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光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天津 300193)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骨科疾病范畴,主要是因纤维环破裂导致内部髓核突出,进而压迫神经及神经根所致[1],其中下肢放射疼痛属于常见症状,给患者身心造成较大困扰,故需及时施行有效治疗。保守疗法属于治疗上述疾病的常用手段,其中针灸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较好效果[2],但目前针灸的种类较多,如:针刺、电针、火针、温针灸等。为探究电针的有效性,本研究对伴有下肢放射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普通针刺、电针治疗,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60例伴有下肢放射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借助掷币法将2017年6月-2020年12月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为20-65(42.65±2.78)岁,男女分别为19例(63.33%)、11例(36.67%);病程为15天-7个月,平均为(3.15±0.25)个月。对照组年龄为21-67(42.58±2.82)岁,男女分别为18例(60.00%)、12例(40.00%);病程为17天-6个月,平均为(3.20±0.29)个月。2组资料经统计P>0.05,可对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研究。(1)诊断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3]中制定的诊断标准,即腰痛并发下肢放射痛,如小腿和(或)足部,L4-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生理度消失,脊柱侧弯。(2)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下肢放射症状诊断标准者;②20-70岁者;③无晕针史者;④签署知情协议者。(3)排除标准:①不能耐受电针治疗者;②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酒精依赖史者;④患有腰椎肿瘤、骨质疏松、结核、腰椎滑脱、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者;⑤既往有精神疾病者;⑥不宜保守治疗,符合手术治疗指征者。
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药、止痛药、抗炎药治疗。对照组施行普通针刺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取委中穴、阿是穴、腰夹脊穴、大肠俞穴、脊中穴、关元俞穴、阳陵泉穴、秩边穴、环跳穴等穴位,对上述穴位及周边皮肤施行消毒,然后使用平补平泻进针手法施行针灸,留针半小时,每天1次,连续治疗10天后休息2天,然后开始下1个疗程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施行电针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取委中穴、阿是穴、腰夹脊穴、大肠俞穴、脊中穴、关元俞穴、阳陵泉穴、秩边穴、环跳穴等穴位,对上述穴位及周边皮肤施行消毒,然后使用平补平泻进针手法施行针灸,所有穴位得气后,在腰部选取2组穴位连接韩氏经皮神经电刺激仪,选择疏密波型,频率为2/100 Hz,刺激强度为5mA,留针半小时,每天1次,连续治疗10天后休息2天,然后开始下1个疗程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
3评估指标:对比2组总有效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1)总有效率[4]:结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标准,统计治愈、显效、有效占比和。症状较治疗前改善≧90%,且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正常生活及工作为治愈;症状较治疗前改善70%-90%,直腿抬高试验接近70°,对生活及工作基本无影响为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改善30%-70%,活动轻度受限,能负担轻强度工作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2)疼痛评分[5]:使用模拟数字评分法(0-10分)施行评估,分值越高,则痛感越强。(3)生活质量评分[6]:使用Spiter生活质量指数(总分10分)对活动能力(2分)、日常生活(2分)、健康感觉(2分)、家庭社会支持(2分)及前景认知(2分)施行评估,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佳。
4统计学分析:软件选用SPSS18.0,计数、计量资料分别用(n,%)和(±s)表示,分别行x2、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5.1 2组总有效率对比:对比总有效率可知,观察组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见表1。
表1 2组总有效率对比(n,%)
5.2 2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且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2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n=30)
表2 2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n=30)
组别 疼痛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6.73±0.25 3.74±0.25 5.08±1.15 7.74±0.61观察组6.76±0.29 2.23±0.30 5.10±1.18 8.98±0.78 t 0.429 21.179 0.066 6.859 P 0.669 0.000 0.947 0.000
5.3 2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观察组治疗后IL-6、IL-1β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2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n=30)
表3 2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n=30)
组别IL-6(μg/L)IL-1β(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129.25±8.60 99.36±5.41 185.25±18.50 86.36±7.43观察组129.28±8.53 85.28±6.61 185.28±18.48 53.28±6.48 t 0.014 9.029 0.006 18.378 P 0.989 0.000 0.995 0.000
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人数较以往显著增多,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以疼痛为主,如何缓解患者痛感是目前临床治疗上述疾病的首要原则[7]。
依据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展开探讨时,可按下述3类予以划分。(1)邪气于经脉肌肤滞留,而不通则痛。同时,因风邪善行,易与他邪相互影响,共同致病。另外,寒性凝滞有较高的伤阳危害,寒邪、风邪对腰部经络同时构成侵袭,机体阳气受到损伤,气推动力有限,可引发经络出现气阻不畅的情况,造成腰腿部肌肉皮骨丧失滋养能力,最终引发腰腿痛。在性质上,可将湿邪归于阴邪,也可对人阳气构成损伤,湿性以浊为重,有较高的对经络造成阻滞的风险,如在潮湿环境中长期生活,可引发腰腿痛,如汗出或淋雨后,可感风寒,对经络构成侵袭,进而引发经络出现循行不畅的情况,引发腰腿部疼痛。(2)受闪挫跌扑影响,造成肌肉筋骨发生急性或慢性损伤,诱导疼痛发生。如在跌扑撞击事件中,可造成肌肉筋骨受损,引发局部出现淤血问题,促使经络通畅度受阻,不通则诱导疼痛出现。或长期从事不恰当的活动,如坐姿不当,长久处于站立姿势,过度活动,或长时间弯腰等,可引发腰部肌肉出现慢性劳损,进而造成筋骨受损,略受外邪侵袭或运动不当,即可引发腰痛事件。(3)肾气损耗或肾气不足,造成肾虚腰痛问题。依据《内经》记载,肾主骨,同时藏精生髓,若在机体肾气处于平均的状态,则筋骨劲强,同时,若肾气不足,可对骨的生长发育构成影响,同时,肾气出现耗损,也可诱导骨骼发生病变。针对肾气过度损耗者、禀赋不足者、年老体虚者,存在肾虚精亏问题,肾精无法对筋脉有效濡养,进而造成筋脉失养,增加腰痛腿痛风险。采用中医对临床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辨证分型。(1)从六经辨证角度展开分析,具体为:依据《灵枢经·经脉》观点,经脉者,对生死具决定作用,对百病进行治疗,并对虚实进行调理,可达到畅通的效果。在人体病理生理中,经脉所起作用卓著,全身气血运行,均与经脉沟通存在关联,若经脉存在不通的问题,而可诱导百病发生。因腰腿疼痛,多存在依据经脉走行的特征,故既往在对此类病症进行诊治时,采取的是经脉论证的方式。依据腰痛表现和同经络循行部位存在的关系,又因少阳经、足太阳经主筋骨进而引发病症,故临床又可按足少阳经症、足太阳经症、督脉经症予以划分。(2)为八纲辨证,在古代文献中,对此类病症分类较为详细,如在《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中记载,引发腰痛的现象有下述5种:①少阳,七月万物引发阳气伤,进而出现腰痛征象;②风痹,即风寒可对腰部构成影响,进而引发疼痛;③肾虚,役用对肾脏构成损伤,进而引发疼痛;④暨腰,即坠堕引发腰伤,进而引发疼痛;⑤在湿地寝卧,进而引发疼痛。依据《丹溪心法·腰痛》记载,腰痛主挫闪、湿热、淤血、肾虚、有痰积。既往的著作,均依据瘀血、肾虚、外伤、气血不足、风寒湿外邪等病因,来对此病症进行分类。依据现代中医理论,将腰痛症按肝肾亏虚证、血瘀证、湿热证、寒湿证予以划分。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证”范畴,病变部位在于足少阳经、足太阳经、督脉,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导致血脉不畅、经络阻滞、气血不荣所致[8],故其认为,治疗上述疾病应以舒经活络、活血止痛、补益肝肾为原则。针灸属于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之一,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势,通过对相关穴位施行针刺,能够有效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气止痛等效果,但有研究显示[9],普通针刺刺激较弱,效果欠佳,故本研究特此对伴有下肢放射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电针治疗,主要是指经针刺穴位得气后,对针输送微量电流波,从而达到刺激穴位及局部神经的目的,且电刺激能抑制疼痛,解除神经根受压及缓解神经根水肿症状,治疗效果较普通针刺更佳。依据祖国医学理论,在对穴位进行选取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主穴:对于夹脊穴而言,以《素问》为首见,可在背痛治疗中应用,有外邪在足太阳之络入侵,促使拘挛背急,进而引发胁痛,刺之可起到治疗作用。对夹脊穴进行定位,为在后正中线位置旁开0.5寸处,内外侧均表现为有膀胱经和督脉伴行的情况,督脉在性质上,属阳脉之海,对全身阳气统领,可对阳性进行疏通,对脊柱病症,以及由寒湿之邪诱导的病症发生治疗作用,膀胱经在机体全身行,广泛分布于下肢、腰部,可对下肢疼痛、腰痛等展开治疗,经络所过之处,均为主治区域,膀胱经穴也可对腰突症等症状进行治疗,夹脊穴在两经之中分布,对两经进行联络,在功能上,与两经存在密切关联,故可对夹脊穴进行选取,来对腰突症展开治疗。(2)配穴:如环跳穴,其于臀区分布,属足少阳胆经,对其进行针刺,可经坐骨神经、臀大肌等,另外,环跳穴属太阳经、足少阳的交会穴位,可在腰腿痛治疗中应用。依据《针灸甲乙经》中的记载,腰胁相引,可引发严重疼痛,胫痛不具屈伸条件,痹不佳,而采用环跳穴,可对此问题解决,在主治病症方面,类似于坐骨神经。秩边穴在骶区分布,在性质上,属足阳明膀胱经。依据《针灸甲乙经》记载:腰痛骶寒,无法做俯仰动作,而阴痛下重,故而影响小便,故可在马尾神经受压引发的大小便失常治疗中应用。针刺镇痛作用已被临床广泛认可,分析针刺镇痛在神经生理方面的机制。对于针刺镇痛来讲,其效应产生,可对整个神经系统均有涉及,脊髓为此方案发挥作用的首站,具初步处理,对信息进行译释效果,脑干属中继站,地位较为重要,发挥着整理,综合及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丘脑为协调镇痛机制的中枢,参与的神经体液多样,起着综合调整、复杂分析的效果,而边缘系统及其核团,也可发挥协调价值。大脑皮层为指挥中枢,其可具兴奋和(或)抑制机制外,还促不同元素之间动态保持平衡。其神经化学机制具体包括:对于神经化学来讲,同针刺镇痛相关的以神经递质为主,还包括对游离钙离子、蛋白质、氨基酸等作用。具针刺镇痛效应相关的神经递质多布降钙素基因相关脑、吗啡类物质等。部分神经递质可使针刺镇痛效应减轻,也可能产生对抗。如一些脑肠肽、儿茶酚胺类、氨基丁酸,胆囊收缩素等。还有部分物质,因针刺镇痛期间参与部位存在差异,故有两种机制。拿P物质举例,针刺可经对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抑制,进而发挥镇痛效果。同时,在镇痛分子机制方面,为对不同频率下电针影响c-fos表达的情况进行了解,分别取频率为2Hz和100Hz的电针应用,其因是神经细胞兴奋标志,经对fos样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核来计算,对FOS蛋白进行观察,结果示,2Hz电针可促大量FIL于丘脑弓状核生成,而100Hz电针促使大量FIL于臂旁核中生成,故对于电针刺激来讲,并非一般应激反应,而属因某种选择而产生的特定刺激。关于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现代医学也展开了深入研究,其机理可能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电针可经输出极具规律性的脉冲电刺激,促使于病变领域区域分布的肌肉出现规律性收缩以及舒张,进而使肌痉挛得以缓解,肌肉粘连被有效松弛,促使突出物同呈受压状态的脊神经根间所具有的位置关系改变,进而使神经根所承受的机械性压迫减轻,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细胞代谢加速,对局部炎性介质吸收、消散均具强有力的促进作用。(2)电针可对坐骨神经纤维所具有的轴浆运输促进,使代谢加快,并促神经根营养障碍改善,为受损神经再生、修复创造理想条件。此外,电刺激可使肌细胞兴奋性增加,并可对肌肉萎缩进行防范。(3)电针可对相应穴位形成刺激,促使机体对部分单胺类递质释放,如P物质、5-HT、阿片肽等,进而使内源性镇痛系统启动,起到理想的镇静效果,进而促疾病疼痛程度下降。(4)电针可使血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加,特别是红细胞,进而使血液流变学状态显著改变,最大程度降低血凝度,并使微循环障碍改善,起到通则不痛,瘀去滞通的作用。在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上,多项报道均指出,相较传统针刺,有更为理想的镇痛效果,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均尚未明确镇痛机理,但可从下述几项对研究成功进行总结,具体为:(1)可对脊髓环氧化酶-2表达形成抑制: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中,对环氧合酶-2(COX-2)展开观察,其在脊髓后角的表达表现为增加,故认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有COX-2的参与,依据此猜测,应用免疫细胞染色法得出结构,即在应用电针展开治疗后,于脊髓L4-6段背角位置,COX-2表达存在显著减少的问题,进而表明应用电针进行镇痛,至少部分为基于对脊髓中分布的COX-2表达进行抑制。(2)对GDNF和GRFα-1表达增加:GDNF和GRFα-1可经对伤害性感受器信号进行调节,来起到对疼痛的抑制作用,有报道指出,经动物实验证实,运用电针,可使脊髓背角处和背根神经节位置的GDNF和GRFα-1表达增加。(3)使生长抑素以及ppSOMmRNA表达增加:在人体中,生长抑素(SOM)属内源性非阿片类神经肽,可起到镇痛效果,经动物模型显示,在采用电针展开刺激时,脊髓背角处、背根神经节位置的SOM表达均表现为显著增加的情况。(4)使Fox表达增加:研究显示,Fox可对有害刺激对脊髓背角构成侵袭时神经元的活化程度进行反应。运用电针,可促使脊髓背角中分布的Fos表达出现减少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电针可对神经元活化增加构成抑制。(5)可对脊髓突触可塑性进行调节:在脊髓发生损伤后,其伤害性感受器突触可表现为可塑性改变,另外,可引发脊髓伤害性感受器出现过度兴奋的情况,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运用高频和低频电针,均可对脊髓突触所具有可塑性进行调节,但在调节作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6)使孤啡肽表达增加:对于孤啡肽来讲,其属内源性阿片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动物模型中,孤啡肽样的免疫反应神经元数目在中缝大核中表现为显著减少的情况,应用电针进行治疗后,其反应数目呈增加显示。此次研究显示,对比总有效率可知,观察组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更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提示施行电针的疗法较普通针刺更优,更有助于减轻痛感,改善其生活质量,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电针疗法除施行普通针刺外还对相关穴位及周围骨骼肌、皮肤感觉区施行微量电流波刺激,从而有助于促进受损周围神经组织再生,对神经功能恢复及症状减轻具有积极意义。有研究显示[10],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和炎症反应因子有一定相关性,其中IL-6、IL-1β均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不仅能激活吞噬细胞分化和浸润,还能促使神经根处于超敏状态,导致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而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IL-6、IL-1β较对照组更低,提示施行电针更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对病情恢复及控制病情进展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对伴有下肢放射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电针治疗的疗效更佳,更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及痛感,改善生活质量,可行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