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圣元,崔炳南,杨佼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黄芪为临床常用中药,其最早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关于黄芪的用量,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提到,黄芪常用剂量为9~30 g。古代典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均验证了黄芪的功用与其用量有关,取其补中益气功效时,用量为20~100 g;取其生津养血功效时,用量多为30~60 g[2]。以黄芪为君药的代表方剂如当归补血汤和补阳还五汤,黄芪用量均在 30 g 以上。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李东垣用黄芪一两,当归二钱,黄芪与当归的比例为51。重用黄芪能够补阳、固表,急固将散亡之阳气,使阳气能够及时挽回,同时也补益脾胃之气,从而促进血液的生成。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剂量为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王清任提到,黄芪可先从一二两用起,以后逐渐增加到四两,黄芪与桃仁、川芎、红花的用量比例由101增至401,若桃仁用量为10 g,黄芪用量应该为100~400 g[3],重用黄芪可大补脾胃元气,祛瘀而不伤正。大剂量黄芪具有补阳固表、益气生血的功效。可以看出,各代医家临床应用黄芪的实际用量常超过药典的剂量范围。
《长沙药解》云黄芪“善达皮腠,专通肌表”,说明了黄芪可以作为引经药,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笔者在临证中发现,大剂量黄芪治疗部分皮肤科疾病疗效较好,黄芪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补虚、扶正固表的作用;对黄褐斑有补益气血、行滞通痹的作用;对休止期脱发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的作用,具体论述如下。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潜伏于体内,在免疫力低下时被再次激活,皮肤出现红斑、水疱,同时神经节被侵犯,产生神经痛[4]。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典籍“蛇串疮”“腰缠火丹”等范畴。各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关于本病的记载为:“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血气所生。”巢元方认为,风湿邪气侵袭,搏结于气血而致疾病发生。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疾病的发病、预后和疼痛的程度均与正邪盛衰相关。《素问·刺法论》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曰:“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虛相得,乃客其形。”带状疱疹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更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出现频率也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津液不足,正气相对亏虚。《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老年人受病毒侵袭后,正气不足以抵抗邪气,病毒发于皮肤,表现为红斑、水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神经痛,而病久伤气,又加重了气虚的表现,可能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
笔者治疗本病常用大剂量黄芪,治疗时根据病情,常用黄芪剂量为50-80 g,老人素体本虚,又受邪气损害,治疗应注重补其虚损。黄芪治疗本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大剂量黄芪能够益气扶正,助祛除病毒邪气。研究证明[5],黄芪能够调节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抑制病毒增殖,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第二是防止久病伤气,此时使用黄芪能够缩短病程,使疾病向愈。第三是黄芪与其他行气活血药物同用,祛瘀而不伤正。疼痛可分虚实两种,病毒邪气侵袭,伤及气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此为不通则痛;患者素有气虚,或疾病久治不愈,病久气血俱虚,不能濡养腠理肌肉,此为不荣则痛。针对气滞血瘀者,大剂量黄芪能够行滞通痹,使气血运行顺畅;气血俱虚者,黄芪能够补气以助生血,濡润腠理皮肤,使疼痛得减。
黄褐斑是一种以褐色斑片为主要表现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6]。黄褐斑皮疹形状不规则、境界清楚,好发于青中年女性,影响美观,缠绵难愈[7]。黄褐斑在中医文献中有“面皯”“黧黑斑”等病名。《诸病源候论》有本病的相关记载:“面黑皯者……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脾脏和肺脏与血液密切相关,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肺朝百脉,能够推动血液的运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输布于心肺,则气血化生不足,肺失宣降,不能正常转输水谷精微,则气血不能上输于面部。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部,故而出现面部斑片,部分患者又伴有乏力、失眠等症状。本病基本病机为颜面气血失和,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本。黄褐斑临床可根据其皮疹颜色进行辨证分型,皮疹淡褐色多为肝郁血瘀证,灰褐色多为脾虚证,深褐色多为肾阳虚证,黑褐色多为肝肾阴虚证[8]。
笔者治疗黄褐斑的常用黄芪剂量为50~100 g。黄芪归肺、脾经,采用大剂量黄芪能够补肺脾之气,助血液生成,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使气血上荣于面部,色斑得消。《圣济总录》曰:“驻颜色,当以益气血为先。”气血均为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的精微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体现了气血关系紧密,气对血的功能体现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医学真传·气血》曰:“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故血有不足,可以渐生,若气不立,即死矣。”当机体处于血虚状态时,气随血脱,若不及时补气,便会“顷刻亡矣”,故补血必先补气,运用大剂量补气药物的同时佐以少量补血药物,“则阴阳有制,反得大益”,这也是当归补血汤中当归用量较少而黄芪用量较大的原因之一。
休止期脱发是指由于某些原因,较多头皮毛囊提前进入休止期,引起头发同步性脱落[9]。禤国维[10]认为,肝肾不足是本病发病的中心环节。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若肾精不足,肝不藏血,不能滋养头皮,则头发脱落。朱仁康[11]提出,病后、产后脱发属气血两亏型,是因气血大亏,血虚不能上潮,发失所养故而脱落。产后、饮食起居不规律以及情志不畅为本病的常见病因,女子产后胞络受损,冲任失调,分娩失血过多,精血同源,同时受损,又加之化生乳汁也需要消耗精血,故精血不足;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构成人体之精的重要成分,节食、过度吃素也可能导致气血生化失源,精血不足;情志不畅可引发肝郁克脾,脾失健运不能化生血液,以上原因均导致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头发,故发落。血虚不能濡养毛发为本病发病的根本病机,临床治疗应当注重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以补益肝肾、养血生发为法。
笔者治疗休止期脱发时常用黄芪剂量为100~120 g。《汤液本草》中云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又补肾脏元气”,说明黄芪也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可促进毛发生长。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补血同样能够生发,治疗时在补血药中酌情加入一些补气药,能够促进血液的生成,使其在脉中循行通畅,补而不滞。《本草新编》记载:“黄芪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陈士铎认为,黄芪具有补血的功效,同时也提出当归生血的作用较为缓慢,与大剂量黄芪合用可快速产生新血。《本草经解》提到,黄芪“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说明黄芪的功效不仅限于补气,还能够补益气血、阴阳,滋养毛窍而生发。
案1,杨某,女,76岁,初诊日期:2021年5月27日。主诉:左胁肋部红斑、水疱伴疼痛1个月。现病史:1个月前劳累后左胁肋部出现红斑、水疱,伴有疼痛,后疱疹逐渐结痂、消退,局部皮肤疼痛。刻下症见:现皮疹大部分消退,可见胁肋部手掌大小暗红色斑片、色素沉着,结痂,伴有阵发性疼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涩。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串疮,气滞血瘀证。处方:生黄芪50 g,生地黄3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蜜甘草6 g,炒白芍30 g,柴胡10 g,枳实10 g,高良姜9 g,醋香附12 g,荜茇6 g,小茴香6 g,醋延胡索20 g,姜黄9 g,丹参30 g,焦山楂15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2021年6月3日):患者自诉疼痛缓解,疼痛时间较前减少,舌暗红,苔薄白,脉涩。守前方7剂,煎服法同前。2周后随访,患者疼痛基本消失,病情无反复。
按语:患者老年女性,素体正气亏虚,病毒侵袭后正气不能胜邪,发为皮疹,邪气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局部疼痛,结合舌脉,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化瘀、通脉止痛之法。重用黄芪,取其益气托毒、行滞通痹、扶正祛邪功效,气机通畅则疼痛缓解。方中以黄芪为君药,气能生血,故黄芪与当归、白芍合用能够补气生血;气能行血,与桃仁、红花、当归、丹参等活血药物同用,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与枳实、香附、延胡索、小茴香、姜黄等行气药物合用,能够理气活血;黄芪可助柴胡升发阳气,透邪外出;气属阳,大剂量黄芪也有补阳功效,与高良姜、荜茇、小茴香合用,温通止痛。临床应用黄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应注意见效即止,疼痛缓解后就停用黄芪,以防补阳太过。
案2,魏某,女,37岁,初诊日期:2021年4月29日。主诉:双面颊部淡褐色斑片1年。现病史:患者1年前双侧面颊出现淡褐色斑片,日晒后加重,无瘙痒及疼痛,曾外用氢醌1个月,无明显改善。刻下症见:双面颊部硬币大小淡褐色斑片,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月经量较少,有血块,平素疲乏,睡眠可,大便干燥,舌暗,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肝肾不足证。处方:黄芪30 g,酒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枸杞子10 g,玫瑰花10 g,合欢花15 g,丹参30 g,白芷6 g,僵蚕6 g,红景天 30 g,升麻10 g,甘草6 g,火麻仁30 g,炒杏仁9 g,白芍30 g,酒大黄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2021年5月13日):患者偶有疲乏,大便干燥稍有好转,舌暗,苔薄白,脉细。前方黄芪改 50 g,僵蚕改10 g,加生槐花10 g。14剂,煎服法同前。三诊(2021年6月3日):双侧面颊部色斑变淡,自觉疲乏稍有好转,舌暗,苔薄白,脉细。前方黄芪改为60 g,白芷改为8 g,加醋鳖甲10 g,生地黄 30 g。
按语:本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气血失和为其根本病机。患者为中年女性,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颜面气血失和而生斑,同时,该患者平素月经量较少,有疲乏症状,结合舌脉,辨证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治疗以补益肝肾、理气活血之法。方中以黄芪为君,意在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日华子本草》记载黄芪能够“助气壮筋骨”,黄芪与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同用,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与白芍合用养血生血;与玫瑰花、丹参、红景天同用活血化瘀;和升麻同用有升举阳气的作用,可使气血上荣于面部。
《本草新编》以补中益气汤为例,说明了黄芪在人参、白术、升麻、柴胡众多补气药物之中的独特作用:“气虚之人,毋论各病,俱当兼用黄芪,而血虚之人尤宜多用。”即有气虚症状便可应用黄芪,血虚者更应首选黄芪,可见黄芪应用范围之广。笔者临床中应用大剂量黄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黄褐斑、休止期脱发等皮肤科疾病取得良效。黄芪在三种疾病中功效各有侧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适用于肺脾气虚证,取其补虚、扶正的作用;治疗黄褐斑多适用于脾虚证,取其补脾益气的作用;治疗休止期脱发多适用于肝肾不足证,因其有生津养血的作用。仝小林院士曾提出,药物的用量应采取“以医为本”的原则,剂量选择上应灵活应用,注重因病施量、因证施量、因药施量[12]。用药剂量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应用黄芪30g疗效欠佳,而逐渐增加黄芪剂量后,2周即可见效,一般最大用量为120 g。
古代本草文献曾记载黄芪的配伍禁忌包括龟甲、鳖甲、白鲜皮、防风、五灵脂、藜芦[13]。黄芪的配伍禁忌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疏》记载黄芪的证候禁忌为:“有表邪者勿用;气实者勿用;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下焦虚寒者忌之;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丹溪心法》中提到:“黄芪补元气,肥自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黄芪使用剂量过大或药不对证而致胸满时用陈皮可解[14]。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有升血压的作用[15],使用不当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出现眩晕、头痛、胸闷等症状,也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16]。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临床应用黄芪应注意见效即止,病情缓解就停用,以防补益过度,导致敛邪或郁而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