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视新闻编后语写作

2022-11-15 09:32徐颢瑞
记者摇篮 2022年4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

□徐颢瑞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编后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它是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是一种重在传递“意见性信息”新闻的体裁。通常依附在电视新闻之后,是对有新闻价值的、比较重要的某条或某组新闻内容进一步阐述评说的“小言论”。

电视新闻编后语作为一种简短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对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被称作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中的“轻骑兵”。虽然没有报纸评论员文章、社论和电视评论节目等“大型评论”的作用那样突出,在选题空间、交代事件背景、深入分析问题等方面也不具备优势,却在揭示事物本质,或说明某个问题、阐明某种观点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彰显了电视媒体的独特“气质”,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可以说,电视新闻编后语是电视台的一面旗帜,其作用不可小觑。

一、电视新闻编后语发展现状及重要性

当下,纵观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特别是省级以下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策划力量与编后语写作力量依然不足,属于新闻采编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电视媒体通常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在新闻节目中发声说理的机会。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对编后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对其写作特征了解不够深入;三是缺少撰写新闻编后语的人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电视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镜头语言,用镜头说话才是电视媒体相较于其他媒体的主要优势,把画面拍得尽善尽美,才是电视媒体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笔者认为,随着媒体变革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地位已不再如以往那样稳固,新媒体同样可以声情并茂地展现镜头语言,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新闻消息传播的速度、内容以及与受众互动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为了让电视新闻赢得更多受众,电视新闻编后语要以一种必要的存在形式见诸荧屏。编后语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对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都具有重要作用。通常具有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等方面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对其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包容量也有了更高要求。以叙述为主线,全面详细交代新闻事件固然重要,而帮助观众剖析新闻内涵的编后短评同样重要。当然,编后语写作必须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讲明道理,又有说服力。说到底,编后语的撰写是对记者、编辑思辨能力和文字功底的一种考量。

电视新闻“编前话”“编后语”虽然短小,但写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就要求撰写人具备较高素养。第一要有政治家的眼光。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有敏锐的判断力。

第二要有理论家的头脑。熟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新闻内容、揭示事物本质,提出和解决问题。

第三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深入了解群众愿望诉求、社会实际情况。

第四要有渊博的知识、驾驭文字语言的较强能力和倚马可待的写作速度。

二、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编后语

1.依托新闻事件有感而发

编后语中的主要观点都是受新闻报道启发而来,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报道新闻事件内容,是以报道内容为脉络,深挖新闻内涵,透过新闻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撰写人胸怀全局,跳出新闻说新闻,以更高的视角向观众传递信息。

一篇有价值的编后语就是要用凝练的语言、客观的论断指出新闻事件的典型意义,深化新闻报道的思想内容,将其提炼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统揽全局的目的和效果。

近年来,抚顺广播电视台《抚顺新闻》栏目将撰写新闻编后语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新闻评论形式在节目中呈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比如,2019年7月,《抚顺新闻》栏目播发一篇题为《贴心“欠儿吧姐”村里“小灵通”》的新闻,通过记者走基层的采访形式记录一支活跃在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北三家镇肖家堡村的“欠儿吧姐”志愿者服务队。

这支自发成立的专门管别人家“闲事儿”的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开展志愿服务,帮助十里八村有困难的乡亲排忧解难、济困助残、敬老护幼、奉献爱心,他们的爱心善举赢得乡亲们的一致赞誉,采访中也让记者特别感动,在消息结尾,记者用“手记”的形式有感而发,升华新闻的思想性。

“欠儿吧姐”这个很有乡土味儿的名字,饱含了“爱心、善良、真诚与奉献”。他们用最朴素的情感和最平凡的善举帮助有困难的乡亲,用向善向上的“好人精神”温暖、影响、感染着身边人。他们在不经意间成风化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加入其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清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缩影。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清原县注重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水平,努力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文明实践蔚然成风。如今,精神文明之花正绽放在清原的大地上,让更多人感受到山水田园间浓郁的精神文明气息。

一线记者“走基层”,深入乡村沾泥土,运用“记者手记”妙笔生花,相得益彰,让报道在内容上有真情实感,在思想上有真知灼见。这样的编后评论感人至深,更接地气,当然也更真实。笔者认为,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是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和感悟。编后短评是思想产品,实践正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只有现场亲历,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新闻现场力量增加思想含量,才能让评论变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2.源于报道,高于报道,写作内容生动朴实

编后语的出现绝非偶然,必须由原报道的新闻事实引出,在原报道基础上有感而发、议论评说,这种“议论”必须紧扣新闻事件主题,与原报道逻辑紧密,全面揭示蕴含在事实中的思想、道理和规律。好的编后语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行文尽量通俗化、口语化,由于电视新闻依靠声画传播,短则二三十秒,长则一两分钟,转瞬即逝,只有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思想有深度、语言有力度、情感有温度的编后语,才能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容易唤起观众共鸣。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抚顺市选派大批优秀机关干部赴乡镇村屯任职,帮助农村搞建设、谋发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此,《抚顺新闻》开设了《乡村振兴第一线》专栏,对在乡村干事创业的驻村干部典型进行报道,《山旮旯里来了小王书记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作为开设专栏后的首篇报道,真实记录了新宾满族自治县新宾镇林子头村第一书记王晓松从机关到乡村到田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想村民所想,解村民所忧,千方百计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迹。配发编后语围绕事件主题展开叙述,根据新闻事件加以润色,语言质朴平实,道理娓娓道来,让“小言论”妥帖自然,生动流畅。

在林子头村,无论是村里的长者还是同龄的村民,都习惯称驻村第一书记王晓松为“小王书记”。一个“小”字透着亲切,更透着信任,这是对第一书记勤恳扎实工作的认可和赞誉。在村民心中,王晓松早已不是城里来的驻村干部,而是扎根山乡、带民致富的“林子头人”。以真情换真心,以真诚聚民心。村民们愿意让那些有能力、重实干的选派干部驻进村里,更住进百姓心里。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把农村变得更美、农业变得更强、农民变得更富有,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百字篇幅叙述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埋头苦干“拔穷根”的“小言论”,短小精悍,语言通俗,道出驻村第一书记王晓松扎根山乡、精准扶贫、倾力付出的为民情怀。文章以述见评,语言质朴平实,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做到了语言格调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3.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笔者认为,编后语要理从事出,言之有据,把新闻事实放到全局的高度衡量。文字必须铿锵有力、字字珠玑,有生命力。要评在点上。由于点评篇幅短小,就更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一语中的,而不可什么都想评。点评虽短,但笔锋要犀利,评得尖锐,评得有力。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工作生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随之而来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2012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儿女“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畴。原本用道义约束的“常回家看看”,如今用法律手段解决,不难看出,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既是立法的进步,更反映出当前严峻的养老形势带来的社会问题。基于此,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调查与采访,记者采写了题为《莫让“空巢”空寂寞》的新闻,呼吁子女勿忘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强烈呼吁社会加以关注。

文章结尾处,写下这样的编后语:用法律层面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关爱空巢老人,增加精神慰藉内容,不仅强化了子女的陪护责任,也是对老年人更高层面的一种保护。立法并不是单纯地将精神慰藉功能捆绑给家庭,压实为人儿女的责任。事实上,精神慰藉是子女的义务,更是社会责任。

当前,对空巢老人的赡养不足,单靠家庭成员赡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给予更多关注、更多帮助和更多支持,真正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乐享天伦。

从现象着眼,从矛盾入手。围绕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的社会现象,谈观点、说看法。行文之间寓情于理,评理论说掷地有声,通过媒体发声、舆论呼吁,让子女常回家看看,莫让“空巢”空寂寞,莫让“空巢”空悲切,进而引发社会与观众对这一现象的广泛关注,在思想上共频,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好的点评应做到以理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以理服人,发人深省,起到新闻教化功能,共同营造孝敬父母、长情陪伴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后语的守正与创新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已是现实,电视媒体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革新与调整,不断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优势,以“内容为王”制胜,电视新闻评论则是制胜“法宝”之一。通过守正创新,彰显新闻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尽管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种种挑战,但新闻节目始终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代表电视台的办台水平、品牌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电视新闻评论如何坚持守正创新,成为众多电视人思考的问题。“‘守正创新’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不变与变的辩证法规律。守正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创新是动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实现路径,解决的是怎么去的问题。”作为传统媒体,电视新闻节目完全可以依托优越的母频道共享资源,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与母频道合作创建应用客户端,在母频道上收集大量高收视率的节目,以提高应用客户端的竞争力,将电视观众带入互联网平台。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建立高效的电视新闻评论互动体系,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机结合。由于电视评论涉及采访、撰写、摄像、剪辑等流程,制作较为复杂,播出时间往往滞后。这种只争朝夕的操作,恰恰克服了传统电视评论时效性差的不足,极大地满足了融媒体时代公众对及时性评论传播的需求。新媒体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表现出明显的即时性,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的。电视新闻编后语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一种常用体裁,依附于消息内容之后,由于这种评论形式短小精悍、通俗易读,且足以说明某些社会现象或存在问题,因此,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人人拥有麦克风,舆论场众声喧哗,自媒体百花齐放,发声方式多渠道,无疑对传统媒体构成了挑战,也意味着电视新闻短评只有不断与其他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才有可能在当前复杂的舆论场中体现自身竞争力和传播力。新媒介的技术进步,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新闻的生产组织方式,比如通过中央厨房提供新闻产品;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比如分平台传播、精准分发、窄众传播;改变了舆论场的态势,比如网络舆论场、主流舆论场、社群和民间舆论场分化。新兴的媒介生态,促使编后语要不断增强内容的深刻性和思辨性。

四、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兴盛时代,还是新媒体异军突起的融媒体时代,都要求电视新闻编后语写作富有生命力,字字见真章。它不仅要求电视媒体的编辑记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扎实的写作根基,积累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见识阅历,同时还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以独特的视角,写出思想深邃有内涵又通俗易懂的高质量新闻编后语,从而赢得更多受众,让电视新闻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有看头。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刍议电视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转化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故事化让电视新闻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