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卡夫卡立传是一场“赢不了的竞争”

2022-11-15 04:24谷立立
出版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菲利卡夫卡传记

文|谷立立

[德]莱纳·施塔赫 著黄雪媛 程卫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2年4月定价:158.00元

无论如何,为作家撰写传记都是艰难的。这就好比开启了一趟全新的人生之旅,只有彻底地抛开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真正洞悉作家的一生。比如卡夫卡。尽管他与普鲁斯特、乔伊斯一起跻身20 世纪西方文坛伟大作家的行列,但想要真正描述他一生的事迹,却是艰难的。就像德国传记作家莱纳·施塔赫在《卡夫卡传·关键岁月·1910—1915》(以下简称《关键岁月》)中所说的,为卡夫卡立传,注定会是一场“赢不了的竞争”。

为何如此?从卡夫卡一生的经历中不难找到答案:他的人生并不太长,阅历也算不上丰富。似乎只要大致了解,谁都可以用短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他的一生。大约是太清楚读者的小心思,施塔赫在《关键岁月》的开篇写下这样一段话:“布拉格犹太人、保险局公务员以及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博士活了四十岁零十一个月:从小学到大学花了十六年零六个半月,职业生涯持续了十四年零八个半月,三十九岁办理了退休手续,最后因喉结核死于维也纳附近一家疗养院。”

这一长串由数字组成的人生编年史,精确地勾勒出卡夫卡的生命轨迹。想来,在着手研究卡夫卡之前,施塔赫也应该像我们一样困惑,不清楚究竟是什么驱使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务员拿起笔来创作小说,持久而深刻地描摹他那个时代的荒诞。毕竟,他短暂的一生,并不足以撑起如此沉甸甸的命题,更别说要为他写下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传记。好在施塔赫并没有因此退却,他在卡夫卡研究领域所花的工夫更没有白费。18 年的时间,足以让他看清这个孤独的灵魂,更可以创作出厚厚三卷本的《卡夫卡传》。

卡夫卡和菲利丝·鲍尔

《关键岁月》正是其中一部。之所以被命名为《关键岁月》,是因为书中所写的五年时间(1910 年到1915 年),恰恰是奠定卡夫卡作家地位的关键时期。只是,谁也不能指望在短短的五年中,他的人生会有多么重大的逆转。但这并不能阻止施塔赫的写作。他很清楚,卡夫卡生命的厚度不在于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丰富的内心感受,“反映在不可见的层面,展开在一个表面上与社会领域完全无涉,但却无处不渗入社会因素的‘纵向’维度上”。

换言之,你以为卡夫卡终日沉浸在紧张的父子关系中无法自拔,最终远离家人朋友,以“孤独艺术家”的姿态自处;或者,他终其一生除了少数的时间,极少走出布拉格市区的范围。但其实,尽管年轻的卡夫卡沉迷于白天上班、晚上写作的双重人生,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却并非那么消极。他常常散步、游泳,滴酒不沾。哪怕天寒地冻,他还是会打开窗户,站在窗前锻炼,“旁边是一本始终打开着的健身指南”。可是,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卡夫卡吗?谁会想到以忧郁、孤独闻名于世的他,竟然会放下手中的笔,忘我地举起哑铃,扮演健身达人的角色。

同样的还有爱情。终其一生,卡夫卡都在期盼爱神的垂青。从1912 年到1917 年,他写下大量信件,与他的“笔友”(也是未婚妻)菲利丝·鲍尔相互交流。常常,他这样形容菲利丝的美,“一只手叉着腰,另一只手扶着太阳穴,这就是生命啊,是我心归属的那个生命,所以我怎么看她都看不够”。至于他自己呢,则是满满的戏谑。仿佛不这样,他就彻底丧失了自我调侃的能力。因为“只有在闪光灯亮起的一瞬间,我才会拥有如梦似幻的眼神”。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努力,希望他的情人能够立刻发来电报,告诉他:“弗朗茨,你真漂亮!”

不幸的是,菲利丝并没有感受到卡夫卡的急迫,更不曾写下诸如此类的溢美之词。于是,受伤的他只能选择“躺平”。这意味着,如果无法真正与所爱的人达成心灵上的一致,单身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或者未来,我也会是这副模样,有着一具身体和一个真实的脑袋,也就是说脑袋上会有一个额头,可以用手去拍拍它。”这种尴尬时不得不伸手拍拍额头的无奈之举,大约是卡夫卡生命中的常态了。哪怕日后他的身边时不时地出现少女的身影,他仍然没有改变最初的设定。

或许,这就是卡夫卡的矛盾之处。一方面,他是保险公司的职员,出于职业的需要,必须拥有基础稳固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他对世界抱持着无法修复的不信任感,很难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更别说对未来的期许。就像他所说,“走进未来,我是办不到的,坠入未来,滚进未来,踉踉跄跄地挪进未来,我倒是可以。而我最拿手的是原地躺着不动”。看到这里,奉行“佛系”生活,倡导“躺平”哲学的我们是不是会感到一丝安慰?毕竟,早在100年前,卡夫卡就切实地为今天的我们做出了教科书般的示范。

幸好,他还有文学。1912 年,卡夫卡29 岁。这年底,在写给菲利丝的信中,他谈到了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生活不是一日三餐、起居睡眠,不是家庭的和睦、旅游的见闻,而是文学写作。他自称,他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写作而做出的安排。倘若有何改变,也是为了尽可能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因此,如果现有的家庭关系无法满足他对写作的坚持,“倘若不能过上一种美好平顺的生活,我就必须想方设法在烦人的生活中腾挪转移,闯出一条羊肠小道来”。久而久之,这种在羊肠小道上反复徘徊的生命体验,就成了卡夫卡短暂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唯有如此,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文学的怀抱,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同时,他相信,真正的文学永远来自“深处”,而不扎根深处的文字,或者挖空心思、勉勉强强写出的东西,都算不上纯粹的文学。于是,卡夫卡写下的每一部小说、每一封信、每一则日记,都成了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映照,哪怕他的笔下常常留有虚构的痕迹。或者说,既然现实世界已经为他关上了一道门,他又为何不能另辟蹊径,打开内心的窗户,换一种姿态审视外面世界的荒诞与人际的疏离?

文学评论家不会理解这样的卡夫卡。因为在他那张无辜的脸背后,在那些日复一日无限循环的生活后面,“藏着一个巨大无垠的心灵世界”。没错,如果寻常的经验已经无法阐释卡夫卡的一生,那倒不如放下所有经验,从内心的角度解读内心,坦然地走入卡夫卡留给我们的那个“巨大无垠的心灵世界”。自此,《关键岁月》就成了一次双重意义上的探索。一方面,施塔赫的面前摆放着卡夫卡生前写下的日记、信件、小说、散文;另一方面,他从未轻易略过卡夫卡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始终尝试在虚构的作品与真实的人生之间,寻找某种契合,从而解开所有未知,完美地解读卡夫卡并不完美的一生。■

[德]莱纳·施塔赫(Reiner Stach,1951— )

德国传记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人,现居柏林。毕业于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尤以卡夫卡研究著称,代表作为《卡夫卡传》三部曲,另著有《文物99 件:这是卡夫卡吗?》《卡夫卡:一天又一天》(四卷本)等,几乎筑造了一座卡夫卡研究的学术“城堡”。2016 年因其在文学传记领域的贡献,获约瑟夫·布赖特巴赫奖。

猜你喜欢
菲利卡夫卡传记
《卡夫卡传》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一把有梦想的扫帚
命运的隔离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一只猫和它奇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