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明锦
艺术展览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其不仅是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交流对话的场域,而且是艺术品流通交易的中介。以艺术展览为中心,形成了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营销、艺术欣赏等环节的艺术展示系统[1]。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讲,艺术展览是将原本为“俗物”的艺术产品从人类共同的领域中排除、隔离出去,零度化为“圣物”,即艺术作品。因此,艺术展览被看作是对艺术产品进行的一种献祭仪式和集体魔法活动。艺术家生产出的作品,需要经过艺术空间的展示、观众目光的聚焦,才能成为艺术作品。一个艺术作品的内容中已积累着它本身的展示史[2]。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讲,艺术展览被看作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一部分,艺术家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生产者,其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有赖于艺术展览的举办。在这一过程中,画廊参与运作、媒体进行宣传、批评家进行评论,公众通过以上途径了解艺术家,购买心仪的艺术作品[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艺术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相较于国外对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国内对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还有所欠缺,研究的主题较为分散,研究的问题相对滞后,无法真正关注到业界的实践。要想真正夯实理论基础、聚焦关键问题,为国内艺术展览的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则需对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全面且充分的认识。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筛选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从而直观地展现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整体面貌,为学界把握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当前研究态势提供参考。
CNKI(中国知网)是集学术期刊、学位论文、报纸、年鉴等于一体的资源检索、导航、阅读和下载的互联网数据库平台,在学界为人熟知且被广泛使用[4]。因此,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平台上的北大核心和CSSCI学术期刊为数据分析的主要来源,选取“艺术展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把发表时间限定为 2000—2020 年。此次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献 166 篇,检索时间为 2021年12月20日。
文献计量法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以文献数量、作者数量、词汇数量等为计量对象,通过定量研究,分析某一学科领域当前发展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5]。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以“艺术展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文献数量、机构数量、作者数量、词汇数量的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得出艺术展览相关文献的增长规律、科研机构和研究学者的合作状况,以及艺术展览研究的重点。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与其他文献引文分析软件相比,具有多元、分时、动态的特点。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艺术展览相关文献进行文献数量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分析和研究主题分析,得到以艺术展览知识域为对象,显示艺术展览学科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科学知识图谱[6],从中截取制作出相应的表格和分析视图,以便读者查阅。
任何事物都遵循增长与老化的发展变化规律,科学文献的变化也不例外。针对某一学科领域,其文献数量的变化能够直观反映该学科领域知识的积累情况,进而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状况[7]。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D.Price)提出了“普赖斯曲线”,其以纵轴标识文献数量的变化,以横轴标识时间的变化,在此坐标轴上逐一对某领域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进行标注,由此得到一条代表这一领域文献数量增长情况的曲线图[8]。基于此,笔者将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文献数量以年度分布和积累状况进行制图。
图1 中的蓝色曲线描述了 2000—2022 年间国内艺术展览领域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这与普赖斯提出的科学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并不相符。与科学文献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的理想曲线相比,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文献数量呈现波浪式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知识积累阶段。根据普赖斯对科学文献增长四阶段的论述,当某一领域的科学文献量在某一时间段内呈现不稳定的状态,较难使用公式进行表达时,这一时间段就是这一领域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当某一领域科学文献量在某一时间段内呈现指数级增长时,意味着这一领域进入学科发展阶段。而当增长放缓,原来的指数型增长逐渐演变为线性增长时,这一领域也进入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学科成熟期。此后,若这一领域科学文献的增长量继续减少,文献数量几乎与横轴平行,即表明该学科领域已进入学科饱和期,新的学科内容正在酝酿[9]。根据图1 呈现的国内艺术展览领域年度发文量曲线来看,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
由图1 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对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在 2014 年到达高点。2015 年,文献数量骤跌,跌幅达 47.1%。直至 2018 年,相关论文的文献数量持续减少。但在 2019 年,论文的文献数量再冲高点,较前一年涨幅达 100%。2020 年维持了这一涨势,预计未来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将继续增长。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指明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10]待展出的作品仅是艺术家生产出的数据和文本,是一组数不完、理不清的由文化引用构成的能指的织体,有待被搅拌、被重新编织。只有置于大众可见的空间里,经过展示,被重新阐释,才能真正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艺术展览不仅是艺术市场的一部分,其本身还有教育公众的作用。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学界聚焦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草间弥生“我有一个梦”大型展览等,通过探讨艺术展览的未来发展之路,促进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文献数量的增长。图1 中的蓝色曲线,反映了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文献数量的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艺术市场波动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图1 2000—2022 年间国内艺术展览领域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图
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会在地域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也就是说,对于某一学科,总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更为强劲、更为迅速。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而言,它们是某一学科的科研中心,意味着它们具有更大的辐射力,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学科的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借助文献分析,从科研机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角度,对艺术展览在国内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推理是合理的。
机构合作网络是科学合作网络中的一个层次,机构合作是科学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图2 显示了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进行中观机构合作网络分析的结果。所谓科学合作,就是学者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为联结而形成的工作关系[11]。具体来讲,就是指在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不同的机构,一般就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从图2 可以看出,国内对艺术展览领域进行研究的机构分布较为分散,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较为关注该领域,有潜力成为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高地。从机构的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可以说是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中心。
图3 为部分机构发表文献的数量统计图。由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可以看作同一个科研单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又具有传承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发表的文献数量较多。这纠正了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分析的偏差,也印证了北京是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中心。
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在某一学科的科学文献量占到该学科世界科学文献总量的 1/4时,那么就可以称这个国家是该学科的科学活动中心。基于这一理论,参照图2 和图3所呈现的数据统计结果,得出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的发文量超过了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文献总量的 1/4。由此可以推断,当前我国并未形成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绝对中心。
图2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
图3 部分机构发表文献的数量统计图
美国科学计量学家阿弗雷德·洛特卡(Alfred James Lotk)提出的“洛特卡定律”,是一个描述研究者与其所发表论文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并借此对某一学科领域的作者分布予以把握。也就是说,在某一学科领域,发表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是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n2,而只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占该学科领域作者总数的 60%[12]。根据这一定律,笔者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艺术展览领域所有研究文献的作者进行了计量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发表了 2 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
根据表1 可知,在核心期刊上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董清,共计 4 篇。其次,去除“本刊记者”,作者张雅婷、尚荣、李娜、李冬梅、大真、吴劳、石文,各发表了 3 篇论文。再次,发表了2篇论文的作者共计 28 人,剩余发表了 1 篇论文的作者共计 132 人。根据洛特卡定律,发表4 篇论文的作者应当有 8.3 人,发表3 篇论文的作者应当有 14.7 人,发表2 篇论文的作者应当有 33 人,发表1 篇论文的作者应当有 101.4 人。将上述两个数据进行对照,得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 篇和 3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远低于洛特卡定律提示的数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远高于洛特卡定律提示的数量,只有发表了 2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与洛特卡定律提示的数量差距较小。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2 点启示:(1)发表多篇论文的作者数量过少,说明国内艺术展览研究领域缺少标志性的领军人物;(2)发表1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过多,说明许多作者对艺术展览的研究只是偶然行为,并没有对其特别关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
表1 作者与发文篇数及其占总研究篇数的百分比
作者共现分析,是对文献作者共同出现现象的定量研究,可以对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作者合作关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在艺术展览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大于等于 2 的国内作者进行统计,并绘制出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发现有联系的作者群共有 6 组。首先,三人间联系的有 2 组,分别是李翔宇、姜爽和佐藤礼华以及陈品、周飞强和萨拉·沃斯,他们两两之间都有过合作;其次,两人间联系的有 4 组,分别是李娜和尚荣、董清和李秀娜、毛颖和屈志仁、胡立辉和诸迪。从图4 来看,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科研团队规模较小、数量较少、联系较为分散,离形成整体网络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图4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
文献计量学通过主题词词频,分析考察特定研究领域的热点与核心知识,并以词汇共现分析法描述该研究领域的内部联系。词频分析法是基于齐普夫定律,通过对文献中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趋势的内容分析方法[13]。文章摘要是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简短陈述,对其中主题词出现的次数进行计量,可以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当前热点与未来方向有较为可靠的分析和预测。因此,本研究采集了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文献中的摘要,对其进行主题词词频的分析,最后选取了频次大于等于 3 的 22 个主题词。
由表2 可知,首先,除“艺术展览”之外,“当代艺术”的词频远高于其他主题词,这似乎暗示着艺术展览的发展与当代艺术的发展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艺术展览的举办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当代艺术的推广需要艺术展览的支持。其次,“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作品”“策展人”“全国美展”等主题词的词频也较高,这表明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侧重于美术这一门类,同时也较为关注策展人在艺术展览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中央美术学院不论是作为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机构,还是作为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对象,都占有一席之地。再次,“展览策划”“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书协”“研讨会”等主题词,既印证了之前的分析结论,还显示出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也受到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关注。学界对艺术展览展开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国际国内的研讨交流,体现了我国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为我国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2 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高频主题词排名
在文献计量学中,共词聚类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法的一种。具体来讲,就是对主题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予以统计,并借助数学运算,呈现词与词之间或紧密或疏松的关系,最终实现对某一学科领域主题变化情况和学科交叉情况的掌握[14]。本研究以采集到的文献摘要为材料,对其进行词汇共现分析,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主题词共现网络图谱,经过多次计算与图谱试绘,不仅能直观呈现各主题词之间的结构关系,还能清晰展现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词汇共现图中,每个点表示一个关键词,点与点之间连线的粗细代表它们共同出现的频率。如图5 所示,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共现主题词较为分散。据此分析,得出的结论大致与之前相似:(1)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确实是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重要阵地。(2)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当代艺术展开的,对当代艺术的多样性、表演性、媒介形象,以及展览方式、展览模式、展览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3)学者的研究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国际,既关注以全国美术作品展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展览的发展,也关注以纽约军械库艺术展为代表的国际艺术展览的发展。(4)相关研究还注意到艺术基金会等涉及艺术市场方面的问题,分析了艺术展览的各利益相关者,并对艺术展览的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些都更加丰富了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层次。
图5 词汇共现图
通过对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且不稳定。针对该情况,学界应提高学科意识,廓清艺术展览研究的边界与归属,夯实艺术展览的研究基础。学者应从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增强与相近或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互鉴。
第二,国内目前艺术展览领域的研究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为主要阵地,还未形成明显的科学活动中心,学科版图仍在擘画当中。有潜力的研究机构应积蓄各方力量,借鉴艺术展览研究领域国外知名科研机构的成长路径,逐步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酝酿特色的研究方向,有计划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第三,对作者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国内还缺少在艺术展览领域深耕的领军人物,且作者间的合作较少,对艺术展览进行研究的科研团队还不成规模。因此,应当鼓励艺术展览的相关研究者跨学科、跨机构合作,形成系统的研究网络,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展览领域的问题进行论证阐释,释放我国艺术展览学科的发展潜力。
第四,由艺术展览的主题词分析可知,研究热点高度集中在当代艺术和美术门类。学界或可尝试兼顾其他时期艺术、其他艺术门类展览的研究,对策展方法、展览模式、艺术赞助等更切合实际的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可进一步推论,国内艺术展览领域尚未形成科学共同体。因此,艺术展览领域要想谋求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影响力,需要解决研究方向单一、研究范式固定等问题。从学者培养到科研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增强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系统的研究网络,共建国内艺术展览领域的科学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