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

2022-11-14 10:46国际关系学院苗青
办公室业务 2022年6期
关键词:分工国际化协同

文/国际关系学院 苗青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间合作与竞争日益深入,国家对高水平国际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高校作为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机构,应充分调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积极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育人主体,丰富育人资源,开拓育人平台,创新育人方法。

一、协同育人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命题不仅包含教育学概念,同时也包括管理学理念,它们的主体都是组织与个人。以往的协同育人研究通常只注重教育层面概念,忽视管理学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因此育人机制欠完善,育人效果仍待提高。

伴随着开放系统观的流行,管理领域发生了从直接影响本地行动主体的“二元”环境模型到与生态观、制度观相关的更为广阔的概念的转变,加上对解释组织环境的网络概念不断增强的关注,“合工理论”应运而生。它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的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组装”回置,将工序尽可能合并,人员组建为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协调时间,增加组织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

高校有必要效仿企业,将处于前沿地位的管理学理论引入育人机制中。“合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弱化分工、强调合作、建立团队和信息共享,将其与“协同育人”相融合,能够解决班主任与辅导员分工失效、沟通缺失、协同不畅等问题,提高育人效能,改善育人结果。

二、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然而经过漫长的努力,两者的协同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班主任一方,由于一些高校的班主任由专业课老师担任,因此他们在职责划分、身份认同、成就体验等方面存在诸多被动和局限的问题,不少班主任形同虚设。

(一)班主任工作动机面临主动与被动限制。第一,职能交叉和兼职身份迫使班主任工作阵地主动后撤。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难以实现严格区分,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生工作职责交叉的状况,班主任的兼职身份和经验缺乏的现实状况导致班主任主动将辅导员推向工作的第一线。第二,信息交流载体的缺失导致班主任工作被动受限。育人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具有灵活快速的处理速度和对称的信息沟通分享。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对象虽然是重叠的学生群体,但是由于辅导员的专职身份,其会在信息获取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加之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经常缺乏及时和有效的沟通交流,信息互通机制缺失,这导致大量信息难以有效传递至班主任,致使班主任在信息获取方面比较被动,成就体验极低。第三,激励制度的薄弱削减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当前各个高校的班主任制度普遍缺乏激励机制:一方面,班主任补贴金额有限;另一方面,班主任履历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帮助有限,这也削弱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二)分工理论难以从理论延伸至实践。在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早期,确实存在两者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的相关情况,但是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部分一线工作者可以在理论方面理清两者的职责区别。简单来说,二者的分工是“点”与“面”的关系,班主任负责班级个体的“点”,辅导员负责年级整体的“面”。虽然双方都能够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和权责范围,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职、权、责却难以实现真正的区隔,无法从理论层面延伸至实践层面,毕竟“点”原生于“面”,“面”累积于“点”。在此情境下,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分工论只能明确存在于理论的理想层面,难以在实践层面真正实现。

三、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机制

高校是各学科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阵地,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阵地,综合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机制。

(一)加强合作协同,弱化分工概念。今天高校教育已不同于以往。首先,当今世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国际化和复杂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难度显著提高。其次,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不再满足于从事简单、单调的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如果在高校育人过程中仍片面追求分工精细,会使育人的整体协调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成本越来越高,导致育人效率低下,班主任与辅导员的积极性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教育和管理效果。因此,在两者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虽然仍需保留两者的分工职责,却应该将分工概念逐渐弱化,倡导合工,即两者要共同承担“点”和“面”的工作,在这个框架下各自有所侧重。任务合作机制是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核心。1.效果导向,坚守职业规范与伦理。弱化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分工概念,强化任务合作理念,这是基于共同目标的跨职能型高效团队的特征,然而“高效”并非偏执强调“高速度”,体现在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展现教育成果为目的的教育绩效。在合工过程中,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决策模式、角色分配、行为表现都应该以高效能为唯一标准,合力规划开放性范围,坚守职业规范与伦理。2.相互增权,赋予对方参与权和话语权。在工作特征模型中,具备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决策自主性的工作能带来更高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维度。显然,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分工论与其背道而驰,而改善途径即为相互增权。首先,班主任应赋权辅导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了解班级建设动态。辅导员在年级层面开展工作时往往无法掌握班级建设的最准确动态信息,赋权行为将极大改善辅导员的知情、参与、建言状况。其次,辅导员应赋权班主任参与年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把握学生个体动态。辅导员应赋予班主任观察、参与、评价权利,深入了解学生状态,从而准确把握班级建设方向,提高育人质量。

(二)建设沟通渠道协同,打破信息藩篱。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合力作用的发挥而言,稳定开放的沟通机制是保障环节。缺乏有效的沟通,合力作用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建立灵活完善的沟通渠道和载体,使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思想、意识、信息等动态层面形成“合力”。1.健全拓宽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班主任与辅导员必须建立互通制度,即以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为主要依靠,建立高效、全面、及时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线下沟通可采取年级工作会议制度、学习研讨会制度等。一方面,线上沟通及时分享汇报学生思想动态、学生情况处理进展、学生学业发展等信息,提高信息互通率;另一方面,可鼓励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线上沟通工具,加强双边联络,将事后被动性沟通转变为预防主动性沟通。2.建设改善信息沟通环境和制度。组织内部的沟通需要在合理化、制度化的和谐情境中进行,学校作为组织行为的主导者,应当着力改变当前辅导员与班主任沟通的自由松散状态。一方面,学校应从文化层面营造积极沟通、鼓励沟通的氛围,将信息沟通内化为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自觉自主行为,培养组织公民特质;另一方面,则应从制度层面提出明确要求,将沟通频率与效度纳入考核和监管范围,提升沟通效果。

(三)关注团队资源协同,整合教育资源。如前所述,班主任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有明确分工,基于分工,辅导员与班主任在个人素质上也体现出分化的专业特征,并快速相互背离。适当淡化辅导员与班主任在个人素质方面的区别,模糊纵向等级关系,鼓励互学互通,提升国际化能力,是协同育人的基础环节。1.整合教育资源,成立育人协作团队。除秉承学习理念外,团队机制还应发挥资源整合作用,实现协同育人。辅导员和班主任可实现同质促进,异质互补,思考国际育人模式的创新,结合新时代学生的个性特点,探索全面的育人模式创新制度。2.明确互学理念,建立学习型团队。在学生工作层面,辅导员与班主任需建立互学理念,成立学习型团队,共同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完善综合素质。首先,在此团队中树立共同愿景,明确国际化育人的共同职责,就育人理念达成共识。其次,进行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培养学习习惯,营造创新氛围。

总之,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应弱化分工概念,强调合工机制,真正实现资源共建、信息共享、作用共促。

猜你喜欢
分工国际化协同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活动预告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