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普
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传媒领域的深刻变革及受众信息接收与浏览习惯的改变,使得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对外,承受着更激烈的竞争压力;对内,面临着新闻采、编、发等各项业务活动的全面调整与升级改造。采编是新闻内容生产的前端环节,信息收集是否全面、新闻策划是否科学,都将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为此,要想使广播电视台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广播电视台记者需要提升自身的采编能力。本文重点阐述广播电视台记者采编能力的提升策略。
1.传播形式多样化。在传统传播理念的束缚下,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形式和渠道都十分单一,受到诸多限制,传播效果也十分有限,无法真正让受众获得多感官的综合体验,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受众的新闻获取需求。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利用全媒体技术,信息的传播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感官刺激,受众在获取各类资讯时,往往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听觉等多层次的感官满足,甚至可以沉浸式体验新闻。
新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记者可以根据具体内容来灵活选择报道形式以满足受众群体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为受众带来新颖、丰富的阅读体验。
2.传播互动性加强。相较于传统的媒体形式,新时代下,新闻传播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实时传播,新闻采集者、传播者、接收者等各个角色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任何人都可以进行信息内容的打造与传播,更会对舆论造成一定影响。受众从原来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甚至可以在制作信息、分享信息时融入自己的观点,使自己可以深层次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
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在进行新闻采编时,可以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提高新闻采编的针对性,使推出的内容更符合广大受众的喜好,无形之中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与广播电视台的互动。比如,现在许多广播电视台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微博账号,以拓宽受众参与互动的渠道。通过直播、有奖问答等方式,吸引受众参与互动,获取他们对广播电视台节目的意见建议。广播电视台则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对节目内容进行完善和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起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3.传播渠道拓宽。新时期,新媒体技术催生了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内容采集渠道更加多元,使得新闻内容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报道领域得到了拓展。新闻采编工作面临新的难题。虽然信息获取渠道多了,信息资源也多了,但广播电视台采编人员得有更明确的目标,去对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其坚持以受众为核心,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与意见,筛选出契合受众审美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灵活运用这些信息,打造出全面而有深度的报道,使采编内容更加丰富、全面、立体,以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
4.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新时期各类媒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从最开始的微博、微信订阅号,到现在的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这些新的媒体会给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带来挑战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走向。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已经不仅仅依赖于单一媒体渠道,而且角色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用户不再是信息的接收者,更多的是信息的打造者和传播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小型的广播电视台,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制作与传播,所以广播电视媒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如果广播电视媒体仍然采用传统的内容、形式,必然落后于时代,落后的内容及传播形式都将导致广播电视媒体被时代淘汰。广播电视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这是大势所趋。
5.提高内容质量。新形势下,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会更加多样化、灵活化,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个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受众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注意力被极大地分散,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率逐渐下降,渐渐会影响到广播电视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导致信心受挫。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信息更新速度极快,有的媒体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就忽视了对信息准确性的审核,报道断章取义或者夸大其词,对受众造成误导。
广播电视媒体采编人员既要保障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要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为大众提供真实的信息资讯,以保障广播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如何做到又快又准地传播信息,是广播电视媒体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密度呈现出“双高”态势,热点话题、事件与现象等会借助网络及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记者要想获取“独家新闻”难上加难。在信息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记者便需要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快速找准新闻采编的切入点,对新闻事件与现象进行深入报道。
以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抖音号发布的“无声之辩”新闻为例,其讲述了90后失聪女孩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律师的故事。在以往的新闻中,记者多关注的是聋哑人生活,“无声之辩”系列新闻关注的是如何帮聋哑人打官司。该新闻播出,被许多受众评价为“有意义的新闻”。广播电视台记者如果能从普通的社会生活中捕捉到独特的新闻,便可以创作出如“无声之辩”一般有深度、有内涵的新闻作品。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多种多样,渠道也越来越丰富,社会信息如井喷式增长。面对海量信息,广播电视台记者一方面需要从中提炼具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用户内容生产”是当前被各媒体平台青睐的内容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扩大信息容量,还可以增强用户对平台的参与感。但从当下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内容来看,“用户内容生产”具有明显的弊端,不能辨别用户上传的视频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还是摆拍形成的段子。为此,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用受众信息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自身的信息采集能力,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深入挖掘信息价值。例如,在采集与“改革开放”有关的信息时,记者可在微博平台发布超话“我与改革开放”,引发受众对该话题的交流与探讨。随后,利用网络爬虫等技术检索受众评论中的关键词,如“生活质量”“收入水平”“交通出行”“文化生活”等,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作为“改革开放”新闻专题下的子系列,围绕各个系列广泛整合信息,进行深入采访,既能够保证所获信息满足受众需求,又能显著提升信息收集的效率和针对性。
采访既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技术,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艺术。在采访活动中,尤其是对重大突发事件当事人的采访中,记者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尊重逝者、保护生还者。
某饭店倒塌事件发生后,过寿老人下跪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背后隐藏的是一些记者对老人的轮番轰炸,一次次揭开老人的伤疤逼迫其回忆起痛苦的经历。事件发生后,便可以看到老人家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各路记者都想获取关于该事件的第一手资料,但采访却偏离了主渠道,由对倒塌事件的关注转向对当事人、“幸存者”的关注,报道铺天盖地,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发酵。老人不得不以“下跪”这种方式来“忏悔自己的罪行”。这反映了一些记者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采访中,记者要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与职责,以理性态度面对新闻事件。与此同时,记者要致力于探寻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在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完善的采访方案,保证采访不偏离主题、不偏离初心。保持价值观的稳定,才不会让记者逐渐偏离方向,能够持续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在全媒体时代,记者、摄影、编辑等职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闻传播领域对全媒体记者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促进记者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变革,广播电视台记者需要从采编发一体化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
首先,在主题选取阶段便融入策划意识,以受众需求为导向选择具有教育、指导、启发意义的新闻主题,以提高媒体对话语权的把握能力,使自己创作的新闻内容能够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其次,在新闻内容整理阶段要加强团队协作,保证新闻内容的广度、深度,打造的新闻必须是丰富、有价值、有内涵、值得受众认真阅读或观看的,这样才能够确保广播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新闻编辑阶段,要创新编辑方法,适当借鉴新媒体新闻传播成功经验,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保证所创作的新闻作品能够在各类平台上广泛传播,通过创新的方式时常为受众输出新鲜的内容,保持节目的生命力,让受众感受到节目的诚意,进而才会给予广播电视媒体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并积极参与广播电视媒体的活动。
传统新闻界有一句话放到当今仍值得借鉴,这句话便是“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对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而言,要想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即便是在全媒体大环境下,仍然需要脚踏实地,扎根于基层,接地气。这种务实的作风,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王瑟在访谈中这样说过:“大家都说我写稿快,这与案头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关。采访之前我会搜集大量跟采访有关的材料,新闻点在哪儿心中大体有数。当然,写出高质量的稿件,还得肯吃苦。我参加100个记者驻100个村活动,是所有记者中年龄最大的,去的却是最艰苦的村子。我在那儿整整住了一个月,就村里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发表了20多篇稿子。那里没有网络,发稿得跑几十公里到一个高速路服务站去,网速很慢,4张照片用去我3个多小时,有时都差点崩溃,但我就这么坚持着。把自己的感动写出来感动更多人,这是我一直在做的工作。我认为这是记者的天职,所以不敢有丝毫松懈和怠慢。”王瑟的话进一步验证了“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这个朴素的道理。其每年都参与“新春走基层”,对报道怎样才能跳出窠臼、写出新意有深刻的感悟,“从大的方向上看,的确有很多同质化内容,但是深入采访后会发现,感人的事迹各不相同,报道的方式也就各不相同。绿皮车保温员是专门为绿皮车夜间进库后保证车厢温暖的工种。得到新闻线索后,我跟踪采访了一个晚上,把他们的敬业精神写了出来,感动了不少读者。”这说明,当脚力到达后,脑力和眼力必须跟上来,要学会精辟分析、准确判断,才能找出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意义。“脚力是记者的基本功,不是说天天跑基层就脚力到位了。跑到不是目的,要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稿件才行。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汗水永远是写作最好的墨汁。只有与采访对象深聊,才能体味真挚的感情,发现感人的细节。写作才可能情感饱满。”因此,记者要有“带着受众去现场”的本领。
在新时期,受众获得新闻资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但是正因如此,记者更需要扎根于基层,及时揭露事实真相,为受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资讯,增强受众对广电媒体的忠诚度。脚踏实地,是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品德。
现在,广播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仍然占据媒体行业的主流地位,应该肩负起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重点关注民生,做出有价值、有内涵的报道,推动国家的发展建设。这也要求广播电视工作人员不忘初心,从群众中来,随时到群众中去,主动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通过播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比如,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打造的《守望都市》节目,重点播报的就是本地民生热点。多年来,该节目一直有着稳定的受众群体,是该城市内口碑最好的节目,收视率一直稳居前列,值得广大广播电视媒体学习借鉴。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进行内容打造时,要敢于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要确保报道掷地有声,不落俗套。比如,某电视台的消费观察节目中,记者采取暗访的形式曝光不良商家的行为,有时甚至会面临人身威胁,但是他们从未退缩,坚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节目获得了广泛好评。
新时代,新机遇。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传媒领域的融合为广播电视台记者角色转变、能力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对其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台记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新闻洞察力、加强采集技术革新、优化采访技巧、创新新闻采编方式。与此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汲取新知识与新方法,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积极借助现代信息、通信等技术改进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在坚守记者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的同时创作出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