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辨治脾胃病思想*

2022-11-15 18:13于世坤张丽艳
河南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案阳虚津液

于世坤,张丽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叶天士作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其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为后人提供了辨证论治新思路。其取百家之长并融会贯通,著《临证指南医案》。笔者总结医案用药,归纳出叶天士辨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阐述如下。

1 辛甘温阳,通胃降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辛甘发散为阳。”辛味药物能行能散,甘味药物能缓和其燥烈之性,故用此两种性味药物补阳,补而不滞。胃属阳,为阳明燥金,以降为顺。《金匮要略》中,胃反症状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1]所用方剂为大半夏汤。叶天士治疗胃阳虚呕吐亦用大半夏汤加减,其提出:“胃虚不可守补,应当以通补为宜。”所以去掉甘守壅滞的白蜜。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篇冯案和木乘土篇徐案中强调,治疗胃阳虚引起的食欲不振,不仅要补阳,还要保障胃腑通降,故叶天士在大半夏汤或与附子粳米汤合用的基础上加入陈皮、干姜等辛散药物,茯苓、枳实等通腑[2-5]。

2 甘凉而润,生津滋阴

脾脏喜刚燥,胃腑喜柔润,《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燥者濡之。”在治疗脾胃疾病时,仲景常用甘草、大枣、人参来护脾胃、存津液;治疗阳明、少阴热结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金匮要略》中记载麦门冬汤治疗胃津亏虚、津液不得上承于肺所致的燥咳[1],方中麦门冬滋胃津以生肺阴,与半夏合用,补而不滞。

叶天士云:“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胃燥津枯时则出现厌食、噎膈、反胃、便秘等症,阳明胃为燥土,得阴可制其燥烈。华岫云在评注叶天士治疗胃津不足、胃火亢盛病证时提到,叶天士不用苦寒之药下夺胃气,而用甘平、甘凉之品濡养胃津,津液来复则胃腑通降之力恢复[2]。《临证指南医案》云:“胃属阳土,宜凉润。”[2]“理肺养胃,进以甘寒。”[2]其治疗噎膈选用新鲜的麦门冬汁、生地黄汁、柏子仁汁等,增加其濡润之性。其在历代医家养胃阴基础上,提出了“甘凉生津滋胃阴”理论[6]。甘凉滋润法一方面降火气而不伤阳;另一方面滋胃阴而不壅滞,顺应了胃以降为顺的生理特点。

3 辛香温润,通络止痛

《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经脉是人体气血流通的主要干道,络脉是沟通联系脏腑的通道。血流运转迟缓,则易形成瘀血,阻塞经络。仲景在治疗瘀血久病入络时,创造出鳖甲煎丸、旋覆花汤、大黄虫丸等方剂。

叶天士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2]现发展为络脉学说。其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强调,胃病日久,必入于络,应治以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2]。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等理论,在治疗虚病日久,虚瘀错杂的病证时,在益气补虚的基础上加入桃仁、桂枝、当归须等辛润活血药物[7-8],可提高疗效。

4 调达肝胆,木土同治

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肝有实病会乘脾胃之土,而脾胃有病也会反侮肝木,故治疗脾胃病时要兼顾肝胆,加入清肝疏肝药物,以防土虚肝乘。《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制其胜也。”[2]叶天士在治疗脾胃虚引起的腹满时,常加入黄芩、菊花、桑叶、旋覆花等清肝疏肝[9-10]。

5 温脾祛湿,转旋气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脾阳虚时,常有痰饮水湿等阴邪壅塞,导致气机上下不通。治疗除补虚祛痰外,重要的是恢复脾胃升降气机的生理功能。对于痰湿内阻的治疗,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伤寒论》治疗中焦虚损、水饮内生所致心下胀满时,用苓桂术甘汤祛除水饮,建立中阳。中焦阳虚,寒湿凝聚证,仲景则用理中汤、小建中汤等驱除寒湿,建立中阳。

叶天士在治疗痰饮病时强调,寒湿之邪属阴,阻滞清阳,必伤阳气,致三焦不得旋转,临床常用苓桂剂分消利导,再佐以生姜、半夏、黄连、生姜等开通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而湿邪又易阻塞中焦脾胃,故既要祛痰,又要保证气机通畅[11]。其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治脾应理阳通阳,同时固益肾阳[12],用理中丸、建中汤等[13],配薤白、瓜蒌、枳实助阳化痰开痹,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

6 小结

脾胃居中,受纳腐熟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的生理病理一直为医家所重视。从张仲景到李东垣,再到叶天士,历代医家均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叶天士强调脾胃分治,尤其注意顺应脾胃的生理功能,强调以通为顺。在继承张仲景治疗脾胃病的理法方法基础上,创立了通补胃阳、甘凉滋胃、辛润通络、木土同治等法,对于临床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痛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医案阳虚津液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1例
类风湿关节炎并寰枢关节脱位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奇症医案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