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亮,鲍丙豪,张新荣,李海松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7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 102400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为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1]。CP症状为盆骨区域疼痛不适,排尿异常,多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焦虑,具有病程长、病机复杂、缠绵难愈等特点[2-3]。笔者认为,慢性前列腺炎病机以湿热为标、肾虚为本、气滞为变、血瘀为要,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探讨如下。
现行中医学教材将CP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瘀滞为变”。李海松教授认为[4],本虚标实应是本病主要病机特点,本虚包括肾虚、脾虚等,标实则为湿热、气滞、血瘀等。而这其中又以血瘀最为关键,血瘀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演变、转归存在密切关系。瘀血既是CP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CP的致病因素,同时瘀血也是CP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1.1 湿热为标CP初中期多以湿热下注为主要临床表现[5]。湿邪其性下趋,易袭阴位,前列腺古称为“精室”,位处下焦,故易受湿热之邪困扰。湿热之邪既可由外而侵,又可从内而生。外侵多由于感受湿热之邪或者房事不洁,导致湿热浊邪逆精窍而上,进入精室,遂发本病。内生者多见于饮食失宜,嗜食肥甘辛辣厚味之品,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致湿热内蕴精室。研究发现,CP的发病与酗酒、嗜食辛辣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6]。此外,精窍内通于精室,与尿窍并出,膀胱湿热之邪亦可引发本病[7-8]。
1.2 肾虚为本CP的病机特点可概括为本虚标实,其中标实多出现在初中期,病情久迁不愈则可以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证候。徐福松教授认为,肾虚为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之本,由肾精亏虚,封藏失司,精关不固,精离其位而致,可相兼其他证型,主要有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9]。
1.2.1 肝肾阴虚证CP多发于中青年男子,《素问·痿论》认为,CP病机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房事不节,耗伤肝肾之阴,导致相火偏旺,克伐肾阴,致精不内守,败精瘀阻精道,进而酿生湿热于内。治疗上应以滋肝肾之阴,清相火之邪热,疏通精道为主[10]。
1.2.2 脾肾阳虚证“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对于人体来说,水液的代谢离不开脾胃的正常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之运化水湿功能的正常与否,更离不开肾阳的温煦,而肾中精气的充盈,也离不开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物质的滋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资助。若脾阳久虚,损及肾阳,致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湿浊内生,蕴久化热,循经下注精室,发为本病[11-12]。
1.3 气滞为变《灵枢·经脉》提出,足厥阴肝之脉可“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其言:“主肝所生病者……狐疝,遗溺,癃闭。”肝气郁滞,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或化为痰,或生为湿,痰湿内停,湿浊内生,蕴久而化热,湿热循经下注,引发前列腺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则血不行,久则化生瘀血,瘀而化热,阻滞精室。李海松教授认为,肝郁气滞不仅在CP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亦是导致阳痿、早泄等其他男科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13-14]。
1.4 血瘀为要CP发病虽可由饮食不节、房劳过度、七情内伤、脏腑亏虚等引起,但从疾病的病因、症状以及现代解剖等方面来看,血瘀应为其基本病机,转归与预后也与其密切相关。瘀血本身是导致CP的致病因素之一,久病必瘀,CP迁延不愈,必然会加重瘀血,瘀血更是导致CP症状复杂多变、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从现代医学解剖来看,前列腺位于男性盆腔深部,其导管呈直角或斜行进入尿道,内部结构类似于窦道样盲管,不利于前列腺液的引流,却有利于尿道病原微生物以及尿液侵入前列腺腺体,容易产生前列腺液瘀积,引起炎症;从前列腺局部血管分布来看,其动脉较粗而静脉多屈曲且细,在发生炎症时容易出现微循环障碍而导致血瘀产生。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前列腺属奇恒之府,以通为顺,具有易虚、易瘀等特点。败精与湿热相结,久则入络,脉络瘀阻,贯穿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基于上,李海松教授提出了治疗CP的“络病理论”及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15]。
虚、滞可视为人体所处的某种状态,而湿、瘀多为人体病理产物,四者既可相互影响,又可相互转化。其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且无论是湿、虚还是滞,最终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包括因湿致瘀、因虚致瘀、因滞致瘀。长期过食肥甘辛辣厚味之品,易致积滞难消,脾胃运化失常而内生湿热,湿热下注精室,久则瘀滞于内,可造成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化生瘀血。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元气便是指肾气,肾气分为肾阴与肾阳,“阴成形,阳化气”。若肾阴不足,则气血津液化生无源;肾阳亏虚,血液凝于脉道,气虚运行无力,最终均会导致血瘀精室。而肝气郁滞,气机紊乱一方面可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导致瘀血阻滞精室,另一方面,肝郁气滞日久,化热伤阴,灼伤肾水而导致肾之阴阳失衡。
李海松教授在对918例CP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CP单一证型较少,多相兼为病。而湿、虚、滞、瘀四者既互为因果,又相互转化,需综合治疗[16]。
徐某,男,29岁,2019年11月8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特需门诊。患者会阴及小腹疼痛1年余,外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未规律治疗,现疼痛加重,伴尿频、尿不尽14 d,遂来院就诊。刻下症见:会阴伴小腹疼痛,不耐久坐,尿频、尿不尽,入睡困难,易醒,易汗出,畏寒,食纳可,大便正常,舌暗红,苔黄脉弦细。诊断:慢性前列腺炎,抑郁焦虑状态;证型: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处方:丹参20 g,王不留行20 g,白芍30 g,炙甘草10 g,延胡索15 g,黄芪30 g,青皮10 g,柴胡 10 g,茯苓 15 g,五味子10 g,巴戟天20 g,石菖蒲 10 g,制远志 10 g,炒栀子6 g,白果10 g,松花粉 3 g。28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9年12月6日复诊,患者会阴及小腹疼痛减轻,睡眠改善,偶有尿频,鼻塞明显,舌暗红,苔黄脉弦。在原方基础上加葛根30 g,升麻6 g,薄荷 6 g,生甘草10 g。继服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9年12月20日三诊,患者疼痛不明显,睡眠可,无其他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在上方基础上加百合20 g,当归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因受病痛困扰,情绪低落,肝气不疏,气滞于内,方中柴胡、白芍、甘草相配,借逍遥散之意,发挥“解郁柔肝,养血活血”作用。该患者除肝郁不疏外,亦有湿热下注与脾肾阳虚之证,方中石菖蒲、栀子清下焦湿热,巴戟天、黄芪、茯苓、五味子补脾气、温肾阳。不论肝气郁滞或脾肾阳虚、湿热下注,均会引起血瘀于内而阻滞精室,不通则痛,故患者疼痛明显。方中丹参、王不留行通血脉,延胡索、青皮疏肝化浊、畅一身之血气。二诊时患者有外感,为防止外感加重,加葛根、升麻升举阳气,抵御外邪。三诊时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仍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加百合、当归养血活血,调畅肝气,巩固疗效。
CP病机中,湿、虚、滞、瘀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兼为病,互相转化[17]。初中期以邪实为主,本虚并不明显,证型多以湿热下注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气血运行不畅,气滞于内,又或因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或素体禀赋不足,饮食调护不当等,加重正气耗损,脾肾亏虚日盛。久病入血、入络,瘀浊与湿热等病理产物互相影响,致血脉瘀阻,故血瘀贯穿慢性前列腺炎始终。在治疗上,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同时由于精室具有易虚、易瘀、以通为顺的特点,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