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探索

2022-11-14 12:18:36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高沛豪曾小英
办公室业务 2022年5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院校

文/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高沛豪 曾小英

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并阐明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两大功能,指出高校图书馆构建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健全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拓展和深化服务、社会服务的任务。可见,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功能的优化与提升始终是不变的追求。当前,高职教育围绕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优势,不断拓深教育创新发展空间,职业教育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对于图书馆而言,如何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浪潮,将信息技术与文献资源信息服务深度融合,围绕读者的知识服务需求,提供精准化、体验式、高价值的服务,打造智慧化模式,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智能推荐服务,是彰显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和价值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概述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关于智慧服务的研究成果呈“星火燎原”之势,主要体现在智慧化服务平台的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实现、智慧服务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智慧化服务模式的创新等,对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厚实了基础。徐国良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个案,厘清“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困境,通过如何完善智能化经典阅读推广服务来探索智慧服务的对策。祝森生认为,智慧图书馆应是互联的、便捷的、高效的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服务形态、技术运用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此,必须要从满足用户与社会发展需求、保证智慧图书馆的互联、高效与便利等层面出发,来建构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新模式。陈臣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智慧阅读的需求,探索如何构建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即是智慧化定制服务和个性化智慧阅读服务,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模式。龚军以56所“高水平”学校图书馆为例,对其图书馆主页及微信公众号在疫情期间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需求度不高、投入不足的线上服务之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线上服务与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举措。

总之,自2003年“智慧图书馆”概念提出之后,学术界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渐渐深入,包括从理论上进行定义、从技术层面进行优化、从实践层面进行智慧服务模式探索等等,不断丰富“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然而,对于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系统和服务的研究,仍然属于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推动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审视

当前,随着“互联网+”概念在高职教育服务中的快速演进,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职能和模式的嬗变,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化、个性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面临的困境。高职教育具有专业性强、应用性强、特色凸显等特点,图书馆是知识服务的殿堂,是支持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文献资源中心,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从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以及政府的资源供给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并不顺畅,与“双一流”高校动辄数亿的财政拨款相比,高职院校图书馆面临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滞后、资源分配缺乏等困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内部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教育办学的根本指针,势必在潜意识内对图书馆建设方面重视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甚至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内部划分中,基本以传统分工为主,即将图书馆内部分为流通、采编、期刊、技术、读者服务等部门,读者与馆员之间、馆员与资源之间缺乏有效的嵌合,譬如:馆员缺乏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难以为读者提供智慧化信息资源推送服务。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做好读者服务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读者信息进行挖掘、整合,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决策服务。然而,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为读者提供互动性、个性化服务抑或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信息决策服务,仍然是薄弱环节。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后发优势。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软硬件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然而,作为图书馆建设领域的“新生力量”,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可以将信息技术嵌入更为彻底,彰显其“后发优势”。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造就完成基础性投入建设而言,高职院校因近年来获国家重视而实现基础性建设的向好。同样,表现在图书馆建设方面,亦是进入软硬件设施持续改善的新阶段,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抑或智慧服务模式的构建而言,都具有建设受限较小、想象空间较大的优势。高职教育信息化走向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唯有实现高职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服务要求。此外,高职教育是围绕行业发展前沿、强化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唯有高职院校图书馆围绕企业发展形式、人才需求等建立专业数据库,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学分银行、跟岗实习等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互动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送服务尤为必要,那么,如何根据读者的资源偏好以及个性化需求,为其提高匹配度高的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使其能及时获得高质量知识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基于“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转向与实践

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能以及图书馆建设存在的困境,在“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必须由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向,通过拓展智慧服务空间、整合智慧服务资源、打造智慧服务团队等方式,专注于为师生通过教学、科研的精准化服务,以凸显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转向。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是提高图书馆资源使用率和服务效率的必然要求,是满足用户需求、实现数据服务增值的必然选择。对此,在“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转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1.资源服务转向需求服务。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教学辅助、师生文献资源服务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是核心理念,但是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重藏轻用”“资源中心”等已淹没“读者中心”的服务理念,即是说,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当前,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得到广泛运用,移动互联、智能搜索、智慧终端等信息技术的更迭,让读者信息资源获取更加便捷、迅速。那么,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在信息技术大潮中已然失去优势,馆藏资源的使用体验也在诸多移动互联客户端比较中处于劣势。对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必须要顺势而为、顺势有为,主动适应知识服务场景泛在化的形势,从增强读者的知识服务体验着眼,将以馆藏为主的资源服务转向以体验为主的需求服务,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2.后觉服务转向先知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是一种被动式、滞后式的服务,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条件下,图书馆对读者服务需求分析是在读者知识服务反馈之后而做出的服务调整,缺乏预知性。然而,在“互联网+”视角下,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对读者知识服务痕迹进行挖掘、整合、分析,并得出读者的知识服务需求,进而给读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未来走向,必然体现为拓展服务种类、知识服务决策参考、主动拥抱读者服务需求等方面,要实现这些服务内容,就要突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先知性,通过大数据系统、智能分析决策系统等在知识服务中的广泛运用,挖掘读者的知识服务需求,为其提供智慧化服务。

3.单向服务转向互动服务。在纸质媒介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表现出单向服务的模式,即读者将文献资源需求传递给馆员,开展一对一式知识服务,这样的服务,不仅缺乏效率性,同时体验性较差。“互联网+”时代,读者知识服务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趋势,读者不需步入图书馆,只需要在图书馆客户端提出服务需求,便可以获得信息推送、信息咨询服务,这与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学习模式高度吻合,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此互动性的服务模式具备实现的条件,只需要对全馆资源甚至行业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数据资源的索引库,便可以开展互动性服务。可见,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转向,从单向服务转向互动服务是必然。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践路径。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彰显其功能和价值的未来走向,是真正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实现智慧服务呢?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拓展智慧服务空间。在智慧服务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具有泛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为此,如何适应服务特点要求进行空间拓展是智慧服务构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在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下,拓展校企合作视野,将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与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深度融合,打造引导大学生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教学资源,让图书馆真正围绕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时空障碍,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凸显智慧服务时空的泛在性。

2.整合智慧服务资源。智慧服务资源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功能和价值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应用于教学、科研,必须明确读者的资源获取偏好,譬如:微课、慕课、视频等资源是大学生资源的重要偏好。那么,在智慧服务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要呼应大学生知识需求,强化“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围绕行业发展前沿、职业技能需求、读者阅读喜好等要素,打造校企共建的资源库,并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以厚实人才培养的根基。

3.打造智慧服务团队。智慧服务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的关键。“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对馆员素质要求更高,尤其是各种智能设备分析、软件资源整合等,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应用型、梯队化的人才队伍,通过外部引进、内部提高的方式,强化专业馆员的引进工作,并针对智慧服务发展的方向,开展常态化馆员培训,帮助馆员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掌握服务技能,为师生提供高匹配度的智慧服务。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院校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飞跃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