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部首“邑”的义类分析

2022-11-15 00:08郭晓娟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引申义引申为近义词

郭晓娟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近年来,学者们注重对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的演进、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关于部首“邑”,有人根据《说文解字》研究过“口、邑、或、国”的相关义间关系、“邑”字的缘起等。对部首“邑”的研究,大多人认为与地名有关,但这个说法有点笼统,而对带有“邑”部首的字的解释也比较零散,不便于掌握。在《说文解字》中共收录“邑”部字一百八十多个,为了对“邑”部字词有一个整体认知,笔者首先从“邑”字本身着手进行分析。“邑”是古代常用的表示区域行政单位的名词,常常与其他名词合用搭配成专用地名。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说文解字》“邑”部字词同义词、近义词在引申意义的总结辨析,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识别古代地理名称,而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文字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邑”部字时建立相关结构体系。

一、“邑”字解释及义类分析

《甲骨文字典》中解“邑”为:“从囗从卪”,“囗”像城郭的轮廓,通过研究发现许多夏商时期的遗址都为方形,因而可以推断“邑”的造字可能源于夏商建筑的方形特点,而“卪”像人“跽”时的形状,综合“囗”和“卪”甲骨文可以推断出“邑”像人们聚居之所。甲骨文对邑的释义有三种:一是指政治中心,也就是指先代君王所建之地,称为“大邑”“大邑商”“天邑商”,代表夏商时期的城郭,形状如方形,与西周的王都所在之地“国”具有相同的意义;二是指人所聚居的地方,筑城叫作“作邑”,其内百姓叫作“邑人”,如果是沿河而建的聚落就称为“河邑”,因而邑是殷商时代聚落城邑的基层单位,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西周;三是指人名,如:“邑不葬”,其“邑”可能仅仅指某个人的名字,没有特殊的意义。许慎的《说文解字》训邑为:“邑,国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属皆从邑。”因而,“邑”可以作为古代区域行政单位,也有大小之分和尊卑之别。

(一)“邑”作为古代区域行政单位

“邑”这样的地方制度起源很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并成为一般都城或者地方聚落的通用名称,如“城邑”“县邑”“乡邑”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邑”的制度和用法也不断发生变化,春秋时期,“邑”分为“大邑”和“小邑”,除了秦、吴、周、越等国的都邑制度不详明以外,中原各国像鲁、齐、郑、卫、宋都有大邑和小邑的制度之别。比“小邑”更小的称作“下邑”,《说文·邑部》共有四个“下邑”,分别为“邴:宋下邑”“酄:鲁下邑”“余阝:邾下邑”、“郰:鲁下邑”。到了战国之后,各诸侯国内部组织日益完善、严密,为了便于统治和管理,各地方的等级层次分类日益详细,使得地方名称也日益丰富多样。东汉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皇太后、皇后、公主所封之地也叫作“邑”,此邑与县、道、国并称,可以作为行政单位。但现在已经没有“邑”这样的行政单位了。

(二)“邑”的尊卑观念

根据地位的尊卑不同,人们对“邑”的称谓也有别,《左传》中凡是称别人所在地叫作“大国”,凡是称自己所在地叫作“敝邑”,这大概与“尊称”“谦称”有关,称别国为“大国”表示对他国的尊敬,对自己的国家称“敝邑”表示一种谦逊的态度。除此之外,《左传》中凡“邑”有先代君王的宗庙的地方叫作“都”,没有宗庙的则称作“邑”,即使都城的范围不大,只要存在先代君王的宗庙也可称为“都”,由此可见,“都”是一国政权的象征,地位很高。而“邑”则仅指一般的聚落,范围可大可小,没有特殊的地位。因而,“邑”也体现一种地位尊卑和层次高低。

(三)“邑”的大小区别

由于尊卑不同,所划分的地方范围也不同。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据《孟子·万章》记载,公侯所占区域为方圆百里,伯所占区域为方圆七十里,子、男所占区域为方圆五十里,但无论尊卑高低、范围大小,都与帝王的命令有关。此外,春秋时期,“邑”有“大邑”和“小邑”之分,比“小邑”更小的是“下邑”。从“大邑”到“小邑”再到“下邑”体现“邑”的大小区别。

根据“邑”本身的含义和义类分析,我们发现凡“邑”之属都与“邑”有一定的关联,带有地方意义色彩,分为通用名称和专用名称,其通用名称亦有大小、尊卑之别。

二、《说文解字》“邑”部字作为古代行政单位通用名称的义类分析

(一)“邑”的大小之别

通过以上对“邑”字的解释及义类分析,可知“邑”字作为古代区域行政单位时,本身就有大小之分和尊卑之别。《说文》中作为古代通用区域行政单位的“邑”部字词从大到小排列为:邦、都、郡、鄙、部、酂、邻。

(二)根据地位尊卑区分

对《说文》中的“邑”部字词从大到小做了义类归纳分析,其分类标准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邑”部字词从高到低的变化,包含了行政单位从高到低的等级差别。除此之外,《说文》中还有部分“邑”部字词明确地体现了区域行政单位的尊卑观念。这主要源于它们的地位不同,致使地方使用的区域单位名称也不同。“都”的地位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它指代有古代君王旧宗庙的地方,是一个国家的国都,也就如同我们现在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权威和地位,是区域行政单位中的重中之重。然而,“都鄙”和“邦国”常对应而称,故“鄙”的地位与“都”相似,而“邦国”则另当别论,“邦国”即指代一个国家,范围上最大,地位上最高。先有“邦国”的存在,才有“都鄙”存在的可能,所以不论“邦国”还是“都鄙”都象征了高高在上的帝王地位。

三、《说文解字》“邑”部字词作为古代地名专用名称的义类分析

《说文》中有许多“邑”部字词作为特指某一地方的专用名称,有时一个字便可代表一个地方,如“鄯”;有时“邑”部字代表某一地和行政单位合称,如“鄢”指代南郡县;有时作为古代王朝的国都名称,如“郢”;有时代表古代天子管辖之地,如“鄻”指周邑;有时作为古代封国的尊称,如“邘”;有时作为古代部族的名称,如“鄋”指北方的长狄国。

(一)“邑”部字特指某地或某地名

作为某地名称的有:酁,宋地;鄑,宋鲁间地;鄄,卫地;郔,郑地;郳,齐地;郣,郣地等等。

(二)“邑”部字代表某一地和行政单位合称

“邑”部字作为专用地理名称,常常用来表示某县、某乡、某亭等等。如:“邯郸”不论分开还是合用,都代表冀州赵国邯郸县,现在是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赵王城的遗址。

(三)“邑”部字代表古代天子管辖之地

“鄻”在《说文》中:“周邑”。在西汉和东汉时,周邑泛指司隶河南、弘农、河内南方一带,但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代表周邑之地的邑部字还有:祭阝、鄩、郗等。

“邵”在《说文》中:“晋邑”。初文为“召”,是先秦燕国的始祖召公的召,据考证可知,召在殷代为召方,后来归附于周,并且帮助武王伐纣,向北征讨到达燕地,因而受封,召公从此得名。“邵”在西汉和东汉时,为司隶河东郡桓县邵亭,现在在山西绛州垣曲县。邑部字指晋邑的还有:鄍、邲、鄐(晋郉侯邑)等。

(四)作为古代都城之称谓

“郢”在《说文》中:“故楚都”。起先为江陵县,后来楚王迁徙到这里,之后的九代楚王都在此地建造成都,直到第十世秦占据此地,不得不向东迁徙。楚本来有两个郢,其都城叫作郢,其别邑叫作郊郢。

(五)作为封国的尊称

邑部字词作为古代封国的尊称时,分类比较详细,本文主要根据某王所封之地、以姓氏命名的封国、诸侯的封国、附庸国等进行区分。

1、由某王所封之地

“邘”在《说文》中:“周武王分封之地”,但据说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作为其一方国,后来周朝收复邘地。在汉朝时,是司隶河内郡野王县,现在位于河南怀庆府西北十三里。此外,“邢”为周公子所封,“郇”是周武王子所封之国等。

2、以姓氏命名的封国

“邰”在《说文》中:“姜姓所封”,“邰”是炎帝后姜氏的一个封国,在西汉和东汉时都是指司隶右扶风斄县,现在位于陕西乾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除此之外,“扈”是夏后同姓所封,鄎为姬姓之国,“鄧”为曼姓之国,“郭”为齐之郭氏虚等。

3、诸侯的封国

《说文》:“殷诸侯国”。黎和禾刀是古今字,是殷商时的黎侯国,后来遭到北部部族的侵扰,直到晋收复其失地,重新设立为黎侯。

(六)作为古代部族的名称

《说文》中作为古代地名专用名称的“邑”部字词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邑”部字可特指某地或某地名,其在《说文》中的解释为“某地”或“地名”;“邑”部字代表某一地和行政单位的合称,其在《说文》中的解释指“某县”“某乡”“某亭”等;“邑”部字指代古代天子管辖之地,主要有“周邑”等;有的“邑”部字是古代都城的称号,如“郢”;作为古代部族名称的“邑”部字主要有“鄋”和“鄯”;而作为古代封国尊称的“邑”部字分类更加繁琐,有特指某王的封国,有以姓氏命名的封国,有指诸侯的封国,还有附庸国等。

四、《说文》“邑”部字词同义词、近义词在引申意义上的归类分析

邑,本义是国。根据时间推移,“邑”部字词主要向行政区域和地名这两个方面引申。而作为地名的这一部分意义固定,而作为行政区域的这部分则大致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同义词、近义词在引申意义上的辨析。

(一)“邑”“国”在引申义上的辨析

殷商时期,“邑”是人口聚居点的通称,不仅没有区域大小之分,也没有人口多少之别,但随着等级制度的加深,把天子分封给诸侯供他们居住的“邑”叫作“国”,因此,这样的“诸侯国”也常叫作“邑”。在诸侯子弟、卿、大夫的封地中,作为他们统治中心的封邑称“都”,因而,在诸侯国中只有一个“国”,但“都”却可以有若干个。之后,“邑”泛指一般城镇、城市、县。因此,邑的基本义是国家,之后引申为京都、地方地名等。

“國”的初文为“或”(囗为后加的构件),由一正一反的两个 “戈”字组成,表示以武力占据的地方,后来分化为“域”,指代一片地域。所在之地加上行政管理便成为“国”,这里为国家之义。除此之外,“国”还可以引申为“国都”。

(二)作为国都的“邑”部字词近义词在引申义上的辨析

“邦”和“都”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虽然不同,但引申义也有相近之义。

“邦”本义为国,主要指诸侯的封国,根据相关性,可引申为疆界、分封和国都之义,“都”本义为有先君之旧宗庙,一般“邦”先存在,之后才在此建设都城。“邦”和“都”虽然都有都城的意思,但“邦”的意义范围更广。除此之外,“国都”根据引申的词性不同,作为形容词时可引申为大、统统和美好,作为动词可引申为建都、聚集和率领等。

(三)作为外城的邑部字词近义词在引申义上的辨析

“郛”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郭也”。由于“国”和“郛”是互训的关系,有必要在引申义上对其进行辨析。

“郭”本义为齐之郭氏虚,指春秋国名,后主要指在城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叫作外城。“郛”在《说文》中为:“郭也。从邑孚声”。从大小来看,郛方圆七十里,是外城的意思,即城郭。作为古代通用地理名称,现在已不再使用。而“郭”则保留下来,后泛指城市,在此基础上进而引申为外部、轮廓,动词引申为扩张、开拓等。

(四)根据距国远近的“邑”部字词同义词、近义词在引申义上的辨析

“鄙”和“郊”在《说文解字》中都有边境之义,但也有些许区别,需要再进行同义词辨析。

“鄙”在《春秋》经传中,大多解释为边境,距离国都约五百里,而“郊”在《说文》中的解释为距国百里,可见作为郊外,“鄙”比“郊”更靠外。作为近义词,它们都可以引申为边邑、边野等,由此,“鄙”还可引申出轻薄之义。

(五)作为户口单位的“邑”部字词近义词在引申义上的辨析

“邻”和“鄙”在表示户口单位时有相近之义,但是也有大小之别,引申方向也各不相同。

“邻”和“鄙”都是指代户口单位的名称,但范围大小不同:《说文》中五家为邻,“邻”是最小的户口单位,“鄙”则相对较大,仅次于县。由于五家为邻,其间距可谓之狭小,由此引申出邻近的意思,而近到一定程度则近似于相连,相连亦可引申为关系亲密,再由密集引申出众多的含义。“鄙”由五百家组成,可谓采邑、小邑,由于户口不多,引申为狭小,根据相似性,引申出见识短浅、鄙朴、谦称等含义。“邻”和“鄙”除范围大小不同,其引申方向也不同,“邻”侧重向“邻近”方向引申,而“鄙”侧重向“狭小”方向引申。

(六)作为居舍的邑部字词近义词在引申义上的辨析

“邸”和“邮” 可笼统解释为居舍,但在《说文解字》中,它们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邸”和“邮”都可以作为居舍,而“邸”指属国舍,是战国时代诸侯朝见皇帝时在京城所居住的地方,有时也用来指官员办事的处所;而“郵”《说文》中指境上行书舍。垂是边的意思。可见,郵是传送文件的旅舍,有类似邮局意思。但是郵从邑从垂,垂有边地的意思,因此,郵的本义也有可能与边地的通用名称相关,后引申为驿站、田间官督庐舍。因此,“邸”侧重于官府居所,而“邮”侧重用于民间,“邮”的适用范围较广,一直沿用至今,后引申为邮吏、传递、经过与过失等义,而“邸”后指高级官员、贵族办事或居住的地方,进而引申泛指一般店铺,动词则引申为止、到之义。

中国的文字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中透过汉字字形分析字义便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说文解字》“邑”部字作为古代行政单位通用名称还可以根据范围大小和地位尊卑进行归类。为“邑”部字词归纳分析,不但能够通晓其造字通义,而且可以走进古代,了解其特有的行政单位名称及用法,更能根据其“邑”部字探索古代的地理文化意义,甚至其从古至今的地理分布。可谓走进“邑”部字王国,踏遍中原各部,通晓往来古今,趣味无穷矣!

猜你喜欢
引申义引申为近义词
兔死狗烹
“耐”字原是剃胡须
找找近义词
画说汉字——摆(bai)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神奇汉字
一起来说流行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