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孟庆艳
“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着优势地位,是多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离不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等教育则发挥着关键性的支柱作用,是一国文化发展水平与竞争潜力的综合体现。尽管目前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面临着人才供需错位的困境,距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所需的人才规模和质量仍具有较大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相比,也存在亟待完善之处。对此,教育部时任部长陈宝生系统地提出了“四个回归”的重要理念,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如何将这一理念切实贯彻到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体系当中,是学界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点,尝试构建 “一核+双向+多维”师生评价机制则是这方面的探索性 创新。
厘清“四个回归”的内涵及逻辑关系是科学贯彻这一理念于本科教育中的前提条件。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 国梦。
上述四个回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原则,前两个回归是分别从师生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即学生要将学习做到实处,教师要将教学落到实处,实现学与教的良性互动。而第三个回归则是从国家政治建设的角度说明要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贯彻到本科教育工作当中,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更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既红又专的人才。最后一个回归则进一步从国家整体层面明确了发展教育事业的目标,对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创新、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强国梦想提出了要求。结合四个回归的内涵来看,其组成部分之间也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首先,回归常识和回归本分是发展本科教学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实现回归初心与回归梦想的前提条件,没有教育事业核心主体与客体的切实回归,何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强国梦?其次,回归常识与回归本分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风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而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师德师风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回归初心是回归梦想的方向性决定因素,只有确保师生坚守政治红线与道德底线意识,才能确保教育强国这艘大船行驶在正确的航线上。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暴露出了毕业生在市场供需方面的能力错位、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混文凭”以及高端人才外流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评价机制尚未形成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其普遍存在以下 缺陷:
(一)师生评价机制的目标尚不明确。尽管各高校的整体办学目标是明确的,即凭借自身的学科特色与资源优势培养全面型人才,向国内和世界高水平大学逐渐迈进,但是在师生评价机制的构建当中容易发生目标的偏离和走形,如个别高校将大学生的课外实践量化分作为评优评先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成绩与学业成果则占的比例较低,这就对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效应,从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各项实践活动当中,这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目标是背离的。再如,个别高校为了冲排名,把教师质量直接同其科研成果数量挂钩,在人才晋升政策上也向这一方面进行倾斜,而对于教学绩效的考核则处于较低层次,这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目标也是不相适应的。
(二)师生评价机制间的相对割裂化。在大多数本科高校中,学生的考评机制往往是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教师依据学生的课程表现与期末成绩对学生进行打分,而关于教师的考评权则更多掌握在学校及各学院的教务工作者、学科领导及科研部门手中,学生几乎不享有对教师实际上的考评权。即使有些学校也实行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教制度,但是就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缺少明确规定。这就使教师形成了一种“唯上不唯下”的目标导向,一切向学校的相关考核要求靠齐,由于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技术职务晋升经常以科研工作量为核心要求,所以促使高校教师重心向科研方面倾斜,而将面向学生的教学主体任务放在了次要地位,这势必促使 “教”与“学”的目标分立。
(三)师生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尽合理。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指标往往集中于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而且期末成绩占绝大部分比例,这就导致大学出现了“临时抱佛脚”也能得高分的现象,平时上课并没有扎扎实实学习理论知识,而抱着“不求得高分,只求不挂科”的心理来应对考试,这在助长不良学风的同时也浪费了教学资源。另外,学校各种考核中对于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于科研获奖方面,而对于教师课堂表现、师德师风、学生喜爱度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关注,不利于“德艺双馨”型教师的培养。
鉴于当前高等本科教育中师生评价机制尚存的一些问题,我们试图在“四个回归”理念的基础上构建起包含“一核+双向+多维”设计原则在内的师生评价机制,从而为本科教育事业良性健康发展起到正向的激励与引领作用。
(一)“一核”指的是师生评价机制的构建应以培养能够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为核心。一方面,要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各项评比中应适当侧重于教学业绩的考察,引导其向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的本分回归,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应该侧重于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真正掌握程度的考量,弱化期末考试所占指标,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如将课程中期考核、小组作业、实训等环节纳入总分数的构成当中。学院在对学生进行评优评先时应该以学业成绩为重,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 导向。
(二)“双向”指的是作为教育事业核心主体与客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互相评价的机制。目前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较为成熟,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则较为欠缺。首先,应该建立起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拥有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的权利。其次,应该贯彻公平与客观原则,注重对学生正当权利与隐私的保护,防止教师因对评价结果不满意而对学生进行施压的现象发生。最后,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只有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结果真正运用到各项评比当中,才能对教师教学形成良好的督促作用。唯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双向评价机制,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齐驱并进。
(三)“多维”指的是师生评价机制指标的构建应在围绕“一核”的前提下多元分散设置并各有侧重。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在注重学习质量与成果考核的前提下,进而考虑学生品德、课外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并合理设置各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这与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型人才目标是相适应的。而对于教师的评价则需在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同时,适当地将师德师风、政治表现、服务社会、学生满意度等内容考虑在内,其中政治表现促使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将其与日常的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的同时,筑牢自身的思想基础。多维指标的设置有利于对师生形成最大程度上趋近真实与客观的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