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娟
(上海政法学院 纪录片学院 上海 201700)
音乐通识课作为高校重要的素质教育艺术类课程,担负着当代大学生的美育工作,在塑造大学生审美情操、熏陶涵养以及建立健全乐观的人生品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因此,本课程思政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只是简单地对红色音乐作品进行简单介绍,而是将音乐知识、音乐实践,与具体思想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互相融合的教育,具有课程教育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化的特征。通过课程建设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
随着国家对美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综合类高校音乐通识课的开设得到大力发展,课程思政也在高校各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有序开展。音乐通识课与思政课程尽管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贯穿思政教育,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本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大势所趋也是必须要进行的提升与改善,音乐通识课程虽然教学资源丰富且内容实用,但是从课程思政建设和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单从教学方式方法的角度进行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进行清除与解决:
问题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品的普及,使得部分学生完全沉浸在其便捷的娱乐功能中,随时随地“刷微博”、“打游戏”、“看视频”等行为,极大地影响了课堂互动,使得任课教师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面对缺乏交流的课堂环境,久而久之,甚至有些授课教师也会失去对于讲课的热情。
问题二,音乐通识课程设置及思政评价体系需完善。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通识课授课老师,课程的开设大多由其他学院老师申报开设,课程内容也是根据授课教师的喜好来进行选择,课程设置随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课程思政的融入也缺乏科学有效性。
要真正解决以上教学问题,就需要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只有课堂思政的合理引入与应用,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他们产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学习的热爱,只有“愿意学”、“学得进”,教师的授课技巧才能发挥作用,真正提高音乐通识课程的美育教学效果。
本课程思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通识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明确思政育人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入手,遵循学科专业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深入梳理音乐通识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明确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目标,基于学生的学情调查与分析就变成首要任务,表1展现了基于本课程的学生特点分析和相应的课程思政指导思想以及思政育人总目标等相关信息。
表1 学生特点与课程思政建设表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多维度全方位融入(线上MOOC/SPOC教学+线下课堂+电子课件+数字化作业+线上线下混合讨论)。课程定位从知识、能力、素养、创新和应用五个方面对课程进行全新设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提升、思维创新、实际应用和课程的思政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总育人目标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操、制度自信、使命担当、具有较高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具备基础音乐素养的新文科人才。
课程的内容重点虽为音乐教育,但是相对于音乐基础知识与审美教学内容,结合思政元素,更加强调“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音乐审美、树立较强的民族自信才是课程更加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准确把握课程的学科专业性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任何课程都有其设置的合理性和目的性,音乐通识课程具有基于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学术性、知识的严谨性和整体性、结构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教学的学科性和规律性等自身特性,有其自身的课程建设规律和教学规律。
本课程的思政建设要结合大纲、教材和知识点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本课程的思政建设应遵循音乐通识课程的教育规律,实现学科专业规律、课程建设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政教育规律的有机统一,使思政元素自然地有机地融入本课程、嵌入本课程,使思政元素成为课程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从而促进音乐通识应用课程更高质量发展,让课程展现出思想价值的意义和精神的感染力。
比如在根据音乐通识课的教学大纲来进行课程内容选取时,可以结合我国国情挑选兼具时代性、艺术性、思想性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课程中的音乐案例主要是歌颂祖国、歌颂革命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潮流,弘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任课教师带领学生们欣赏、聆听、分析这些陪伴着中国共产党,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同时,结合我国当下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现状进行讲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密切,真正激发出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与爱国的热情。
为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可采用较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结合疫情期间教学情况综合考虑,为了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最为实际。
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在线教学平台(例如:学习通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并上传相关教学资源,为方便沟通与管理,可将学生分为若干虚拟班级。课前,任课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参与课前测试。并征求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认知的存疑,并将相关问题汇总。在授课任期间,任课教师同时在讨论区设置论坛,通过讲解、介绍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将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反馈给学生。课程结束后,在平台发布下次课程的学习任务书。在每次发布任务时,课程思政视频等也一并发布到班级群。
课中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①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创设学习情境,以地方戏曲鉴赏为例,老师首先框定鉴赏范围,教师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戏曲种类;②任务分解。教师根据学生来源省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对展示内容进行筛选;③教师讲解重点知识,确定学习小组任务分工;④学生实施任务。教师主导任务实施过程,学生分组完成教师发布的任务,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选定的鉴赏内容进行发散提问,挖掘学生潜力;⑤任务评价。任务结束后,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展示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课后,教师布置开放性任务,组织学生创设学习任务,并将小组任务作品发布到课程平台。
经过推敲与思考,音乐通识课程思政教学首先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并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来进行设计与实践:
首先,在课程理论讲授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这个主渠道中,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解与重构,深入结合我国音乐行业发展等相关情况进行融合,突出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例如,任课教师在讲解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时,首先介绍这部作品与《黄河大合唱》的渊源,该作品将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民间传统元素如船夫号子等相融合,是世界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钢琴协奏曲之一。带领学生欣赏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时,讲解该部分表达了黄河畔船夫们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与艰难险阻做斗争的决心,音乐充满自信。学生在学习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船夫号子这一民间音乐体裁,同时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所传达的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而在讲解第二乐章《黄河颂》时,引导学生注意该部分音乐主题庄严伟岸的风格,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是对黄河两岸辛勤劳动的人民的歌颂。在乐曲结束部分铜管奏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使人听完为之心潮澎湃,为觉醒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后,任课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如何在丰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浸润思政教育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有声乐版块的内容,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大多是对音乐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多种模式的学唱环节,如齐唱、轮唱、独唱,也可以结合近现代较受学生喜爱的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乐团的作品进行模拟演唱。学生在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从多个角度深度感受民歌音乐的魅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中,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对民族音乐比较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各民族的乐器,结合乐器发展史进行讲解,比如亚洲许多国家都有竹制吹管乐器,如中国的竹笛、日本的尺八、朝韩的大笒,越南的梢风提尤等、它们的异同是什么,反映出来的音乐审美有何不同,并由部分有演奏基础的学生来进行演奏,对比单纯的讲解作品,聆听班里同学的演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艺术与人生课程中,包含有经典作曲家专题讲座模块,在讲到乐圣贝多芬的时候,学生不应该只知道他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作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其真实的人物魅力是什么,其常常被提到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创作的大型交响作品应该如何进行欣赏,其作品背后的作曲家事迹、特别是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自处更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力量,发挥音乐“以乐化人”的独特优势,将音乐教育与价值观、审美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要只关注音乐本身,要拓宽鉴赏的范围,从音乐作品中汲取音乐的力量,从音乐家的生平中窥探人生的真谛。
经过以上思政元素融入后,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思想道德境界,从而做到真正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中,在本课程教学育人的全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本课程的思政建设方法在具体实施阶段也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善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考核评价体系方面,教师如何进一步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课程思政作用于学生的受益程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如果按照传统的单一技术性操作要求要点来进行评分,则任课教师的评判标准较为明确;如果按照融入思政内容,综合思政要求和课程技术要求来对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进行评判的时候,任课教师的评判标准可能会较为模糊,有些情况下单单靠任课教师甚至难以更加客观地评判优劣。
(2)授课方面,任课教师如何更好地结合我校的“政法特色”做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在教学中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思政元素更好地进行混合搭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遇到以上情况,可否考虑联合思政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设计、授课方案及考核评价体系,双方互相启发,共同推动课程思政的前进。
学习是全面能力的提升与进步的过程,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中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培养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为未来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学习中学会做人,才是育人的终极目标,如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重大考验。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音乐技能技巧的掌握,也要培养学生为学、为事、为人方法的学习,将思想引导与价值感塑造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要加强艺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操作,积极落实国家对高校改革提出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改进音乐授课方法与教学模式,深入挖掘音乐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音乐的教化功能,实现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培养学生审美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