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体育解说语言特点探析
——以花样滑冰解说为例

2022-11-15 12:18夏元元王东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9期
关键词:陈滢解说员花样滑冰

夏元元 王东林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融媒体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等逐步融合,融媒体时代拉开帷幕。融媒时代不是简单的几个媒体内容加在一起就组成了融媒文章,而是融合各个媒介群体的文化特性,生产出受众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的内容,打破新旧媒体的壁垒和界限[1]。融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把报纸、广播、电视这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从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2]。融媒体时代,体育解说的语境发生了变化,解说员的语言样态也自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 解说主体的地位转换

中国体育解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有70多年的发展史,从传统媒体广播解说到电视媒体解说,再到现在的融媒体多平台解说,解说样式越来越多样化,解说主体也开始从传者中心转换到受众中心。

1.1 传统媒体时代的传者中心解说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者是绝对的主体,而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对象和靶子。媒介作为传播过程的主体,对信息的选择与传播拥有不可抵抗的决定权。在传者视角中的信息接受者,即受众,只能消极被动接受,对于传者所提供和传播的内容都无条件地消化接受[3]。所以传统媒体时期的解说在风格和特点上具有传者中心的特征。

以传统媒体时代的知名解说员宋世雄为例,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电视机普及率低,收听成为大多数受众了解体育赛况的方式,而且此时体育解说艺术发展处于萌芽阶段,解说样态较为单一,宋世雄的解说满足了受众欣赏赛事中朴素感性情绪的需求,所以他的解说样式得到普遍认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体育赛事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宋世雄独特的高、尖、快的声音特点,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焕发出的工作热情和崭新精神面貌高度相吻合。以1984年8月7日的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队对阵美国队的比赛为例,“现在中国队发球,现在比分还是9 比5,中国队发球,中国队11号郑美珠在发球,郑美珠发球对方一传没有接好,直接过网线,中国队反击,中国队现在破球,美国队现在把球接起来,美国队现在还在破球,中国队双人拦网,美国队再组织进攻,中国队把球接起来,中国队拉开扣球,好球。”这是一段时长19s,总计113 字的比赛画面描述,宋世雄用高频快节奏的解说,连接传播两端,实现情感互动,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而广播传播过程中,受众作为对象被动接受信息,无法直接或间接改变解说员的解说风格,所以直到2000年宋世雄退休,他仍然是高、尖、快的解说特点。

韩乔生的“夏普事件”是他娱乐式解说的经典案例。1996 年韩乔生应邀解说一场曼联的足球录播比赛,在解说过程中,韩乔生说道:“7 号球员夏普分球给了9 号球员,9 号球员也叫夏普,他们很可能是一对兄弟,在足坛活跃着很多兄弟,比如荷兰的德波尔兄弟,爱尔兰的基恩兄弟。9 号又将球传给了10 号,10 号怎么也叫夏普?可能外国球员球衣上印的只是姓,这些球员都姓夏普,就如同韩国球员都姓朴一样。漂亮!10号球员夏普连过二人破门得分,11号球员上前庆祝,怎么11号也叫夏普,对不起,观众朋友,夏普是印在球衣上赞助商的名字,他们都不叫夏普。”电视媒体起步阶段的赛事解说人才不足,在职解说员身兼多职(解说多种项目),所以才有了韩乔生这段以纠错为底色的娱乐式解说。受传统媒体时代条件限制等原因,他的解说产生了两种现象:第一,受众只能作为传者的对象和靶子,被动接受;第二,韩乔生的口误反而成就了他的个人风格,这被戏称为韩乔生现象。

央视的另一位解说员孙正平的解说以求稳著称,他的解说原则是:国内的比赛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在国际比赛的解说中更要突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多宣传友谊,对不好的球风和场上发生的不良事件一定要淡化处理[4]。他的解说特点力求平稳不出错,相对以往的解说样态呈现,他如此自我评价:“在老一代解说员中,宋世雄老师是‘稳健派’的代表,而韩乔生则是‘敢说派’的代表,我的风格介于他们二者之间,既保持稳重,又不失保守。张斌、黄健翔等年轻人的特点则是‘专’。希望自己能在新老两代体育解说员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孙正平解说特点总体上看仍然归属于传者中心范畴,在求稳意识的指导下,创新性和个性化特征被制约。

1.2 媒体融合时代的受众中心解说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电视媒体、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等逐步融合,融媒体时代到来,解说主体发生了改变。不可否认,电视转播的体育运动逐渐拥有更多受众群体,电视体育节目拥有如此庞大的追随者,以至于一位体育解说员,用媒体本身的本土语言,给电子竞技的大众观众贴上了超级观众的标签[5]。超级观众的出现,使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需求增多并开始被重视起来,促使解说主体从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转变,体育解说员的服务意识逐渐加强。花样滑冰解说起步较晚,所以结合时代特点,直接以受众中心为解说主体发展,它的独特性在融媒体时代显露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5 个级别,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需求、自我实现(见图1)。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体育解说需求也是如此,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解说环境呈现多样化发展,传播手段变得复杂化。受众对于体育解说艺术中解说员基于赛事进程完成的信息传递需求得到满足后,依次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核心需求:赛事评介、专业素养、艺术表达、解说水准(见图1)。

其中,信息传递是解说员基于赛事解说内容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赛事主体基本情况发布、赛事进程中的实时赛况(比分)发布等,是体育解说内容的基础构成。赛事评介是解说员基于赛事主体双方(或多方)的竞技状况和水平发挥的介绍,优缺点点评介绍等。专业素养是解说员对解说赛事项目相关专业指标的熟知程度,也是解说员业务能力的体现。艺术表达是解说员对解说赛事项目赋予艺术气质的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陈滢的“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6]”就是极具艺术表达特征的体育解说文本体现)。解说水准,是赛事受众基于对解说员整体业务能力水平的感知分析得出的终极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的传播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不仅仅是服务对象,也是接受主体,而且应该是一次传播活动能否实现的最关键的环节[7]。于是白岩松的白话解说、陈滢的诗人解说在融媒体时代脱颖而出。

白岩松虽然不是专职解说员,但他在2016 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白话”解说堪称个性化和人性化解说的典范。以往的开幕式解说大都是照本宣科,毫无特色,但白岩松的白话解说却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他的解说更具互动性,融合了潮流表达,把收看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从被动收看信息的受众转变为积极表达收看体验的用户[8]。白岩松的解说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能够与观众实现情感共鸣。2016 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他解说中国队入场的时候这样说:“西红柿炒鸡蛋这个衣服还可以吧,很多中国人第一个学会的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啊,低调又平民。”虽然调侃了一番中国队的服装,但字里行间又表达了中国服饰亲民的一面。随后在新浪微博上也出现了“里约奥运会中国队番茄炒鸡蛋”等讨论话题,上千万人次的讨论,传播效果超出预期。究其根本是他采用了脱稿解说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产生强烈的交流感。另外,通俗易懂的语言也能够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从受众心理出发,化身段子手,填满个性化、人性化的内容,实现与观众的高度共鸣。他的表达方式让传播内容变得更有价值,所以网友也戏称他是自带弹幕的国家级段子手。

体育解说的实质是基于语言传播行为的即兴口语表达,如何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文本的运用,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拥有独特解说风格的陈滢给出了她的答案。

陈滢的解说语言恰当地引用国学作品中的诗句或故事,为精彩的比赛增添了文学色彩。从2005—2016年,陈滢在现场解说12 届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这为她深厚的语言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索契冬奥会对日本名将浅田真央的解说是她“破圈”之作,“人生目标是可以通过坚守信念,而不是屈服来实现的。在追求高难度的路上,浅田真央从未放弃!尽管这条路注定会走得很艰难,很孤单,但是上天不会辜负你的勤奋和坚持!”这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解说词,她的才情被两国的观众、媒体认可,是融媒体时代下唯美语言艺术的代表。

无论是国内的赛事转播,还是走出国门的现场解说,陈滢的解说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9]。费斯克指出,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意义与快乐的产生及循环[10]。从文化视角来看,陈滢的解说语言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能够让受众有回味和思考的空间,能够实现受众对体育解说的个性需求,让比赛的传播效果达到空前高涨。

从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是传播地位的互换和转变,也是解说员探索更好的传播效果之路上所做出的大胆探索。融媒体时代,解说员从幕后走到台前,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对受众的服务意识也逐渐增强,语言风格的多元化,使得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这也为新时代年轻解说员形成自己的解说语言特点提供了借鉴。

2 花样滑冰的解说特点

花样滑冰作为冬奥会的正式项目,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花样滑冰被称为冰上舞蹈,具有十足的观赏性。运动员通过冰刀在冰面上划出图形,并结合音乐,表演完成跳跃、旋转等高难度动作,之后裁判按照动作的完成质量与艺术性表现进行综合评分。而CCTV-5 作为观众获取比赛信息的渠道之一,正式实况解说花样滑冰是在2006年的都灵奥运会上。自此,花样滑冰的解说时代开启。

2.1 解说特色分析

2.1.1 诗性叙事——陈滢

2018 年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比赛中,羽生结弦卫冕冠军。表演结束后,陈滢献上了一段经典的评论。羽生结弦在2017—2018 赛季饱受伤病困扰,2017 年在训练中受伤,后面的总决赛、四大洲赛都没有参加,而参加平昌冬奥会之前,也只在冰上训练了一个月,所以陈滢说他的这段舞蹈:“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索契冬奥会冠军在平昌周期面对四周小将们的挑战,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极具艺术魅力的语言既对羽生结弦的表演做出了高度评价,又点出了他面对困难的态度,堪称诗性解说典范。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国选手金博洋作为新秀,在赛季表现不稳定的情况下,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展现出了自己赛季最高水平,虽然最终排名第九,但陈滢解说道:“金博洋,浴火重生。年少成名的他曾经两次登上世界锦标赛的领奖台,到达过中国男单从未企及的高度。但即使是在无边的暗夜里,只要坚信,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瞰低矮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平庸的懦夫,这种信念足以让选手度过人生中一个个至暗时刻。北京冬奥会,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用张桂梅校长的校训,道出金博洋花滑之路的不易,既鼓舞人心,又高度赞赏了金博洋的实力。

2.1.2 专业呈现——陈露

陈露作为一名花样滑冰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加入花样滑冰的解说团队。在北京冬奥会自由滑比赛上,面对羽生结弦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失败,她说:“跟大家讲解一下,他上这个动作不仅仅说只是一个动作,他的体能、精力都要更加之大才能来冲击这个动作。对于羽生来讲,如果只是做一个3A的话,虽然很完整,但对他来讲可能已经没有任何的挑战,他已经太多次在奥运会、世锦赛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套又一套完美的动作。”这段解说,她先解释完成阿克塞尔四周跳的难度所在,然后从运动员参赛的背景出发,通俗易懂地表达出运动员所挑战的难点。可以看得出来,她的解说语言依托于熟悉的专业知识和同运动员高度的共情能力,同时她的声音不高,音色柔和,所以在解说的时候形成“术业专攻、温文尔雅”的解说特征。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金博洋完成男单短节目表演后,复盘未完成的阿克塞尔三周跳时,陈露说:“重心有点窝到里面,落冰重心太往里倒了,最后翻身了,这个会给他扣分的。”“裁判员在不同角度给你数圈,如果旋转速度不够快、一个姿态的圈数不够的话,那么你达不到这个等级。裁判坐的角度不一样,看的角度也不一样,有时候给你数的时候可能有的裁判数够了,有的觉得差点。”结合良好的表达能力,更具专业化的解说风格也让陈露坐稳了解说这把转型椅。

2.1.3 个性鲜明——钟宇峰

北京冬奥会上,咪咕视频推出了多元化的解说方式,其中钟宇峰成为为数不多的花样滑冰男性解说代表。“花样滑冰项目艺术性强,对抗性弱,比赛节目需要结合音乐和舞蹈,所以其比赛更像一次艺术呈现,这种艺术气息、对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拿捏,女性较男性更胜一筹。[11]”钟宇峰是2017年CCTV举办的《一起说奥运》节目的参赛选手,专业素质过硬。他的解说特点刚中带柔,作为年轻解说员,他与观众有较高的共情能力,音色极具新鲜感,很容易吸引年轻受众。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上,他在中国选手彭程、金杨完成双人滑短节目比赛后说道:“中国选手彭程、金杨今天发挥得非常出色,今天在场下的时候跟观众打招呼,我就觉得,诶,确实今天好像还不错哦。”简单的语言,他通过积极的语态和语气助词,将细腻的情感传递出来,让人耳目一新,展现出年轻态的语言面貌。与资深解说陈滢的温柔甜美风格相比,他将男性沉稳有力的声音特征加入,给受众另一种不同的享受。他的解说出圈还在于他对比赛类型的把握恰当,花样滑冰不像短道速滑需要快节奏高声调的解说语态,但也不是完全温柔无力的语言风格,对于这个度,他把握得非常恰当。所以他在这次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的解说中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2.2 融媒体时代体育解说的逻辑遵循

应用语言学认为,任何形式语言的应用和研究都离不开对语言环境的依赖。以花样滑冰项目为例,融媒体时代的赛事解说离不开大量的资料补充和专业知识,以及解说员对于比赛节奏的把控。融媒体时代,解说员拥有更多的传播平台和手段,传播效应也更加迅速,所以语言文本的逻辑遵循在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花样滑冰这一项运动,解说语言的逻辑遵循为花样滑冰项目的普及提供助推力。

患病羊在发病过程中会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腹泻症状,这时可利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抗菌素对其实施具体治疗。具体而言,就成年羊来讲,可利用百分之十的黄安嘧啶注射液20到30毫升左右对其实施肌肉注射操作;就羔羊而言,也可以利用此类药物10到15毫升进行注射,并应以天为单位,2次/d。倘若患病羊表现出腹痛症状,则可利用百分之十的安乃近4到6毫升,对其实施肌肉注射操作,同时,利用鞣酸蛋白2到5克对其实施灌服操作。

2.2.1 具象描述

在赛事解说过程中,人们往往对于优美而贴切的语言保持欣赏和钦佩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文化情结,所以花样滑冰本身的体育特点建构了解说员独特的创作空间。解说员不仅可以在全场比赛结束后烘托气氛,展现温情的一面,在比赛中也可以用具象的语言让受众享受比赛的魅力。例如,解说员陈露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男子自由滑比赛上评论:“最后的菲利普三周,这个是在他这个跳跃里面不算难度的跳跃,又犯这个毛病,大风大浪过去了,小河沟里面一下子翻船了,还好没有摔倒,意志力还是非常坚强的。”将抽象的技术难度具象化,解释了运动员在表演中完成菲利普三周的质量和难度,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比赛和欣赏比赛。

2.2.2 疏密结合

绘画艺术技艺概念中有一个经典概括:画家在画布上着墨时需做到疏能跑马,密不透风。这个非常辩证的观点同样适合用于花样滑冰解说艺术中。花样滑冰分为短节目和自由滑,平均时间在2~5min,所以解说员的解说空间十分充足。疏密结合的方式,丰富了解说体系。央视解说员陈滢曾经在网络上发起过调查,关于是否在花样滑冰比赛中进行动作解说向网友征集意见,大部分网友表示希望能够完整地欣赏比赛。所以在之后的解说中,陈滢有的放矢地将解说语言运用到比赛中。花样滑冰赛前的解说语言以介绍比赛背景和运动员的相关背景为主,“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继续收看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短节目的比赛,一共有18位选手参加短节目的角逐,前16名将获得自由滑的比赛资格。今天的这场双人滑短节目从18∶30 开始,到21∶50 结束,将历时3h20min,选手们将分为四组上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选手正在进行赛前热身”[12],赛事进行中,陈滢则会有意识地屏住呼吸,将自己的声音“置于幕后”,实现“语言留白”,减少个人语言对赛事场景(运动员表现)的干扰,客观上实现受众观看赛事画面的流畅度。而比赛结束后,陈滢则会实时通过自己的专业分析对运动员的表现做出较为详细的评介:“因为短节目它的技术动作数量没有长节目那么多,所以大家都完成相同的动作看上去难免千篇一律,但你看隋文静、韩聪的表演,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力,他们对这种表演的层次感,这种掌控力才能让你体会到什么叫云泥之别”[12],在解说文本构建上,形成密、疏、密的语言结构样态——这种疏密结合的语言结构,不仅给足观众思考空间,还能够让解说员把控好比赛节奏。

2.2.3 传承创新

解说语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解说员也不断丰富自己的话语体系,央视解说员陈滢的“天意终究难参,假若登顶成憾,与君同添青史几传,成败也当笑看”尽显中国式浪漫,“北京冬奥会,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不唯难度、金牌论,成为解说的新样态。优秀的解说语言作为桥梁,在国际上也容易引起强烈反响,陈滢对羽生结弦的解说就是典型的案例。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解说员掌握传统国学文化不仅是为比赛增色,还是对新的解说话语体系的一次探索。显然花样滑冰解说的探索是成功的。因为央视解说员陈滢的出圈,网络上出现了“你永远可以相信陈滢的解说”这样的话题讨论。从国民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将优秀的国学语言运用到解说中是一次传承创新的尝试。从世界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解说打破了国学语言的界限,拉近了世界人民的距离。解说语言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在紧跟时代特色,还让体育运动突破了国界,受世界人民喜爱。

3 融媒体时代体育解说前瞻

媒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技术、功能的更新和全面整合,新生事物的不断加入,使承载的内容、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有着新的变化[13]。在融媒体背景下,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必定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解说就需要创新提供活力,为体育项目创造更多的普适价值。

3.1 体育解说创新思路

3.1.1 实现差异化解说诉求

解说员在观众和比赛之间就像一个润滑剂,运用流量明星吸引受众,然后通过明星的个人风格来打造差异化解说,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王濛作为短道速滑的奥运四金选手,称得上体育界的明星,由她解说的花样滑冰比赛之所以成为爆款,与其女性解说员身份有一定关系。电视体育界长久以来形成的男性霸权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也已形成了体育、媒体、经济结合体,人们早已成为这种结合体的臣民[14]。融媒体时代,女性解说员的从无到有,不仅丰富了解说样态,更是对以往男性解说员一统天下的局面的差异化体现。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首个比赛日,中国队收获首金,与此同时王濛的解说连上7 次热搜。“我的眼睛就是尺,不用看回放了”“美国的那个!你们看见了吗?啊?没看见吗,就在这儿,反复给我看十遍!就看她是不是出现在了跑道上?你不应该出现在滑行跑道上!你是接棒人员!”她的爆火不同于男性解说员的大方沉稳,丰富的肢体语言(解说时激动得拍桌子),接地气的解说语言(参杂的东北方言),同时结合凡尔赛(炫耀式)的唠嗑解说方式,与沉稳的男性解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破了传统的男性解说员的惯性思维,王濛这种个性鲜明、活泼生动的天然解说风格,客观上构成了差异化解说的新样态。

3.1.2 完善解“说员+嘉宾”的合作模式

多媒介的融合,让平台在配置解说上面更多选择了“1+1”的模式,即一位解说员搭配一名解说嘉宾,来达到丰富受众体验感的效果。现有的合作模式下,解说嘉宾的水平参差不齐,让“1+1”的配置模式常处于小于2的解说效果。

嘉宾表达水平的提升是完善配合模式的重要步骤。随着越来越多的退役运动员入驻解说阵营,专业的媒体平台应该提供相应的解说培训。陈露从退役运动员转型为解说员,虽然她极具专业性的解说吸引大批受众,但也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不恰当的现象。所以媒体平台从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维度为退役运动员培训,提高解说嘉宾的表达水平,是为个性化解说添砖加瓦的重要手段。

融媒体形势下,体育解说语言表达具有低容错率、高传播性的特点,所以在解说体育项目前,需要解说员和嘉宾有一定的沟通和交流,分配好解说任务,保证在转播过程中不出现或少出现冷场或抢话的情况,这也是完善解说+嘉宾配合模式的关键所在。

3.1.3 多语态模式体现

任何解说的出圈都不仅仅是因为个人风格,还往往因为有不拘泥于播音腔的解说方式。花样滑冰解说员陈滢的出圈,是因为她独特的诗性语言[15],“命运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轨迹”“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如愿得到回报”“纵使未获金牌,他们也依然身披华彩”。粤语解说员陈俊杰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是因为他摆脱普通话解说的束缚,给了观众语言上更多的选择。而王濛的出圈是她打破传统解说方式,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唠嗑式解说[16],“你看没看!我就说!我看的角度是什么!我就是干这个的!”,而黄健翔也很配合王濛:“对!你就是干这个的!你说什么都对!”,利用多元的语言体系、多元的样式和多平台的传播方式,能够创造更多的流量和传播价值,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也能打开体育解说的超级观众市场。

3.2 体育解说创新对策

3.2.1 推进技术支持

体育解说依托于媒体转播,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技术,支持着体育解说的创新发展。技术的革新使得体育转播进入掌上时代,比赛收看从集体场景逐渐演变为个人场景[17]。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采用了4套超大型4KHDR 超高清转播系统、1 套虚拟转播系统、1 套自主研发拥有多项专利的MulticamReplay360度自由视角系统,一套VAR短道速滑视频助理裁判系统负责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单板滑雪大跳台等六大热门项目的转播技术保障工作,新技术的融入为解说员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更详细的比赛细节回放。本届花样滑冰比赛就利用了3D动作捕捉系统,通过技术转播,解说员可以根据选手的回放和分解动作,更准确和详细地为观众分析赛况,新技术的使用让两端用户(电视端、移动端)都可以很好地体验赛事魅力。高科技的运用是媒介融合下的大胆尝试和探索,各大媒体技术公司可以尝试和开发更高端、更智能化的转播技术,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强化国内的转播力量。同时,积极构建5G+4K/8K+AI 战略布局,将新技术运用到成熟的转播体系中,为体育解说服务锦上添花。

3.2.2 提升赛事传播质量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互动增多,这对体育解说内容的传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众对信息接受的态度是影响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为退役运动员带来了独特的运动经历和对运动项目的熟悉亲切感,这往往能引起电视观众极大的好奇,提升观众的满足感,提升赛事报道的质量。在高质量的传播技术手段下,提高内容的有效性、专业性、独特性是体育解说提升赛事传播质量的对策之一。央视解说员陈露极具专业性的解说呈现就是一次转型解说的成功探索,“第一个连跳没连上,她(朱易)把连跳放在了第二个三周跳上,这个还是比较聪明的,因为连跳得分高,你就没有必要白白浪费分值最高的动作。除了第一个动作的失误,其他整个来讲,我觉得她今天的表现还是挺轻松的,看出了她这个心态调整得还是非常不错的”[18]。她的语言文本通俗易懂,从运动员的视角和观众达成了情感互通,为解说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所以可以鼓励、引导、培养运动员跨界转行或兼职从事体育解说,推进解说的专业化,满足受众对体育赛事的专业需求;或者借鉴国外优秀的解说经验,例如:提高对镜头语言的解读能力;充分利用双人配合的解说优势等等,以此推动解说行业内容的高质量发展。

3.2.3 鼓励高校开设体育解说专业课程

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体育转播的形式再也不局限于电视转播。新增的网络转播和手机转播形式的相继涌现使得受众选择增多的同时对体育解说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今面临这种新媒体形式的冲击,我国的专业体育解说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19]。针对电竞行业解说人才缺乏的现象,上海体育学院从2018 年开始招收电竞解说专业学生;2022 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体育大学和咪咕视频合作,开设了北体大冬奥解说班转播信号,为专业学生提供平台;武汉体育学院从2009年开始融合体育特色招收播音专业的学生,十多年来培养多名优秀的解说人才。

体育院校虽然在积极地迎合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行业仍然存在很多解说员半路出家,或者身兼多职(一人解说多项比赛)、解说培养体系不健全等情况。尤其是花样滑冰这类小众的体育项目,虽然有较高的关注度,但是熟悉比赛规则和技术动作的解说人才相对较少,解说行业仍然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所以各大高校可以利用新闻传播的专业优势和体育师资力量,开设相关的体育解说课程,也可以尝试多语言种类的解说模式,建立健全体育解说培养体系,为体育解说填充后备人才。

3.2.4 借鉴国外解说经验

国外的体育解说发展要早于国内,分析研究国外的解说经验有助于为培养我国优秀的体育解说员提供参考。Raymond Glendenning(1907—1974)是英国著名体育解说员,解说了1946—1963 年的所有英格兰足总杯决赛,还解说过赛马比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和1948 年伦敦奥运会的多项赛事。他的快节奏、激情解说深受观众喜爱。Marv Albert是美国TNT的NBA解说员,以其为典型代表的美国NBA 解说员在解说语言上具有高度的现场同步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不会在比赛中偏袒任何一方球员。TNT的NBA电视解说员早期都是广播时代的体育解说员,会采用丰富的语言和变换的语调,刻意注重同步说明。CCTV5 的NBA 电视解说员同步说明稍显不足,在解说过程中显得过于笼统简单,描述性的语言少,多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评论性语言。CCTV5 的NBA 电视解说员,更多的是说出球员名字,抑或一句“好球”和“漂亮”草草了事。而TNT 的NBA 电视解说员基本上有一个同步说明的套路,对于球员动作,TNT 的NBA 电视解说员更多采用丰富的语言,“多么精彩的移动”“多么精彩的投篮”“不可思议的扣篮”,丰富而变化的语言使得观众在看球时不至于耳疲劳[20]。不难看出,丰富的语言使用是调动受众情绪的有效方式,也是值得国内同行学习和借鉴的。

4 结语

通过对融媒体时代体育解说语言的探析,不难发现,体育解说主体的转变,让解说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受众中心不再只是简单以服务受众为主体,还会融合时代、行业特点。花样滑冰解说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解说员散发的语言魅力,解说员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还不断地创新和输出。赛事增多,解说员会拥有更多的解说机会和传播平台,这是行业蓬勃向上的动力。但如何打破现有圈套的束缚,是解说员乃至行业创新的关键。所以分析和反思解说语言文本,建构标准的语言体系,对提高解说员解说水平和输出更优质的内容至关重要。赛事受众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体育解说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体育解说员不仅需要做播报信息和描述画面的传播者,更需要做一个创造者,通过良好的语言素质,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赛事服务。

猜你喜欢
陈滢解说员花样滑冰
花样滑冰双人滑短节目比赛研究——基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
我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成绩突破的探索——以2019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杯为例
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发展的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
小小解说员
高水平花样滑冰竞技人才的培养
足球解说员:让足球在嘴里跑起来
水果总动员
上shànɡ学xué路lù上shànɡ
思维擂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