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龚舒 陈志强
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蕴含着不屈服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彰显着我党的时代价值,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红色记忆。高校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将档案的“红色记忆”引入高校育人,对于高校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档案是高校发展记忆的重要载体,记录了高校创立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重大事件等方方面面,真实反映了高校发展的历史变迁,不仅是高校办学历史的累积,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红色记忆”,记载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是学校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蕴含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红色基因一样,是生动的历史教材。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要让红色记忆在高校育人中绽放胜利之花,让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有情理交融、寓理于实的既视感,以鲜活的革命故事感动他们,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我党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解放,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和感人事迹,汲取精神养分,获得精神启迪,从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自强不息,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重要性认识不足。红色档案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是反映党带领人民奋斗成长的重要史料。由于红色档案整理工作起步较晚,部分高校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的问题,现存的红色档案无人整理,隐性的红色档案无人发掘,缺少多形式的编研等。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意义,但档案管理部门与教育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和联系。师生对于红色档案文化亦缺乏兴趣,教师不会主动对档案育人功能进行开发,学生则不会主动进行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高校红色档案文化缺乏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
(二)利用开发程度较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从晚清发展至今,在频繁的战乱和政权更替中逐渐兴起,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亦取得巨大成就。在一些办学悠久的高校中有着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但从当前的红色档案管理现状可知,许多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室(馆)的功能定位就是收集保管档案资料的场所,对其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认识不够,对其内在价值认识不清楚,缺乏利用红色档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意识,开发利用形式单一,多以资料查阅、雕塑参观、画报展示、图片展示、实物陈列展示等形式为主,表现为一种静态浏览的形式,缺少互动性活动,吸引力较弱,参观者无法切身体验、亲身参与,难以发挥出红色资源的文化传承性与教育性等功能。
(三)档案管理水平欠缺。档案工作人员对于新时期的红色档案资源管理,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但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半路出家”,档案管理水平在整体上处于较低层次,缺乏应有的技能,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掌握网络技术与现代化管理要求,无法对多样化、片段化的红色档案进行有体系的分类和整理,缺乏科学的信息整合,导致相关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忽视,无法彰显出红色档案资源的多重应用价值,对于红色资源造成浪费。除此之外,档案工作人员“重藏轻用”,缺乏档案开放性和流动性意识,阻碍其育人功能的实现。
(一)营造红色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言极为重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育人作用,能够教育学生并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应将红色档案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寓教育与生活于一体,将课内课外一体化,结合校史,把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红色精神家园,形成校园文化的“红色”特色与深厚底蕴。成立“红色文化宣传社团”、布设“红色文化宣传角”、举办“红色文化进校园”展览、打造“红色文化图书馆”、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利用校园广播宣传红色文化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立足大众,博采众长,融入现代化文化元素,与时俱进,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增添革命传统教育的魅力,实现知行合一。将红色校园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活,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在思想深处打上“红色”印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提供助力,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建立多方联动机制。高校应建立多方联动模式,架起与政府、红色教育基地、档案管理部门、企业之间的联动桥梁,建立并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做到有章可循、互通有无。政府有关部门应为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制定相应的指导办法,大力支持以红色档案资源为主题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促进高校与基地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实现同向、共赢、综合发展。高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们做专题报告,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实践、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应积极扩大宣传和红色教育覆盖面,为学校多开“绿灯”,提供各项服务,从合理的角度将红色资源与学校育人相融合,吸收新鲜元素,从学生文化创造力和个性化角度为大学生提供利用平台,以实现红色资源与经济文化教育共赢。通过校企联动,让红色教育基地走进校园,合作举办红色档案史料展览,充分利用多媒体、3D重建技术等多形式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光、电,使红色展览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起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三)红色档案资源信息技术开发。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兴起,其查阅方便、运营成本低、受众广、信息量大、速度快、访问方便,是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红色档案资源在线展示与高校教书育人目标相融合,建设红色档案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网络层面实现对红色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信息共享度,以“互联网+”思维打造高校红色档案助力教书育人的常态工作机制。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构建符合本校发展需求的网络平台,应用新技术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加工”“盘活”,充分展示红色档案文化,发挥“红色记忆”铸魂育人之妙用,利用学校官方网站,组建多媒体展厅,还可开通QQ、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各平台视频号、直播平台和专用APP等,不断拓宽管理平台路径,多渠道传播红色文化元素,以时间轴、人物传、故事集等系列专题,多视角、多形式将学校红色发展史生动展示,赋予红色档案资源新的内涵,营造红色校园氛围,便于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对档案资料进行调取与参考,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充分实现其育人功能,有效增值档案信息。在加大宣传的同时,红色档案信息的碎片化收集和高度整合要同步进行,通过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共享信息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避免传播内容趋同化,形成有序、系统的资源传播平台。
(四)打造高校红色教育体系架构。第一,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保护和规范红色档案的制度以及红色档案资源育人相关政策,做到有迹可循,有规可依。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兼顾,明确分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从战略层面将红色档案资料与高校育人相结合,强化红色档案文化及归档意识,将红色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档案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将红色文化学习列入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考核当中,将传承红色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政府、基地、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育人的实际,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编写校本特色教材,以系统的红色教育内容引领高校育人工作。第二,多形式培养师生红色档案文化意识,加强师生参与度,通过讲座、参观、线上观看、线上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师生对档案资源的认识和利用。鼓励教师主动开展红色教育相关研究,丰富教育产品,不断提高红色教育教学改革的水平。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增强他们对红色档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第三,加大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经费支持。夯实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物资保障,划拨专项经费,提高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教师的待遇,给予配套的科研启动金,出台相关奖励政策,与绩效考核挂钩,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的自觉性,激发参与教师的内驱力。此外,划拨专项学生红色课外实践活动经费,定期安排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教学活动,支持学生组织红色文化宣传等。第四,教学内容立体化。政府、高校、企业、文化主管部门、档案主管单位等,应多方联动,对各类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提炼、归纳,从文字、实物、音像、图片等方面开发出多形式的红色教育产品。地方和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红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将红色基因融入理论实践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开发研究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创新课程内容展示方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以及心灵上的冲击,使“红色记忆”和“红色基因”在其内心深处积累和沉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养,达到红色档案育人的目的。
红色档案资源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最重要、最优质的资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确保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无偏差,红色档案资源的德育功能,是教师们手中的一盏指路明灯,能引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同感,帮助他们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事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成就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