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灸疗法及其应用*

2022-11-15 15:33王先志贺成功
河南中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灸法艾灸疗法

王先志,贺成功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8; 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罐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拔罐疗法结合艾灸疗法施治于全身各处,调动全身经气运行、促进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最终可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新方法。罐灸疗法是梅花针灸学派传承人贺成功副主任医师在继承周楣声教授灸法思想和江淮名老中医蔡圣朝主任医师灸法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提出并设计出的一种罐灸器灸法,也是以周老师为代表的梅花针灸学派提出的“梅花二十四灸”之一,临床应用于治疗脾胃中焦等疾病。

1 罐灸疗法的来源

罐灸是拔罐疗法与灸法的一种结合,以罐灸器为施灸器具的温灸器灸法,归属于梅花针派的“梅花二十四灸”。“梅花二十四灸”在2013年总结并提出,当年发表了三篇论文《浅议梅花二十四灸》《梅花二十四灸及其应用》《解读梅花二十四灸》,以罐灸器为温灸器施灸的方法逐渐完善,罐灸法的器械、操作方法、适应证完备,成为梅花派独立的一种灸法,故称梅花第十五灸[1]。罐灸疗法可施灸于全身各处,但以脐腹部最为多见,故也称为脐罐灸。

2 罐灸疗法的临床操作

《针灸互动式体验实训教学法》一书详细论述了罐灸疗法的操作方法与步骤[2],同时也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制定了罐灸护理治疗技术的护理操作流程、护理操作规范(试行)以及注意事项。

2.1 操作方法以脐腹部操作为例。

2.1.1 定位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腹部,并使全身放松。

2.1.2 方法①选择适宜的灸罐并用医用酒精在灸罐范围内常规消毒;②在脐部放置一点火碟,将小棉球点燃后投入点火碟上,迅速将灸罐倒扣在脐腹部;③灸罐留置体表,拔罐吸附力大小适中。根据病情、患者耐受、年龄、拔罐松紧程度、皮肤颜色等留置20~30 min,以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为度。

2.2 注意事项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宜采用该疗法治疗,舒适的体位能够使患者持久治疗,防止晕罐、晕灸;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者,严禁使用本法;皮肤肿瘤、破溃、感染不宜罐灸;治疗前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同意方可进行;根据治疗部位、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大小合适的灸罐;灸罐松紧适中,温热敦和,一般不会发生晕灸、晕罐情况,但要求操作者手法熟练,注意火源的管理;治疗结束后,注意是否出现晕灸,嘱患者休息5~10 min后再离开诊室,避免灸后受凉;拔罐后注意保暖,适当休息,避免熬夜、受凉,调节饮食,清淡素食,避免寒凉、酒类及辛辣肥甘之品。

3 罐灸疗法作用原理

3.1 艾灸作用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亲身试验和不断实践创造出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的非药物疗法之一,同时也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防治。艾灸疗法主要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温热刺激,作用于施灸穴位,起到疏通经络、扶正补虚、祛邪除疾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黄帝内经》中提出各类病证虚实所对应的补泻作用。《灵枢·经脉》 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贺成功等[3]认为,艾灸疗法具有温通、温补、温泻等作用,可以治疗寒热虚实各种证候的疾病。现代研究认为,灸法疗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艾灸治疗不仅具有药物刺激作用,还有热、光等物理效应;灸治到一定时间后,会发生灸感感传现象,也就是灸感热量沿着经络发生传导,在组织受热后毛细血管中血液温度升高、血液黏度减轻,血液流速也随之增大。艾叶燃烧产生的温度可使皮肤细胞受到烧灼而产生炎性反应,激发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产生全身性免疫效应[4-6]。

3.2 拔罐作用拔罐疗法[7]作用于体表皮肤,由表及里,起到通络活血的作用,即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防治疾病目的。中医认为,拔罐的作用机制为开泄腠理、扶正祛邪,适宜于风寒湿邪引起的疼痛、感冒、发热。风邪入络,寒凝筋脉,气血失于濡养,“气伤痛、形伤肿”,施以拔罐法,可使玄府开放,风寒之邪得出,邪去则安。杨金生等[8]把拔罐的功能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抵抗外邪,保卫机体;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阴阳;反映病候,协助诊断。王富春[9]提出拔罐疗法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洪寿海等[10]研究表明,拔罐整体效应有三个主要作用:一是调整免疫功能,增强自身抵抗力;二是促进体内代谢物排出,加快新陈代谢;三是提高痛阈,缓解疼痛。

3.3 药物作用根据雷火神针配方制作无烟艾条,配合脐药和药酒外用。根据古代木炭的技术原理,保留艾灸火力足无烟的阶段,因此,其火力足,窜感强,透热速度快,具有透骨入髓之感。

脐药是安徽中医药大学蔡圣朝教授的配方,根据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药引子,在施灸期间塞入脐内,通过艾灸充分发挥其药效,能明显改善脐部微循环功能,使药物离子更容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同时艾灸的热力推动脐药的吸收,效果事半功倍。

药酒炮制疗法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能打开腠理,帮助吸收,活血化瘀,施灸前涂刷药酒,将艾灸和药酒的作用最大化。

罐灸疗法具有两个最重要的作用:①补充元阳之气,增强五脏六腑功能;②调理腹腔内环境,改变寒湿热邪环境,调节阴阳平衡,扶正祛邪,邪去则病除。

4 罐灸的材质与作用原理

罐灸疗法所使用的罐是以砭石粉为主要原材料。砭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在《说文解字》中对砭的解释严格来讲是对砭法的释义,“砭,以石刺病也”,砭法是用石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砭、针、灸、药及导引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其中,砭石含有锶、钛、铬、锰、锌等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砭石做罐保温性能优良,艾热温和醇厚。罐灸疗法使用的材料还含有高端紫砂壶的泥料,透气性强,具有较强的结构性能、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等物理性能。因此,罐灸在施灸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力是艾灸的热气通过罐体的气孔将其热气和药气传导到穴位,而产生效果。

5 罐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罐灸疗法是指以特制灸罐为器具,利用投火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施治部位,再以大艾炷在灸罐上部同时施灸,充分发挥拔罐和艾灸两种治疗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罐灸是借助罐灸器拔罐和艾灸在同一部位同时进行治疗,与先拔罐、再艾灸或先艾灸、再拔罐两种外治法不同。选择在脐腹部为主要施灸部位,即称之为脐罐灸,故在此探讨以脐罐灸疗法为主的作用及适应证。

5.1 活血通络,行气止痛脐为胎儿出生后,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脱落后成的凹陷。脐在腹部,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称为神阙穴。该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11]。脐可通周身经脉,故脐罐灸可使全身经络畅通、气血平调,以达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之效,可调理痹证及诸痛证。

5.2 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脐为中焦和下焦的分界线,为经络和气化的总枢,故可治疗中下焦疾病。孙爽等[12]认为,脐为“气舍”,不仅是指脐蛰伏先天之气,而且还养护后天之气,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脐罐灸可增强脾胃生理功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故临床上对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纳呆等有良好的效果。易受乡等[13]观察通过熏脐灸对脾虚患者的健脾作用,结果表明,改善脾虚证有效率达94.5%。

5.3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神阙穴可通任、督、冲、带四脉,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带脉“总束诸脉”。故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女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临床上使用脐罐灸可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滑胎等疾病。

5.4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全身水液的通路,一身肌肉腠理的濡养都依赖于三焦的水道功能。脐为中枢,可调节阴阳之气,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故可治疗小便不通、腹水、水肿、黄疸等疾病。

5.5 扶正祛邪,养生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又为后天之气舍,具补脾肾、益精气之功,为保健要穴。梁冰雪等[14]认为,灸脐充养先天之气,延缓衰老,防未发之病;脐针激发先天之气,治已发之病,敷脐可循后天之气,提高疗效。脐罐灸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祛病保健、益寿延年之功,临床上可用于虚劳诸疾和预防保健。

6 结语

综上所述,罐灸是拔罐疗法与艾灸疗法的结合,可施灸于全身各处,但以脐腹部最为多见,是以罐灸器为施灸器具的温灸器灸法,其理论依据源自于传统的艾灸疗法、拔罐疗法以及药物作用。对于针刺、艾灸、按摩、拔罐等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外治法来说,可以将两两结合产生新的特色疗法,例如针刺和艾灸疗法的结合称为温针灸[15];针刺和拔罐结合命名为针罐法[16];按摩和艾灸结合命名为按摩灸[17];将脉冲电刺激与针刺结合、代替手法行针称为电针法。这些特色结合疗法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疗效。

笔者在继承周楣声教授灸具灸法经验的基础上,已形成吹灸疗法[18]、点灸笔灸[19]、灸架熏灸、通脉温阳灸[20]、脐腹灸[21]、胸阳灸[22]、头颈灸[23]、按摩灸[17]、肢体灸、管灸、足灸、温针灸[24]、化脓灸、隔物灸等14种梅花针灸学派单式灸法及相应灸具。此次探讨罐灸的理论机制为今后的“梅花二十四灸”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而丰富灸法的内容、创新灸具,同时也为今后以《针灸互动式体验实训教学法》[2]为标准开展临床教学实训、推广梅花针灸学派灸法提供了条件。

猜你喜欢
灸法艾灸疗法
艾灸保健知多少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婆婆迷上了艾灸
千万“别”艾灸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