“官学产研”合作机制,构建羌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7]。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是一种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活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密切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同样需要文化语境。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等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语境(context)。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8]。文化氛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文化氛围是孕育文化创意的摇篮,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创意思维的产生[9]。而良好的文化氛围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及通畅的交流服务平台的搭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案例中,昆士兰模式堪称成功案例,被誉为“昆士兰模式”,是一个由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构建的“官学产研”交叉联动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昆士兰州政府的政策为导向,以昆士兰州的区域产业项目为平台,以凯尔文·格鲁夫都市村庄的教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为载体,以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澳大利亚创意企业服务公司为孵化支撑,以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为动力的集中发展模式[10]12。

针对当前羌绣产业发展中传承人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创意人才缺乏、合作机制缺失等方面的问题,羌绣产业发展可以借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凯尔文·格鲁夫都市村庄的经验,搭建“官学产研”联动的合作机制。一是搭建政府、企业、绣娘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为政府部门、企业制订羌绣产业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有关政策法规信息。二是加强企业同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三是开展人才培训服务。积极开展羌绣培训交流活动,为羌绣文化的传承和羌绣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并定期组织羌绣技能交流、大师评定、产品推广等活动,增强羌绣行业内部的学习交流以及对外沟通和交流。

通过搭建畅通的官学产研合作机制,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羌绣创意设计等结合,各部门联合举办一系列创意活动、各类展览会、研讨会、表演等,积极吸引创意产业人士、学生及一般公众参与,从而提升羌绣发展的创意氛围,构建有利于羌绣产业发展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

① 数据来源:北川羌族协会调研数据。

[1] 周锦, 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 2018(09): 9-15.

[2] 卢国能.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问题研究——以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13): 70-71.

[3] 文化部、财政部. 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8-26, http: //www.gov.cn/xinwen/2014-08/26/content_2740021.htm.

[4] [英]大卫·赫斯蒙德夫. 文化产业[M]. 张菲娜,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5] 左贤. 基于顾客体验的拉萨民宿发展策略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9.

[6] 徐洁帆. 基于体验式消费下对上海购物中心商业建筑空间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7] 靳能泉. 从文化生态学看中国民企会计文化建设[J]. 企业研究, 2010(22): 76-77.

[8] 崔晓明, 等.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开发策略研究[J]. 理论导刊, 2009(05): 81-82.

[9] 刘勇. 试析源于文化创意的新时期创业行为[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36): 40-41.

[10] 王曦. 澳大利亚创意产业“昆士兰”模式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An Analysis of Qiang Embroidery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HEN Yun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in Beichuan Qiang minority area, Qiang embroidery industry has multiple values such as promoting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sperity,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ilding characteristic blocks and towns,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Qiang minority area.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 Qiang embroidery industry, governmental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support, innovative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Qiang embroidery products, enhancement of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and living inheritanc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industr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Qiang embroidery 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Qiang Embroidery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towns, cultural confidence, living inheritance

G124

A

1672-4860(2022)05-0044-07

2022-07-01

修返日期:2022-09-15

陈云萍(1977-),女,汉族,四川内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产业、拉美研究。

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四川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与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C19EZD020。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北川羌族文化产业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北川的味道(四题)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