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余洋 高浩然
2021年9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新安法”)正式施行。“新安法”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思想、新理念,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高等院校安全管理因此面临着新形势,加强安全管理成为高等院校的急事要事。本文立足于“新安法”视域,就高等院校加强安全管理进行了探究,以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推进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教育水平,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安全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推进学习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把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
(二)加强思想认识,树立法治思维。“新安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和精神,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认真做好“新安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在宣贯“新安法”的过程中,要把全面依法治理作为总准则,运用法治思维指导工作,通过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三)强化责任担当,抓好贯彻落实。按照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单位上下要主动承担“四个责任”,打造“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拧紧全员安全责任链条,进一步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对现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规定要求、方法措施等,要严格对照“新安法”进行查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四)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工作实效。要培训演练到位、监督检查到位、措施落实到位,从“人、物、管、环”四个方面辨识风险和查找隐患,坚持“安全隐患零容忍”,加强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应急处置,加大前置安全风险防范和事故预防力度,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连续、协调、有序、整体推动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坚持着眼大局、统筹推进。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强化履职担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充分发挥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学校落实、家长支持的联动协作作用,统筹推进校园安全管理。
(二)坚持预防为主、从严治理。把预防作为减少问题发生、守住底线的最佳手段,通过建强工作队伍、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目标、添置设施设备、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预案、加强培训演练等,成为筑牢学校安全的铜壁铁墙。
(三)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针对意外事件屡控不止、安防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坚持源头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努力形成全时段、全空间、全方位、全要素学校安全风险管控、事故处置、风险转移闭环工作机制。
(四)坚持目标吸引、有的放矢。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建设,进一步健全校园安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安防设施,校园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校园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一)加强管理体系建设。1.健全组织结构。完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成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设办公室,明确工作机构职能,配备人员负责日常工作。2.明确落实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压紧压实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各类岗位人员主体责任和岗位责任,形成党委行政总揽全局、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具体人员履职尽责、齐抓共管的局面。3.加强队伍建设。按照“行业必管安全、管业务必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管安全”原则,加强安全工作专业水平能力培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和测评体系,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战斗力强的安全工作队伍。4.完善管理制度。按照风险等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机制”要求,健全安全事件预判机制,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和问题梳理,进一步完善制度清单、预案清单、责任清单和监管清单,科学研判、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化解风险。5.提高应急能力。健全安全事故预防机制,完善应急处突指挥体系,完善应急处突预案,健全安全事故处置机制,规范安全事故处置程序,完善法律服务保障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快速反应、高效应对、迅速管控突发事件。
(二)加强内部风险管理。1.加强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采供渠道和流程,严格控制外来进校食品;排查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加快“明厨亮灶”工程,加强食堂日常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2.加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坚持疫情常态化防控,完善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学校重大传染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干预与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3.加强师生心理健康管理。提高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水平,强化师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排查、教育、引导和治疗,加强特殊师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重视家校协同共育作用,全力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4.加强实验室危化品及特种设备管理。健全实验室及危化品分级管理和监督责任体系,建立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机制,严格危化品采购、储存、使用、处置全流程,规范特种设备采购安装、定期检测、持证上岗等事宜。5.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持常态和专项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制定全覆盖、无死角、无遗漏的安全隐患排查计划;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台账、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明确时限,确保隐患及时整治。
(三)加强外部环境管理。1.加强校园周边治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校园周边安全风险清单,联合地方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整顿,做好校园周边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保证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安全可控,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稳定、有序。2.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强化源头管理、动态监管,加强道路管理,校园内按规定设置交通标识、标牌和标线,车辆停放规范;加强车辆管理,杜绝因管理不当造成重大违规违章事件及交通安全责任事故,保障行车安全。3.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加强用电、用油、用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消防通道畅通,消防设施齐全、功能正常、放置合理,推进智能消防设备应用和智慧消防建设,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坚决预防校园火灾的发生。4.加强网络诈骗整治。将校园贷、套路贷、电信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纳入校园法治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成为“法治大课堂”、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电信网络诈骗教育提醒,提升学生防范能力和抵制能力。
(四)加强宣教体系建设。1.加强政治安全教育。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将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教育等作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开展专家讲座、法治进校、成果展览、专题报道等活动,加强舆论宣传。2.开展专项安全教育。紧紧围绕“5·12”防灾减灾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日、“12·2”交通安全日等重点日子,大力开展主题日安全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自救自护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3.加强安全体验教育。积极利用社会安全教育优质资源,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安全体验式教育,探索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建立立体化协同教育机制,不断拓宽安全教育维度,促进学生有效参与体验。4.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开展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也可通过开展普法讲座、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安全文化活动,开设校园网站、校广播站(电视台)、学校公众号,学习园地、文化墙、宣传栏等安全教育平台。5.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推广“学生进课堂、家长进学校”机制,创建“家校共育”新模式,构建“社校共育”新机制,着力提升家长安全意识、履职监护能力。
(五)加强安防体系建设。1.完善物防设施基础。学校重点部位、重要区域、重点场所设置消防、应急等安全设施,并为安保人员装备必要的执勤、防护器械;学校沿线公路应当设置提示牌、减速带、斑马线、限速标识、人行横道线等交通标识。2.加强校园人防建设。建立健全内部安全保卫组织和制度,落实安保人员安全保卫责任;加强安保人员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强化安保队伍日常培训和考核评价,确保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反应,有效应对校内突发事件。3.提升智能化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智能预判预警机制、学校大数据风险分析平台,构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标志的安全管理智慧体系,实现安全管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努力提升校园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六)加强保障体系建设。1.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在党建工作引领下,建立学校具体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将其纳入学校治理现代化总体部署,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加强督导检查。将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履职尽责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督促改,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对履职不力的要强化问责、限期整改,对履职成效明显、实绩突出的积极通报表扬、表彰奖励。3.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教育传媒和其他社会媒体的影响力,加大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促进经验交流、推广优秀成果,引导各界支持安全管理工作,营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建的新格局。
“新安法”视域下高等院校加强安全管理,要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安全意识,加强思想认识、树立法治思维,强化责任担当、抓好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工作实效;要坚持着眼大局、统筹推进,坚持预防为主、从严治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目标吸引、有的放矢;通过健全组织结构、明确落实责任、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应急能力,加强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加强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师生心理健康管理、实验室危化品及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内部风险管理;通过加强校园周边治理、交通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网络诈骗整治,外部环境管理;通过加强政治安全教育、开展专项安全教育、加强安全体验教育、丰富校园安全文化、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宣教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物防设施基础、加强校园人防建设、提升智能化装备水平,加强安防体系建设;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导检查、加强宣传引导,加强保障体系建设,从而推进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确保学校财产安全和师生生命安全,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