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杨万红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够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基层社区是人民生产生活所在地,加强基层社区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伴随着新的矛盾,再加上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必须尽快妥善处理,基层社会的治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治国安邦,必须立足于基层,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以身作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新时代“枫桥的经验”为准则,弥补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的弱点,努力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加强党的领导是改革社区治理的关键,基层基础扎实,能够领导自治。基层治理的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指标。社区管理者必须适应潮流,因势利导,主动出击,勇于革新,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作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径,以社区党建为核心,带动各产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坚持紧跟时代步伐,着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社会治理结构紧密衔接。
(一)要加强组织力量,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增强组织力,需要构筑“党建+”常态化机制,构筑基层党组织的升级版,根据基层自身的特色创建专有的党建品牌,牢牢抓住党的建设发展工作思路,巩固基层基础,在党的建设中领导社区治理。构建社区党委总负责、辖区单位大力支持、居民自治“三级管理”社区综合联动架构。充分利用社区群众自发成立的合唱团、夕阳红舞蹈队等团体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二)发挥群众力量,促进基层社会管理。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党,重点是基层,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并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同时,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自我管理、自助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加基层社会的治理。竭尽全力为市民群众办实事、妥善处理身边的事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
(三)统筹各方面的优势,促进基层社会的治理。基层社会的治理,面临着市民大众的多元化、多级服务条件等问题,党的建设领导基层社会的治理不是党组织的单独斗争,大力整合各种有用资源,统筹多种力量满足群众的多样性需求。党的建设涉及妇女联合会、共青团等集体组织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和管理,形成合作机制,整理区块分割关系,保护“两新”组织等非公党建的新形式,培养社会服务组织,在新形势下为群众服务,实现组织的优越性,将服务资源最大化。坚持“以人为本”,减轻负担和提高效率相结合,把基层的权力移交给基层,让“最后一公里”更顺畅,“神经系统末端”更敏感,更好地引导各种力量和组织,构建充满活力的社区。以社区“两个委员”更迭为契机,大力选拔执政力量强的干部,配置政权级别高的队伍,提高思想修养、政治经验、实践训练和业务训练,激活内部动能,提高办事效率,保障基层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四)通过制定预案和强化设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全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省市区的各种应急对策,结合社区所在地区的环境和社区居民的特点,面向儿童、老人、重病患者、残疾人等弱者,社区通过网格化分管确立应急对策,建立综合预防公共安全等问题清单,经常召开联合会议。每年在各个小区举行1~2次关于消防、疾病预防、防灾减灾等演练,提高辖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技能学习,提高防灾自救相互救助能力。同时加强设施建设。一是在辖区的小区广场、在学校的操场上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供紧急避难时使用。二是在辖区居民楼的走廊里设置应急照明灯和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向辖区居民群众通知本区域的应急设施和应急步行路线。在所管辖区域的单位和居民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设置“微型消防站”,在辖区各居民楼、单元门等显著位置张贴消防知识挂图,要求辖区各经营企业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定期对沿街各商铺进行安全隐患整治排查。三是在社区图书室、学校等地方设置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场所,发放知识手册、悬挂科学普及的读物和挂图,通过两微一端、宣传栏、社区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展开多渠道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安全及防灾意识。
社区第一线的志愿者服务,是沟通社区和民众、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共同铸造社区文明、激发社区活力的有效方法,同时有其特性和发展的诉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新征程,向社会传递温暖,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必须动员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参加志愿者活动,贡献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社区治理更有力和更加有秩序。例如,春运期间,人口流动频繁、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压力增大,在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设置志愿者服务台,组织志愿者为旅客和外出群众提供体温检测、咨询服务等。针对春节回乡者大幅增加的情况,志愿者在疫情中继续发挥联防联控的重要作用,组织志愿者积极参加城乡社区防疫管理工作。如果出现散发病例或集体性疫情的话,迅速配备志愿者力量,充实服务内容,使志愿者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站售票处等,可以组织志愿者帮助不熟悉网络购票、不会使用自动购票机的旅客。在人员密集场所,如:公交车站、汽车站、火车站等,给旅客提供维持秩序、引导咨询、便民利民、重点旅客救助、交通安全引导等志愿者服务。建立一支既懂业务又能跟群众沟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对一些不能及时办理的事项,做好解释工作,减少群众怨言,对能当场办理的事项,做到办好事办成事,处处体现志愿者的能力素养。
(二)重视志愿者水平的提高。为满足群众的需要,应该提高志愿者水平,开展有效的志愿者活动。例如,组织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村),去失孤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家中,做好援助工作,主动提供清扫、买年货、医疗、家电修理等网站服务,组织“庆除夕、一家亲”的活动,编织社区爱心网络。为留守儿童开展“温暖童心”志愿者活动,为孩子提供生活照料、学业指导、家庭护理、自立教育等服务,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组织在外创业的回乡者参加社区志愿者队,在互助中增进对家乡的感情、感受故乡的美丽、支持家乡建设。组织著名艺术家、艺术团、艺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等文化志愿者,展开“文化进万家”“把欢乐送至基层”等文化活动。通过给基层群众写春联、送福字、拍家族照等方式,营造火红过年的浓厚气氛。组织医疗卫生志愿者开展促进健康活动,为城乡社区群众提供健康检查、健康知识咨询和一般治疗等服务。组织开展乡村广场舞蹈活动、“健身大年初一、体育运动进入万家”等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在服务群众的需求上,既要体现为群众服务的“心”上,还要落实在为群众服务的“行”上,绝不可以“张张口”“动动手”机械式地为群众服务“指指路”“敲敲门”,其他的事由群众自己去办,起不到跟踪问效的作用,也就没有真正发挥志愿者服务的作用。作为一名志愿者,要有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精神、尊老扶幼精神、友爱互助精神,才能在社区开展的服务工作中传递正能量,展现志愿者风采。
(三)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在评优、招录、保护社会权益等方面给予志愿者“高含金量”政策优待,加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根据日常管理、举办活动、党员推荐等方式,吸引“能力突出、敢打头阵、素质高强、社会认可度高”的人才加入党群志愿者创业团队,在志愿者机构的建设和联动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规章制度,巩固志愿者的保障基础。让所有的队员一起努力,在推进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爆发能量。政府和社会必须给予志愿者更多的关怀,传递温暖与力量。
当前,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交叉的节点。回顾过去,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我们不能就此放松,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需要致力于描绘有关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蓝图。基层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基础是执政的关键。基层组织是党的“神经系统末端”,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继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中统一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的整体职能不断跃升,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