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佳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寻找一条适合贵州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路径,对于实施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贵州旅游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旅游人数不断攀升,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将“四化”(旅游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驱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轮子”,旅游产业将成长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停留于物质层面,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提升,已经完成从温饱型消费向富裕型消费迈进。而今享受生活已经变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特别是在旅游生活的需求方面,伴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的时间更喜欢到乡村旅游,到乡村过几天“慢生活”,到乡村寻找“乡愁”。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这样的市场需求下,近年来乡村旅游的概念迅速兴起,乡村旅游的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伴随着不少挑战。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旅游者新兴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与此,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乡村旅游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备受追捧,乡村旅游在全省旅游市场占有率持续升高,乡村旅游业发展在贵州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贵州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一是通过发展“旅游+农业”的新型发展策略,贵州省持续推动一线旅游模式,一村一旅游产品。抓住主要优势特色景点,开展一系列的农业乡村游产品开发。有效地推动了贵州省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二是通过打造绿色贵州乡村游品牌,对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全国重点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游发展战略改造,成功的走出了一条贵州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新模式。使当地多批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名单。目前阶段,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已达2 422个。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贵州全年共接待乡村游游客5 2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百分15.72%和16.81%。乡村旅游成为助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乡村旅游产融模式、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毛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以苗族、布依族、侗族为代表的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风情古朴典雅,生活习俗极具特色,文化多姿多彩,节会丰富盛大,服饰五彩缤纷,建筑工艺精致。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这里的马尾绣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水族妇女用马尾绣作为原材料手工制作的一种刺绣,作为一种特殊技艺,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族的水书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等信息,2006年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的侗族大歌,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贵州多姿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贵州充分利用特有的山水田园风光,少数民族风情,将山地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很多国内外游客为了感受贵州的田园风光,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将贵州作为首选旅游目的地。
现今,贵州形成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的交通格局,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宜人气候。气温年平均变化小,冬暖夏凉。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在3 ℃左右,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较高;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在21 ℃左右,为典型夏凉地区。特别是夏天,当全国大都呈现“火炉”现象的时候,贵州的气候条件能够有效满足避暑的需求,可以不断吸引来自高温酷暑地区的游客。
在目前阶段,虽然贵州省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这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重点问题之一。众所周知,贵州地区山区较多,平原较少,大量的乡村地区发展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乡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在道路、交通、桥梁、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方面存在着硬件不足的问题;在医疗卫生、教育配备和游客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软件不足的问题。这些硬件和软件发展的不足,严重地阻碍了贵州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游客的体验感产生了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许多旅游景点,因为基础设施不健全而使游客产生抱怨,进而通过互联网公共平台使这一问题迅速传播,给贵州乡村旅游蒙上了一层阴影。大量的乡村游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山区道路凹凸不平、停车场位置不足、基本公共卫生环境不友好、住宿条件极其简陋等情况,给贵州的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了很大的阻碍。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到位,是阻碍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能够取得长期性的成果,离不开各级领导、规划机关对当地的长期性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建设。而在目前阶段,贵州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个地区分散发展,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没有长远的规划,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片面,只讲求短期利益和眼前实效,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眼前蝇头小利,而没有做出有利于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规划措施。例如:有的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规划不合理,大干快上,过分追求轰动效应、规模效应,劳民伤财,又不符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建起了一堆“水泥垃圾”,最终通过当地财政买单,使得当地的财政发展背上了沉重负担。有一些地区在乡村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屡次改变规划方向、规划用途和规划建设指标与样式,一届政府、一个领导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发展重点产生一个新的想法,不同的领导、不同的管理机构不能形成合力。导致一些乡村旅游在发展定位上飘浮不定,朝令夕改,使乡村建设的执行人员无所适从,耽误了乡村建设的进程。
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是阻碍贵州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当地旅游业生态单一,业态发展单薄,各个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乡土性表现不足,重复性理解严重,各地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大多新建农业公园、农业休闲农场、乡村农家乐等,而除了这几个形态的乡村旅游发展外,少有其他形态的乡村旅游模式被开发出来。这种业态的单一性,使得乡村旅游过程中回头客人数较少,游客容易产生疲态。二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文创产品不够丰富,特别是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景区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文创产品,特别是切合乡愁文化的乡土游文创产品开发不足。游客只能单纯地进行游玩,而不能留下体验感较强的购物性消费,达不到内心的乡土抚慰,这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具有产业融合的功能,是乡村连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关键节点,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业特色化,发展农村工业,丰富农村产业形态。坚持市场化发展导向,走多元化经营和一体化联合驱动发展的道路,从而真正实现由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乡村产业链之间的全面融合与联动发展,形成一业兴旺,百业联动。
在我国农村有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尤其在贵州更是得以体现。通过对优秀乡土文化的发扬,一方面可以对居民起到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对优秀的乡土文化有所了解,并进一步创新发展,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利用到旅游发展中,例如开发文化创意类产品,体现更多的市场价值。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可以发展多业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将乡村旅游与乡村产业旅游、乡村文化旅游、乡村风俗旅游等进行多方结合。着重强调乡土性,通过开发建设红色旅游与风情小镇、挖掘当地特色美食,开发乡村美食、体验旅游等,进而丰富旅游产品。贵州的乡村旅游资源很丰富,更多的是要求经营者能够有好的思维和理念去经营,不断创新文化产品,不断提高故事的吸引力,利用优秀的乡土文化开发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游客的购物游玩体验。有效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给村民带来就业增收的机会。乡村旅游的发展拉近城乡间的感情,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
乡村基础公共设施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是乡风文明的基本内容。基础设施包含卫生设施、交通设施、医疗设施等,这些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也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
大力完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配套基础设施。一是要加快整个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对于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旅游住宿、乡村整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力度。尤其是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方,应尽可能地推动三级道路交通体系的建设。二是要针对乡村、旅游区、景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之后,要加大乡村旅游景区和乡村的环境美化、道路清扫、道路建设,加大当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当地医疗卫生、旅游、住宿餐饮行业标准化建设,推动餐饮住宿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好,乡村旅游就有一个好的环境服务游客,乡村振兴也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在打造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切实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围绕农村、农业、农民等核心环节,将环保意识、环保体系、环保行动、环保制度落到实处。引导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游建设向有机、绿色、环保化方向发展。绿色资源开发,大力推进乡村原有的社会风貌、人文图景、生态环境、文化原始性等原生态型旅游要素的完善和提高。按照乡村发展生态宜居、村容整洁、绿色环保的发展目标,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将绿色环保标识推向旅游市场。将生态农业特色与绿色旅游发展充分融合,大力推动政府、村民、旅游人群三者的共同作用,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能够完成自觉性宣传、自发性前进,真正地以提高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出发点,构建宣传明确、措施得当的意识,提高乡村旅游新型生态建设体系,努力营造环境优美的旅游环境和和谐的乡村氛围。
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是当地村民,乡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村民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要合理地处理村民利益和企业利益关系,企业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地方要注重当地村民的利益,更不能与村民争利益,最好是要带领当地的村民参与进来一起开发旅游,让当地的村民有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乡村的建设,只有意识到“一荣俱荣、一荣俱损”,村民才会拥护支持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得好,也才能给村民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为村民致富提供最佳途径。要引导村民流向返乡就业创业,要培养乡村旅游人才,通过优秀人才带动村民返乡就业创业,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