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龙江工程学院 闫华 夏权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也能更好地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的要求,思政教育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是目前各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制定具有相同性,均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政教育开展和实施做好了铺垫,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具有互为前提的关联性,为培养学生更加优秀的心理品质而服务,在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作用下,实现有机融合,能最大限度发挥二者教育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发展性原则。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相较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侧重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及人格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以当前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和价值,健全与完善人格的同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积极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也兼顾引导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应遵循积极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助力学生内在潜能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都要侧重突出学生主体性,结合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以及身心特点,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在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目的。
(一)融入思政教育内涵,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导致与心理健康教育原有开设初衷相违背,还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形成阻碍。因此,将思政教育内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增强教师价值观引导意识,发挥其榜样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与学生日常交流活动中,积极开展相应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有效践行的同时,也能借助实践活动达到将价值观、正能量向学生传递的效果。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或探访孤寡老人等同性质实践活动,根据实践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性,以学生兴趣感知点为导向,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又能将抽象化的心理健康知识、思政理论进行简化,使其充分强化学生情感共识。具体操作可参考以下几点:一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科学理念为基础,遵循唯物辩证法原则,合理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信任,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使其更加积极配合教学活动。二是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创新,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尝试不同类型、不同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也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比如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启发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结合现阶段学生学习情况,创设适合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的教学情境,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就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使其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使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时获得全方面支持,要加强高校与家庭的协作,在家长协调教育作用下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
(三)利用先进教育技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教育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其中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基于此,将先进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建立专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发挥网络媒介互动功能作用,与当前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入开展奠定基础。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定时、定期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包括爱国、敬业等正能量的话题,将生硬的道德伦理转化为学生可快速接受的信息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能实现与校内学生有效互动。建设主题教育系统平台,丰富平台功能,使其辅助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教师借助主题教育系统平台掌握学生最近心理发展状况,并在平台上发布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内容,打破时空教育局限,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思政理论提供便利。除此之外,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加有利于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开展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性过程且不间断,利用校园环境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健全和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立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提供便利。
(四)建立教学评价机制,深化思政教育。通过建立教学评价机制,主要集中评价与考核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以此来衡量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与实践效果;学生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作业完成度以及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则是涵盖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理论掌握情况,集中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具有育人育心功能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布置一些思政与心理结合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切实感悟作业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学生作用的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便于改进和自我完善。增强学生思想修养,从而实现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此外,除了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以外,也要兼顾立德育人任务的落实,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遵循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深化思政教育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践行师生共同发展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除了负责对学生教授专业知识以外,也承担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责任,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好如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明确意识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发挥其榜样作用,使其更好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内涵。同时,也能确保教学活动开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其次,将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与大学生个人发展联系在一起,为学生今后发展指明教育方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结合现下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快速接受专业知识,也能增强内在体验,践行师生共同发展理念,促使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本质目的。
在我国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发挥二者实际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完善,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