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滈 金鸿锦 杨文军
(大连医科大学,大连 116044)
伴随着新时代我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也成了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之一。《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而志愿服务中因为包含了新时代文化的元素,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医学生是未来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更有必要了解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现状,以便成为能够更好适应未来医学工作的人才。
志愿服务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其大多有以下特点:志愿者人数多,占国家人口的20 %~30 %,个别国家可以达到60 %。他们秉持着一种“爱人如己”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并将其作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而医疗方面的志愿者需求数量和服务范围都在大幅度增加,以满足投入最少成本、获取最有效医疗服务的目标。国外传统的公益或志愿思想,最早能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服务活动。近年来,国外对于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国内的研究也是蒸蒸日上。中外研究者所取得的十分可贵的研究成果,凸显出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而对于医疗方面的志愿服务,国内外也存在些许不同。
在我国,志愿服务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涌现出自己的志愿活动及大量志愿者。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产生了他们的全国性志愿者组织。而志愿服务在医疗方面也是一个创新的工作。自国家发出“志愿者医院服务”的号召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响应,开始在医疗机构志愿服务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伴随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推进,各方都在寻求一种符合我国社会现状和医疗机构模式的志愿体系。
现如今,在党的伟大领导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变得更加适应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人际关系。在不断更新完善体系的同时,我国志愿服务还不断保持自觉服务人民的宗旨,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向同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国内外关于医学生人文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有所不同。国外的医学人文教育兴起较早,到如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1984 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 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应对挑战的能力。”在我国,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地医学高校正不断努力,了解社会对医学赋予的新要求,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医学教育当中,而志愿服务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志愿服务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医疗体系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志愿服务的本质认识、实施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以及对具体的体系建设、运作方法、工作项目的设计方面的研究还稍显不足。我们需要通过对比国内外医疗志愿服务行业的差距,梳理医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改革的现实需要,从促进行业性志愿服务发展出发,通过实践案例、数据分析和科学的理论支持,深化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理性认识,以相应理论为依据,为广大医学生了解新时代文化及志愿服务提出有益的建设性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究会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志愿服务与青年逐渐密不可分,这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兼具发展性的焦点话题。志愿服务与课堂学习虽然在开展形式与包含内容上看似截然不同,但其在目的上却有着高度统一性,它们都致力于培养拥有强大本领的新时代青年,同样有着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拥有新时代青年及医疗卫生行业生力军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必然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倡导医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符合时代发展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迫切需求。同时,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其服务意识,促进其价值观的建立,助力医学生应用新时代“三有青年”思想提升、锻炼自己,做标准的“三有青年”。
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将医学生真正带入现实生活与实际的医疗卫生活动中,能够使医学生在其中追寻从医理想,探求青春梦想的追求。志愿服务相对课堂教育而言,更能激发医学生参与的热情,其相对新颖的形式也会给广大参与者提供“用武之地”。在不断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医学生不仅能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增强动手实操能力,还能够学会应对突发案例,提高应变意识。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使医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校园生活的范围当中,它可以不断锻炼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的各种问题。
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属于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团体,在参与到志愿活动当中时,可以开展更多其他志愿服务团体受专业限制而不能开展的,更加多元化、多形式的服务。与此同时,医学生会不断在参与过程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锻炼医患沟通能力。志愿服务使其能够切实地深入患者当中,学会站在患者角度看问题,充分了解患者的诉求,从而获得学以致用带来的成就感,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
现如今的医学生,大部分的学习生活在校园中度过,导致部分医学生即使学到了过硬的专业本领,也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述给他人,更没有恰当的时机展现给他人,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心理层面出现波动,因此对医学生产生不满的情绪,不配合治疗、医患纠纷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而部分医学生也会因此感到困惑,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志愿服务是众多社会实践形式当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个难题。志愿服务强调的是大众,也就是接受服务者的感受,其真正核心是助人利他。而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医生,正应当秉持这种大爱的精神,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与患者感同身受,真正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不能带给参与者的。
另外,医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当中,能够在巩固自身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同时,学会新的生活本领,探索自己在其他未曾涉足领域方面的兴趣及天赋,认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结识新的朋友,同时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新时代社会中的一份子,拉近自己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志愿服务能够与专业学习、实践操作、分析研讨深度融合,将显性教育与志愿服务当中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强调医学生自身个性与社会的相互适应、相互统一,从而让医学生的理念融入志愿服务的全过程,致力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团队素养,使医学生健全自己的道德人格,能够真正意识到自身需要积极主动并刻苦学习知识,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
志愿服务作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人才培养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涵,也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集中体现在能否标志着社会文明进步,能否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营造中,能否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书写新时代新故事。
志愿服务活动是我国最具有意义价值的社会活动之一,新时代青年则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力量。因此,志愿服务活动和新时代青年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拥有高度统一性。
当代医学生不仅是新时代青年中的一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保障,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学生只有拥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成为人才强国战略最充足的预备军和最坚实的后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三有青年”思想正是基于实现中国梦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对目前青年发展成才所面对的严峻形势做出全盘考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指南。其丰厚的内涵能够促进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力量转化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医学高校应加大力度组织开展以基础医疗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这是医学生及早进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促进学生开拓进取,力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和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对于集体观念、责任观念等的认识。医学高校应当从新常态下医学生培养的现状和需求着手,分析医学高校志愿服务在医学生人文执业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和应用,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医学生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与国外比较,提出拓展志愿服务的主题延展,建立我国情境下的理论研究,并加强实证研究,深入研究新型的志愿组织,为医学院校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设性意见,为医学院校志愿服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并为医学院校内涵式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助力。这就要求医学高校应当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枢纽作用,统筹资源、汇聚合力,在人员、队伍、项目、阵地建设上有所实践,在购买服务、对接资源、培育组织上有所探索,努力构建党团主导、志愿者团体为主体、志愿者主动的三位一体的志愿者工作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的日常课程中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当中,根据不同的情境,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指向性地将“三有青年”精神真正灌输给学生,而绝不是敷衍了事、提及即可。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在何种工作岗位,都应当参与其中,与他人协同合作,坚定理想信念,才会取得喜人的成果。医学高校在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务必要密切关注医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大力推动医学生真正融入活动当中,强调以参与者与被服务者为主体,而减少组织者在其中的存在感。切实保证医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得到充足的肯定及赞扬,提高其在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当中的共情能力。另外,医学高校还应当形成独具医学风格的文化体系,不断将特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刻将“三有青年”的思想包含在志愿服务活动当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有理想才是成才路上的臂助,有本领才是实现理想的基础,有担当才能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