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灯塔市委党校 金雨娇
2020年11月24日,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并多次强调“奋斗实现幸福”,这些充分凸显了劳动对于创造幸福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劳动在为人类创造吃、穿、用等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在劳动中获得心情愉悦、能力提升、社会认可等精神满足,这其实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幸福的,这是一种永不停歇的追求。劳动创造幸福,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将人类真正的幸福归结为劳动的幸福,马克思指出,劳动是获得享受和幸福的手段,人类真正的幸福是劳动幸福。
(一)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理论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基于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新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党培育时代新人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实现党的伟大事业的重要任务。
《资本论》中指出,要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除了提高社会生产力这一种方法以外,便是靠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动的地位、劳动者的价值、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等内容进行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应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培养时代新人。
(二)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资源。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其中汇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未来。之后的过渡期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同样少不了广大劳动人民依靠劳动继续创造幸福生活。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有劳动能力的群众生活懒散,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动力。提高全社会的劳动觉悟和劳动能力,深入贯彻开展劳动创造幸福宣传教育十分重要。要让劳动者知道劳动的价值,从思想上转变懒散的意识,从行动上转变陈旧的方法,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资源。
(三)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重要保障。当前,西方大肆鼓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这很容易对大众价值观、劳动观产生极坏影响。我国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增多,这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细,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果没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觉悟,就很难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劳模精神是具有教育性的,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宣传劳模精神对我国守住意识形态领导权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新时代的青年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宣传劳模精神的良好意识形态环境,引导推动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的中国工匠,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一)主题教育常态化,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公民的劳动意识、劳动幸福观教育应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但当前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当前,青少年学生课业繁重,但劳动课程的比例已经微乎其微,物质的富足、家庭的宠爱、学校教育的缺乏等等,都导致一些青少年劳动观念出现偏差,存在着不想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只想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只想享乐,不想劳动的错误观念,这同时也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要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劳动创造幸福的主题教育深入青少年日常教育与活动中,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并使之常态化。劳动教育不只是传授劳动的相关技能,也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
要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中,要在全社会树立辛勤劳动的风气,号召抵制好逸恶劳的消极思想。这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场上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的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脱贫人员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扶贫先扶志,要激发起贫困户建立自主脱贫的意识。将技能教育和主题教育二者结合,融入劳动创造幸福的主题教育,调动劳动者的热情和潜能,使其自觉提高劳动觉悟,从而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劳动能力。新时代要将劳动幸福观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要多方合作形成合力,使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系统化、专业化、长效化。
(二)完善政策机制,推动先进模范竞相涌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要想发挥先进、模范的重要作用,让先进、模范竞相涌现,就要完善一系列评比奖励等政策机制。
发现普通者与先进者的差距,进而依靠先进者带动普通者共同进步,这是劳动模范产生的初衷。为了在生产活动中树立优秀典型,劳动模范的产生一定要优中选优。首先,评选标准要灵活化。先进模范的评选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行业的多样性,劳模不再是过去“出大力、流大汗”的劳动模范形象,而是要在业务水平、思想政治、群众公认、尊重劳动的基础上结合知识、人才、创新等方面做到评选标准灵活化、全面化。其次,要提升劳动模范地位。“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动模范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为普通劳动群众指引前进努力的方向。因此要高度重视劳动模范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带领普通群众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再次,要落实劳模待遇。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对劳模是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相结合的奖励,是对劳动模范辛苦付出和奉献精神的一种肯定、一种回报。在确保落实已有的待遇基础上,还要创建创新长效激励的体制机制,不仅能保持劳模工作的动力,同时让更多普通劳动群众力争上游,争当先进,争做劳动模范,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发挥媒体优势,弘扬先进模范榜样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是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具有教育性的,是值得我们广大人民推崇学习的,同样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展示途径。榜样的精神力量不容忽视,因此,要强化社会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扩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让劳模精神成为人人知晓,并能去努力践行的一种精神。
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宣传载体,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模范如何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事迹以贴近群众的方式,坚持讲求真实、不得夸张放大,以文章和视频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一些使用频率高的自媒体上推送;可以让群众在自媒体上推举评选出自己身边的先进模范,讲述他们的模范故事;将先进模范事例拍成微电影,让群众参与其中,以潜移默化、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榜样精神入脑入心。同时,还要利用好基层融媒体,打通媒体宣传、贯通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让劳动创造幸福的主题教育和先进模范教育传的更开、传的更广、传的更深入,这对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要线上和线下宣传相结合,让新时代劳模故事、劳模精神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使劳模精神融入广大劳动者工作生活全过程,激发劳动创造幸福的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稳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进一步焕发人民劳动的热情,释放劳动、创造、创新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