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驰
当今时代,媒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占据了信息传播行业的半壁江山,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日益萎缩。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广电平台着重考虑的问题。作为新闻记者,要牢固树立起集体荣誉感,与广电平台同呼吸、共命运,推动广电平台更好地发展下去。融媒体时代,媒体发展呈现新的特征,新闻记者唯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立足行业实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广电新闻记者转型,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对于媒体而言,质量为上。唯有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新闻记者只有清楚了解受众的需求变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编制出真正符合受众审美需要的新闻节目。
第二,有助于自身施展才华。同质化的新闻内容,会让受众感到审美疲劳。新闻记者只有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才能在媒体之林中脱颖而出。当今时代,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为新闻记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闻记者只有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才会在未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第三,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媒体生态。良好媒体生态的形成,需要全体媒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新闻记者都能积极上进的话,就会在媒体领域营造出你追我赶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传统新闻记者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广电新闻记者具备很多优势,为成功转型奠定基础。其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职业能力扎实。广电媒体平台入职门槛较高,新闻记者多数为新闻专业或中文等相关专业的科班生,专业能力扎实,道德素养较高。一期新节目,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层层把关,最终才能与广大受众见面,充分保障了新闻节目的质量。
二是拥有较多的资源。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广电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为新闻记者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资源,尤其是在做一些内容时间跨度较大的新闻节目时,广电平台的优势比较突出。例如,在做一期讲述××城市发展史的节目中,广电平台新闻记者可以调取以前的音视频资料,其中包括很多珍贵的视频和图片,丰富了新闻素材,制作的新闻节目更加厚重,更具有历史感,更吸引人。
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新闻记者必须勇挑重担,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进而推动广电平台更好地发展。
第一,新闻记者要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唯有极具感染力、吸引力的文字,才能激发出受众的观看兴趣。倘若新闻记者依旧采用传统的表达方式,势必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新闻记者可以改变自己报道的表达方式,运用文学写作手法来进行报道,带给受众耳目一新之感。穆青、李春雷等知名媒体人就是将通讯报道散文化,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第二,新闻记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新闻记者平日里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要学习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工、商、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也要略知一二,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多识的杂家。以较为健全的知识结构为基础,较快地找到新闻切入点,大大提高采访效率。例如,采访一位生物基因方面的学者时,很多记者因为对生物基因技术不甚了解,采访一度停滞。但是某广播电视台有一位新闻记者平日一直对生物基因感兴趣,因此在采访这位知名学者时,能够迅速找到话题切入点,从采访对象那里收获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新闻节目的制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新闻记者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采访过程中还是在与其他岗位人员协调工作时,新闻记者都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或突发状况,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巧妙处理各种问题。
例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因为情绪失控,导致采访中断。面对这一情况,新闻记者并没有强行阻止,而是让采访对象宣泄痛快,当对方情绪渐渐平复后,新闻记者与其聊起一些轻松的话题。最终使采访对象调整好状态,继续接受采访。
第四,新闻记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作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新闻记者要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要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注力度,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始终与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坚持传播正能量。
第一,新闻记者要树立起创新意识。在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新闻记者要转变自己固有的工作思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创新思维,推动工作高效开展。当前,新闻记者创新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可以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技巧,广电新闻记者要学习这些案例,立足自身实际,借鉴相关的经验和技巧,助力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新闻记者要创新工作模式。通常情况下,新闻记者是接到社会群众或者固定线人提供的线索,然后再到现场进行采访,搜集资料。这一工作模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新闻记者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线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为此,新闻记者要坚持“走出去”的工作思路,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等各个地点,搜集翔实、丰富的一线资料,为采访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
例如,新闻记者一直想做一档技术工人工作现状的新闻节目,但苦于没有较多的线索。为此,新闻记者主动出击,到工厂车间等场所采访很多技术工人,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后经过编辑、加工,编制出一档《新产业技术工人的春天》节目,这一节目反映了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和尊重技术工人的社会氛围,从提高待遇的“硬政策”与崇尚技能宝贵氛围的“软文化”方面双管齐下,使技术工人成为社会上体面的职业,在全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一经播出,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增强了新产业技术工人的信心。
第三,新闻记者要创新节目内容。“内容为王”的时代,新闻记者必须为受众提供不同的内容,激发受众的兴趣。新闻记者可以精心设置节目板块,或者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例如,某广电平台有一档新闻脱口秀节目,该节目邀请了国内人气较高的脱口秀演员做客,以主持人访谈、演员表演为主,受众参与的机会很少。鉴于这一情况,新闻记者可以与编辑商讨,增加了演员与受众互动的环节,让受众可以对脱口秀中的新闻表达观点,调动起节目的气氛。
融媒体时代,广电新闻记者必须树立融合意识,积极运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APP软件,拓宽信息采集的渠道,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闻记者要掌握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很多传统媒体的记者,尤其是老记者由于接触新媒体平台较少,不能熟练使用新媒体平台,降低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广电平台内部要形成传帮带的机制,年轻记者要主动教老记者使用这些软件,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唯有熟练操作这些软件,才能推动工作更好地开展。
第二,新闻记者要加强同行业内部人员的交流。系统内部必然有诸多优秀的从业者,新闻记者可以加强与这些人才的沟通与交流,从中汲取经验。例如,人物报道一直是某新闻记者的短板,该记者以前喜欢闭门造车,苦苦探索,长期努力后依然没有太好的效果。为了切实提升自己的报道水平,该新闻记者向单位内擅长人物报道的记者请教,学习人物报道的要领,掌握人物报道的忌讳,在实际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在采访一位当地的民营企业家时,新闻记者运用了创新思路,宣传了先进人物事迹,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第三,新闻记者可以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交流与融合。新媒体平台因其超大的信息容量,获得了大量受众的青睐。当新闻记者缺乏新闻素材与信息时,可以留心新媒体平台,丰富自己的素材库。例如,某新闻记者苦于缺乏脱贫攻坚方面的新鲜素材,他就从抖音、微博上搜集大量的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编辑出一档新节目。
无论新闻行业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广电新闻记者必须恪守职业道德,维护媒体人的良好形象,维护媒体的权威地位。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闻记者要具备较好的道德素养。有的新闻记者本身就是道德模范,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亲戚、朋友、同事间树立起极佳的口碑。在广电平台内,其他从业人员以这样的记者为榜样,热爱生活,努力工作。整个单位的氛围很好。
第二,新闻记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的立场,充分展示媒体从业人员的良好形象。
第三,新闻记者要坚守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对新闻记者而言,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当前,很多新闻记者会借鉴网络上的信息,但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掺杂一些负面的、虚假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传播出去,将会造成不良影响。作为新闻记者,要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不能一味追求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而是要本着对媒体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受众负责的原则,做到准确无误地传播信息。
例如,在报道一位国内的智能机器人专家时,某新闻记者在报道中融入了一些机器人方面的知识,但该新闻记者对一些知识点掌握得模棱两可。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在编辑的要求下,该新闻记者与专家进行了更细致的交流,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核实后证实一些内容的表述的确存在错误。
第四,新闻记者要自觉抵制诱惑。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新闻记者要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用事实说话,不夸大事实,不丑化真相。面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威逼,新闻记者也要做到坚守正义,合法运用报道手段,同一切不法行为斗争到底。
新闻记者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受众,若要使报道真正符合受众的审美趣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闻记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受众导向。在节目编制过程中,新闻记者要始终将受众的观看体验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以及受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受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倘若新闻记者不能与时俱进,势必会导致受众兴趣转移到其他平台上,这就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新闻记者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新闻记者不仅要与同事、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要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受众的需求变化就是新闻记者转型的方向,新闻记者唯有精准掌握受众的审美需要,才能做到投其所好,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需求。平日里新闻记者要多留意微信公众号、微博等APP,也要抽出时间多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了解受众对新闻节目的意见、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讨论,针对节目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完善。例如,新闻记者了解到受众对方言新闻节目并不感兴趣,及时与新闻编辑沟通、协商,最终对方言新闻节目进行了改版,把“方言侃新闻”仅作为节目的一个小板块。改版获得了成功,节目收视率大涨。
第三,新闻记者要在节目中多融入现代元素。当前,很多受众对年代感较强的内容已经失去兴趣,而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内容更为青睐。在编制新闻节目时,新闻记者可以合理融入网络流行语,拉近新闻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激发出受众收听收看的积极性。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指出的,网络流行语记录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反映社会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一些网络流行语在流传使用中逐渐稳定下来,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甚至进入词典。网络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其语料来源具有广泛性,使用群体具有多层次性。这些与时俱进的新词新语为汉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利于更好发挥汉语创造新文化的作用。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不能简单否定,而要看到一些健康的网络流行语所蕴藏的积极因素与向善向好的正能量,善于运用网络流行语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凝聚社会共识。
鉴于广电新闻记者转型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广电新闻记者要深刻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从全面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增强道德素养、坚持受众导向五个方向努力,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推动广电平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