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广东 广州 510000)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很多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升,信贷业务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增强风险应对能力。文章研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欠款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如借款人在借款后,由于经营不善产生亏损等问题,因此不能及时偿还款项,使银行遭受损失。
首先,很多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人员的考核指标较为单一,难以有效激励、约束贷款业务人员,不利于激发相关人员管理信贷风险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在贷前申请阶段,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查人员可能错误评估借款人的申请,没有全面分析与评价各类材料,在决定是否接受贷款申请时,相关材料不足,导致信贷业务不仅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收益,还可能增加银行的风险。
首先,银行风险评估没有结合借款人的情况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虽然部分借款人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还是给予了较高的信贷额度。
其次,部分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过程中,对外部评估机构的管理不善,外部评估公司对抵押物的估价存在偏差,部分评估公司存在评估质量低的问题,难以出具准确的评估报告,但商业银行没有变更评估公司,导致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管理信贷业务信息的过程中,很多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信息管理存在疏漏。客户经理盲目收集各类信息,但没有在信贷管理系统中集中管理,也没有明确信息的安全性,容易导致信息被篡改。
首先,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缺乏稳定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管理风险,没有形成一套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的新型金融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督,各监督流程的建设较为滞后。其次,在贷后监控阶段,信贷业务人员在实地监控时,只是简单地向企业询问相关情况,没有细致了解借款人的经营情况,也没有分析借款人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与处置方式,不利于商业银行制定应对措施。
1.完善信贷业务人员的考核指标
商业银行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结合自身的管理情况与不同信贷业务产品的特点,对贷款业务团队实施差异化的绩效考评,不使用统一的考评指标,差异化管理不同板块的信贷业务人员,将信贷业务人员的考核指标和每月薪酬挂钩,从而提高信贷业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让信贷业务人员更加积极地投入信贷业务工作中。同时,商业银行还要通过健全绩效考评机制,使员工自觉开展各项工作,避免业务人员在信贷业务阶段违规操作,以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体系。
2.细化审查人员的工作要求
审查岗位在受理贷款业务之后,要深入跟踪贷款项目,分析相关送审材料是否符合规定,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送审材料,要及时补交。一方面,贷款审查人在全面审查各类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同意或否决两种意见。对于同意贷款的业务,应该明确贷款种类、金额、用途、还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贷款审查过程中,若审查意见与申请方案有较大差异,审查人员应及时与客户经理沟通。审查人员要耐心听取业务人员的解释和意见,保证客观、独立,并且结合相关意见判断信贷业务开展的合理性。可通过细化审查人员的工作职能与工作要求,确保审查人员更加合理地审查信贷业务。
1.改进贷款风险分类标准
商业银行在分类信贷资产风险时,要明确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标准,以控制信贷风险为出发点优化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优化风险管理工作,规范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并结合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将银行的信贷风险细分为不同等级,以判断借款人的偿债情况,综合考虑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细化管理贷款风险。
2.完善信用评级标准
商业银行要结合不同客户的情况,选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在定量评价方面,要分析客户的资产、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在定量指标方面,要分析客户的企业文化、管理人员诚信度等。例如,在定量考评A企业的过程中,结合客户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加以细化分析,并结合不同方面的指标设置相应的考评权重(见表1),使考评更加合理。
对A企业的定性指标分析以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由银行内部经验丰富的人员对客户的企业文化、诚信情况、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银行在明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之后,计算企业最终的得分。分数在80分以上评为A级客户,在60至80分评为B级客户,在40至60分评为C级客户,在40分以下评为D级客户。
3.明确考核信贷风险评估机构的标准
商业银行合作的评估机构要拥有资格证书,并且依法组织专业人员结合商业银行的要求恰当评价资产价格。商业银行要基于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考核评估机构,合商业银行管理要求的评估机构可以继续合作,不符合要求的评估机构则直接淘汰。商业银行要从评估质量和服务质量两方面考核评估机构,若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应该对评估机构予以扣分,通过独立、客观的方式分析评估机构的评估质量和服务质量,从而有效防范抵押物评估方面的风险,保障商业银行信贷安全。
1.集中管理信贷业务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活动中。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在收到借款人的申请材料之后,要集中管理各类信息,通过科学、完整的信贷业务控制体系,统一管控各类信贷信息。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要严格按照信贷管理系统管理信贷业务信息,提高信贷业务工作效率,减少信贷业务阶段人为干扰导致的信贷管理过程失真。要严格管控信贷业务的各类信息,实现对借款人各类信息的全面收集。审批人通过审批后,负责信贷业务信息录入的人员要及时录入相关信息,避免信息被篡改,避免出现银行内部人员信息提交错误导致风险不受控的问题。
表1A企业定量评价指标表
风险大类 基本指标 权重注册资本 10资产情况实缴资本 10资产负债率 10已获利息倍数 10偿债能力流动比率 5全部资本化比率 5流动性 速动比率 10总资产报酬率 10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 10成本费用利润率 10流动资产周转率 5营运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 5
2.对信贷业务的信息要加强控制
在信贷业务信息管理过程中,要对信贷业务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要健全信贷业务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信贷业务的各类信息得以安全、稳定保存。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明确信息系统运行人员、操作人员等的职责与要求,落实各岗位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要求,并结合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明确信贷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增强信贷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3.统一管理信贷业务系统和会计系统的各类信息
商业银行要严格遵循单位内部的会计章程管理内部各类信息,在会计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合理,避免财务信息造假。录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类信息要确保核对无误,并在相关人员授权之后建立相应的日志,确保参数具有刚性。当信贷发放金额超过授权金额时,不能进行放款操作。同时,商业银行要做好信贷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之间的同步更新,通过认证加密、内容过滤等措施,增强安全控制的有效性,确保信贷信息系统与会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加强贷款后的监督检测
商业银行的贷后监控要结合监控事项的重要性和监控对象的特点分为首次监控、定期监控、不定期监控。首次监控是客户经理在放款后的一个月内进行跟踪检查,分析资金流向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是否存在挪用或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定期监控是指跟踪与深入分析客户的信息,结合客户的财务状况、担保情况等,全面、准确识别,分析客户的各类风险。客户经理监督客户情况时,要结合客户的业务实际、市场情况等方面因素加以分析,关注与客户信贷业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并发现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商业银行应该要求客户定期提供经营数据、财务报表等方面的信息,并主动收集影响信贷资金回收的各类信息,通过深入客户企业调查与了解、与客户企业访谈等方式获取最新的信息,并定期跟踪与整理所收集到的各类信息,与客户加强沟通,了解客户企业的最新情况,当客户存在风险时,要针对相关风险及时制定补救措施,规避风险。
2.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明确风险预警信号,结合行业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判断信贷风险产生的成因,通过构建预警信号的方式,反映借款人在经营中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分析借款人在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导致经营受到影响的重大环境问题,并结合客户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分析重大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预计风险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其次,要结合借款人的相关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判断客户是否存在风险。通过全面分析客户各类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预警机制,针对不同风险的情况设置相应的预警信号,并针对不同的预警指标设置合理的处置措施。要密切观察风险较小的客户,分析其后期能否还款。对于存在一般风险的客户,原则上多收款少放款,通过动态跟踪借款人情况,合理对其进行管控。有重大风险的客户原则上只收款不放款,并进行不良贷款认定。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当前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控制方面还存在不足。文章研究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探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信贷业务团队素质较差、风险评估不合理、信贷业务信息控制不力、信贷业务监控乏力。未来,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