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2-11-14 11:15张春艳李雅寒
活力 2022年13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春艳 李雅寒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郑州 450008)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见,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意义重大。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广大高校思政教师深入思考,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为依托,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拥有扎实学识的基础上,秉持勤勉的教学态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能力。过硬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思政课教师“传道”的基本前提,也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因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要”标准,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而这六个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有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个系统工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是关键。如何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如何不断提高这个关键课的教学质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个重要的突破口。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质量就是高校思政课的质量,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决定高校思政课教师高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力量。目前,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和要求,我国高校思政课改革正在逐渐深入。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身处教育一线,对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最了解,对思政课面临的困境和不足最熟悉,对思政课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理解更深刻,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抓手,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底气。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一)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价值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属性。这就决定了在思政课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学内容的机械灌输者,而是扮演着一种更为积极、能动的角色。教师不能只起到政治说教或政治宣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价值引领能力,能引领学生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及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并且教师坚持主导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教学理念上存在两种认知偏差:一种是强调教师的绝对主导,将讲课等同于演讲,把教师定义为教学活动中的控制者,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重视学生的参与情况;另一种是随着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呼声逐渐高涨,强调教师主导性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削弱,存在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性而放弃教师主导性的做法。很明显,这两种认知偏差所带来的具体教学方法,都是不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的。

(二)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说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说服力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掌握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有依有据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得有滋有味,从而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能力。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对理论阐释能力不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学缺乏艺术性,用更生涩的理论来解释理论,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看似引经据典,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二是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讲授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层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要想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灵魂课程,必须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说服力,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足、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三)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具有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的基本特征。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因此,思政课应该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属性,思政课教学只有让学生不断参加实践,才能使其对所学的理论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大批具有当地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纷纷落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完善。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组织能力、指导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参与式教学等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够灵活运用;其次,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不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多数是给学生布置调研、访谈或者考察的任务,考核的方式多数是交一篇实践报告,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以及实践结果的提升;最后,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存在被泛化、虚化、形式主义化的现象,实践教学基地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固本培新备好思政课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阶段,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思想活跃、有良好的政治辨识度并具备一定理论积淀的大学生,如果思政课的“供给侧”不符合学生“需求侧”的期待,就很难得到学生的青睐,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环节做足准备。

首先,在备教材方面,第一要正本固源。思政课的“本”和“源”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支撑,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备教材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马研马讲马”的能力,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第二要改革纳新。思政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具有更多的开放性,社会万象、人生百态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教师在备教材时既要坚守“不变”的本源,更要联系社会实践,突出“变”的社会现实,比如一些时政热点、一些生活案例等新鲜的教学素材都应该准备,这样才能体现出高效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其次,在备教法阶段,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求思政课教师以事实为依据,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切记不可一味追求新潮,在缺乏清晰认知的前提下,试图将所有前沿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全部尝试一遍。

最后,在备学生阶段,教师要掌握学生成长的规律,了解学生的现实困惑和诉求,有效地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教师尤其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科背景,研究学生专业发展和行业前景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才能使教学立体起来、丰富起来,从而达成思政课价值引领的目标。

(二)多向联动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传递、观念碰撞、思维开拓、道德提升的动态过程,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就是要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首先,建立课程内涵和形式的联动,即坚持课程内涵的科学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知识、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等,每一个板块都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以上内容的讲授首先要确保并体现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政课知识的传授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要突出吸引力。例如,可以借助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是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呈现形式更加丰富饱满。

其次,建立教师和学生的联动,即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不能把学习探索知识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整节课都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表观点,更不能不顾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师自己唱独角戏。教师要把自己定义为思政课堂的设计者而不是表演者,要把学生定义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加强课堂的互动性,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师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让思政课动起来。

再次,以网为“媒”,建立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联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质量的网络教学是让学生领悟、运用和巩固课堂知识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对于课程内容丰富、课时有限、班级规模大的高校思政课,建设巩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网络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网络技术繁荣发展的今天,思政课教师和高校相关部门要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利用好多媒体、自媒体等网络新形式,开展好线上教学,发挥与课堂教学呼应的作用。

最后,重视实践教学,建立课上和课下教学的联动,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是将实践教学作为独立的课程,要形成独立的教案,有独立的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实施方案及课程考核方案。二是科学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视课堂实践教学。三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和社会其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让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舞台。

(三)知行合一研好思政课

知行合一研好思政课,是指广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备好思政课、上好思政课,而且要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进而将学术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达到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首先,要拥有扎实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在加强专业知识建设的同时,注重拓宽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野。具体来说,就是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让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向融合交叉性的知识结构转变,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愿意听并且听得懂的内容。

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随着社会发展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学科,作为高校思政课研究者、宣传者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运用于教学实践。

最后,要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才能够促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教师要以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为方向,积极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 语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刻认识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时代使命的重要性;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着力解决制约其教学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按照“六要”标准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将教学中的好办法继承下去,并在掌握网络教学新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办法,按照固本培新备好思政课、多向联动上好思政课、知行合一研好思政课的路径,将高效思政课讲出深度、讲出广度、讲出温度,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